人文性——语文新课程的脊梁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三味书屋语文课堂人文

田 静

语文新课程教学要求突出人文性,还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让学生体现出个性特点。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它为人文性的体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教学中如何操作才能体现人文性呢?笔者在实践中有如下几点做法供大家探讨。

一、教师巧设疑问,体现人文性

关注人文性,教师必然要放弃“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提问法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最直接的有效方法。课堂中的巧问,往往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比如在教授《孔乙己》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1:他懦弱,因为他身材高大,却老是给别人取笑,而不敢反抗。

学生2:他可敬,因为他坚持了一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学生3:他其实不懒,毕竟他能帮别人抄书。

讲授到郑振铎的《猫》一文时,笔者问:第三只猫有什么可以让人喜欢的地方?

学生1:冬天天冷,它为了取暖钻到锅底下,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可见它很聪明,知道如何取暖。

学生2: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它在保护那对芙蓉鸟,可见它很忠诚。

…… ……

让笔者意料不到的是学生反映激烈且多元化。课堂成了辩论现场,学生忘记了时间,下课铃声响了,学生还是情绪高涨。因为老师的巧妙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激烈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样的课堂,以问题带动学生,把语文教学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表现出来,达到激活课堂的效果。重视人文性,语文课堂的鲜活力得以充分的表现,新课程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搭建了平台。

二、组织课堂交流,体现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课堂交流中,有的学生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执著的人,是一个可敬的人;猫是聪明的,忠诚的……诸如此类的在教材中没有出现的答案,笔者认为都应该给予肯定,大可不必死守答案,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对学习表现极佳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如果确有错误,也要委婉地指出,以鼓励为主,不能尖锐地批评,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当然,对那些远离文章中心的意见,教师应当做适当引导点拨。心中带着这样的理念,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和感悟中展现自我,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交流表达的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获得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质疑,体现人文性

学则须疑。学生只有会疑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关注人文性,必然要否定一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充分地肯定学生的努力。对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些教学参考说百草园是有趣味的,三味书屋是枯燥无味的。对这些见解,笔者不敢苟同,而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他们品味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都发表自己的意见:其实在鲁迅先生眼里,“课间嬉蚁”同样有趣味;“课堂偷偷描画像”很刺激……三味书屋也有趣味。新课程里面提到阅读的目标为“喜欢阅读,通过阅读,学生达到向往美好的情境,关爱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教师朝着这个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文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让学生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

四、培养和谐的课堂气氛,体现人文性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不能仅仅从学生的外部硬性的施加所谓的“人文性”,而应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掘学生潜在的自由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张扬个性,这才是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要想给学生营造平等、民主的阅读教学氛围,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必要时还要做学生的朋友,跟学生打成一片。尊重学生,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作品,应该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作品感受。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开动脑筋,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方式将现成的结论塞给他们。在新课标的阅读教学中,笔者通常采用“读—品—议—悟”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充分发展。

五、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平台,体现人文性

作为新课程的亮点——人文性,在许多的教学篇目里,教师都可以搭建让学生展现自己才华的平台。比如,设计论题让学生开展辩论;开展语文知识抢答比赛、模拟朗读、分角色朗读、即席演讲、诗歌朗诵比赛;续写故事的结局和编写课文表演剧……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方式,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从中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教学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笔者就以“谈谈现代的劳作和休闲”为论题,在班里面组织辩论。学生们自发组成正方反方,各抒己见,针锋相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充分发挥新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关注人文性体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体现语文的育人功能。教师教学观念、方法的转变,打破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教师变成了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人生观,为语文课堂创设鲜活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语文课堂的愉快氛围中并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由传统的“要我学”向“我想学”、“我爱学”转变,使语文教学得以互动,形成良性循环,达到教学效益的提升。

猜你喜欢
三味书屋语文课堂人文
三味书屋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三味书屋之“三味”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