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红
叶圣陶说:“没有一门技术是不需要经过历练的,初中作文的指导训练亦是如此。”当前,作文教学缺乏系统化、序列化的整体规划,导致学生怕写、难写,或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缺乏个性。本文从作文序列化训练的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作文指导训练,实现作文教学的序列化,让作文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
万事谋定而后动,胸有谋而胜万里。作为语文老师,心中要有基于大语文观的作文训练序列的整体规划。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任何离开生活的写作,都将是无源之水。我们不能照本宣科、人云亦云地去安排作文教学的训练体系。以大语文观为核心理念下的作文训练体系,既流露出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情动而辞发”,又满足了学生内心情感表达的需要,“我手写我心”。作文,是情感宣泄与表达的方式,只有这样,在学生的作文中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情感才会恣意流淌。
古人云:只有“运筹帷幄之中”,才能“决胜千里之外”。教师要心中明了每学年学生要达到的水准,要了然于胸每节课的训练目标,明确各个阶段的作文教学训练计划。这样,从每节课到每学期再到每学年,训练计划螺旋上升,形成一个序列,才会更为系统化。
初一重在“写什么”,多引导学生观察积累,“观察是一切智慧之源”,少强调技巧,让学生有事可写,让其笔下有言;初二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以思维训练为主导方式,引领学生对生活现象深入思考;能多角度的叙事,能准确有序地介绍事物特征,简明地阐述道理;初三以“如何写更好”为轴心,进行综合的作文思维训练,深化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如在记叙文训练中训练学生借鉴文章奇妙的构思,学会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让作文从“入格”到“升格”。
苏教版的实验教材,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主题化的单元组合方式,一个主题,多篇文章为写作提供了思路。
选入苏教版的每篇文章,文质兼佳,无论是语言,还是构思,都堪称佳品。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一优质资源,在学习课文时,在重点段落的推敲时,在含义深刻的语句咀嚼时,有典型写作特点的课例分析时,都可以进行写作的渗透。在课文中借鉴构段方式、言语表达规律、言语形式、选材特点,还可以以续写、仿写、扩写等方式延伸对课文的理解。
很多老师对于口语交际的教学一直不以为然,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殊不知,口语交际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的,口语交际其实为学生的写作梳理了大致的脉络。因此,教师在教学口语交际时,莫让这一契机悄然而逝,要唤醒和深化学生曾经的口语交际的场景,关注学生口语的书面化表达,在学生遣词造句时多引导,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
每单元课例归纳性的总结,我们不能敷衍了事,它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同一主题的一类文章共同和不同的写作特点,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单元写作训练,给学生提供了训练场,是单元重点写作训练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对于单元的学习成果。每个单元的课例学习,是单元总体写作的铺垫,从点到面,从线到面,是落实单元的训练主题的实际运用。
“恰当的评价是学生写作兴趣之火的助燃剂”。老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这将会转为学生习作的内驱力。
老师在评改时需要关注作文训练的侧重点是否达标,每次训练宜侧重于一个训练点,倘若训练点过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水中镜。如在《一件小事》习作中,训练点为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在评改时,应紧扣此目标,达标就算优作。
作文评价的方式应是多元式的,将自评、互评、组评、师评有机结合起来,赏读、评价、修改习作,尊重个性,关注学生间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定好自己的作文目标,教师要有一双“火眼金睛”,给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善于发现自己、同学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平台,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教室墙壁开辟“习作专栏”,创立班级作文报,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投稿……不断向学生注入写作的活力。
作文训练序列化与学生个性差异性兼顾起来,把握方法指导与写作内容的契合与变通,可以让作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纵横交织、循环往复,优化作文教学,从高耗低效走向低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