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娟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指导与训练走进了一个死胡同。虽然师生都十分清楚写作训练的重要性,也为之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似乎一直没有找到抓手,也就谈不上训练成效了。在实际教学中,除了大量的作文审题训练外,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模式训练上,应试教育对写作教学的伤害是巨大的。写作有法,但写无定法,写作是不可以模式化地批量生产的,它必须是一种个性化的思维活动,是自己思想情感观点的表达。大凡优秀的文章一定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感。考生面对同一道作文题,如何写出自我呢?值得我们探究的内容很多,笔者以为首要的是找到写作的最佳切入点。
目前,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采用六档打分法,分档的首要依据就是文章的立意。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定位在偏题不偏题上,而要在不偏题的前提下追求立意的深度、观点的新颖,力求找到最佳立意。对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而言,审题立意的难度相对要小些,因为它毕竟提供了题目关键词,我们可以扣住关键词采用化大为小、虚实转化、厘清关系等方法确定中心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难度就要大得多了,阅读能力、生活阅历、思维习惯等都会影响我们对材料的解读,而材料本身又是可以多维解读的。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误区很多,有的考生抓住材料中的只言片语就随意发挥;有的认为新材料作文的立意本来就是多维的,只要能扯上关系,搭上点边儿就行;有的为了追求所谓的新颖,一味地求偏求怪,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更多的考生则是说些千人一面的正确的废话,观点肯定是正确的,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面对如此种种情况,考生如何迅速找准材料的中心立意,进而遴选出属于自己的最佳立意呢?
首先要通读材料。是不出声地读,而不是看,读材料时务必细心,要逐字逐句地读,以免遗漏重要信息,影响我们对材料的整体解读。通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圈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词句。
其次要复述材料。这个环节很少有人做,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复述材料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整体把握材料的过程,要想复述清楚就必须全面把握材料,没有对材料准确、全面的理解与概括是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材料的。
再次要感悟材料。我们对材料不能只是冷冰冰地分析,不能置身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机械地解读材料。我们要让自我融入材料,参与事件,设身处地去思考:面对此情此景,我会怎么想,我会怎么做,我该怎么办,作者通过这则材料最想说什么,这则材料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只有当我们对材料有了如此深切的感悟后,我们才不会说那些无关痛痒的话,我们才能挖掘到内心最深处,我们才能发出振聋发聩之声,我们才能切入到文章的最佳立意。由此可见,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关键在于我们对材料的准确把握与真切感悟。
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有从结构层面思考的,有从语言角度考虑的。古人讲凤头,所谓凤头是说要漂亮,很多人则片面追求所谓的文采,大量堆砌修辞,不好好说话。很多考生作文的开头慢慢地渲染铺垫,迟迟不切入正题,甚至可以全部删除。再美的语言堆砌起来也让人累,大美至简,繁琐的东西一定不美,好的作文开头一定是快速切入话题的。那么,如何快速切入呢?最理想的莫过于找到一个好的写作由头,有感而发。
所谓由头即因由,它是由此说开去的一个“引子”,找到一个好的由头,引出话题,思路就打开了,接下来的行文就是有感而发,写出来的文字就有血有肉,有温度,有高度了。问题是怎样寻找写作的由头呢?既然由头是因由,我们首先就应该思考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是什么触动了我们的心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琐事,让我们有话要说;它可能是我们读过的一些作品,让我们有所感悟;它也可能是社会热点,让我们有所触动。
其次,我们要找到话题与“由头”的契合点。契合得紧了,才能顺势而下,不留斧凿的痕迹。例如作文题“接力”,考生从当年贺岁大片五部中有三部是葛优主演的,由此引入话题“接力”,去思考文化的传承。作文题“品味时尚”,考生从人们对时尚的错误追求,不买对的只买贵的,引出人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时尚,紧紧扣住了“品味”。
再次,我们要注意对事例的提炼概括。不要慢慢描摹,把“引子”做成了正文,同时又要注意“由头”不仅是个“引子”,它不仅仅为了引出话题,更要凸显触发点,引起人们的深层思考,要为下文议论的生发服务。因此,我们在叙写“由头”时要注意提炼,要有针对性,加强导向性。
关于如何选取事例,也有很多的方法与技巧,但无论运用什么方法,首要的是契合中心选材。实际写作中,考生在选材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误区的:历史名人素材被用烂了,不具备典型性的生活琐事搬上来了,社会热点扎堆出现了。名人素材被用烂了,实在是应试的悲哀,但并非说名人素材从此就不能再用了。考生仍可使用,关键要用出新意。例如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解读名人,也可以将多位名人组合起来,构成一组排比小事例。对于生活琐事,我们可以选取合适的角度将它们融入记叙类文章,但不宜把它们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对于社会热点,我们理应关注,但要防止拥堵,要注意热点事件的价值取向。我们不反对揭露假丑恶,但别忘了弘扬真善美的思想导向,揭露批判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事例是为了阐明深意,传达情感,证明论点的,它必须紧扣文章的中心,不能只是搭上点边儿就扯开来。事物之间总是有联系的,拉一拉,扭一扭,靠一靠,或许总能搭上点边儿,但如此牵强的事例又有什么说服力呢?过去也曾有人提出“一料通吃天下文题”的做法,但以此来选材写应试作文恐怕是不妥当的,难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拽。
我们在写作中要时刻谨记让事例切中中心,首先要扣住关键词选材,抓住了关键词就不会出现游离或生拉硬拽的现象;其次要注意遴选,契合关键词的材料可能有很多,要选择典型的、新颖的、可以深挖的;再次要注意事例的概述,同样的材料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概述得不好,好的材料也用不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对材料进行二次加工,为我所用,要着重阐述材料与中心的契合点,让材料与中心结合得天衣无缝。
写作是自由而灵活的,写作是现实而深邃的,写作不是套用模式的批量生产,写作不是脱离实际的胡编乱造。写作应该是将我们对生活的某种真切的感悟用文学的形式艺术地展现出来。所以我们的写作必须接地气,而唯有用心找寻到最佳的切入点,切入社会、生活、人生,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才能感人动人,才能形神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