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与“收手”之间让“文”与“言”两翼双飞——以《劝学》为例谈职业高中文言文教学

2015-08-15 00:51:24费艳丽
语文天地 2015年22期
关键词:劝学古文文言

费艳丽

文言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科学地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将“文”与“言”并举,既落实“文言”的基础,又重视“文章”和“文化”,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万万不能死记硬背。笔者以《劝学》教学为例,在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上进行思考与实践,“放手”让学生学习,也适时“收手”,因“文”施教,注重课后的延伸,做到文字、文章和文化的有机结合,使古文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活”起来。

一、对中职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认识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延续的载体。文言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要指导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具体到职高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掌握到何种程度呢,在平时的教学中,职高教师应该“言”与“文”并举,注重字词句的同时,也重视文言文本身蕴含的思想或者作者理念的传承,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但当下职高生的文言文学习似乎成了无法翻越的大山,阻碍重重。

二、“文”与“言”两翼双飞,提高教学效果

有教师说进入文言文的教学状态就如进入了“高原”状态,似乎非学究式的死记硬背就学不了文言文,但机械式学习学生最不肯买账,低效就在所难免了。该怎样教才能让学生爱学、会学文言文呢?笔者以《劝学》教学为例,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想更多地从“怎样阅读文言文”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和习惯,而不是拘泥于文言字词的翻译与背诵。

1.自主学习,初步了解“言”

文言文教学是不能把“文言”与“文”割裂开来的,夯实文言知识基础是学好文言文的前提。这不等于教师包办课堂,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着眼点也已上升到吸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高度,所以笔者在讲解《劝学》之前,放手让学生自学文章,但不放任自流,指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荀况的生平、作品,了解他的思想主张,课上交流。二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遇到不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三是结合自身学习的情况,构思自己会如何促进其他学生学习。

通过这样的自读,形成对本篇文章的自我体会,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引导学生初步接触课文,为课内学习打下基础;而第三个要求则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及自我体会对文章产生亲密感。此环节不是机械地把文言文看成是一堆由实虚词句式堆积起来的物品,它是有血有肉的,是能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的古代散文。

2.注重诵读,实现由“文”到“言”的渡让

从前的人教版文言文,都是先让学生读古文,背古文。读是文言文学习的不二法门,只有通过读文章,多接触感性材料,才能逐步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读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善于变着法儿让学生读,读出“悟”来。

首先进行整体感知性的读,笔者先是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要求学生跟读,注意朗读时的节奏,能标出停顿与断句;并要求大声读出声音来,声情并茂者直接进行示范表演。名家朗诵富有表现力,易于感染学生更好地“入文”。

随后进行会意性的读,主要以学生个读为主,分角色读或自主阅读都可,同时要求学生根据预习记录,同桌间互译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给大家疏通课文,不恰当的地方一起纠正。而这当中,教师要在课堂巡回,适当参与指导,并强调文中重要的字词句,当堂进行相关字词句的练习评价。

然后再进行巩固性的读,通过读—思考—释疑—再读的过程让学生疏通文章。

3.因文而异,因“文”施教

“放手”的同时,也要“收手”,即教师适时地介入,这个介入表现在对教材的利用与处理上,《劝学》是职业教育课程高一第一篇文言文,如何开好这个头显得尤为重要,在第一课时以诵读为主。而对于此文内容文法上的解读,笔者主要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利用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同名文章——孙权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温故而知新,又为有效地掌握新课文奠定基础。

具体教学的实施过程是,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标题、作者、体裁、内容、手法”五个比较点后,巧设疑问,层层推进。首先让学生自主合作寻找出文中比喻句,并以段落为界线归类;随后思考比喻的组成及喻义和论证的观点,然后理解《劝学》作为议论文特有的文体特点,掌握比喻、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比较中拓展思维,学生能在同中辨异的思维状态中进行积极思考,使得这一系列的问题能轻松地得到理解和解决。一节课下来,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

对于那些情感充沛的文言作品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受文中的深情,如《项脊轩志》《陈情表》等,从情感切入,激发学生兴趣,再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那些故事性文言作品诸如《鸿门宴》《荆轲刺秦王》,则可以以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为切入点进行解读。就是说,有的文章可以以“文”促“言”,抓住文章中容易让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兴奋点的内容,进而轻松捕捉文章的语言信息;那些富有情趣的字词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好奇与探究心理的文章,则可以以“言”悟“文”。

4.注重“文”的延伸,让古文“活”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地进行文字翻译与梳理,就过分强调了古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与陌生感。教师要积极拓展文本的教学视域,对古文进行有效地“穿越”,充分挖掘文言文中蕴含的文化意味和情韵,寻找合适的切入角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活跃性,真正将“文”与“言”完美统一起来,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在讲完《劝学》后,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孙权《劝学》与荀子《劝学》两篇课文可否合成一篇。学生的智慧被唤醒,有学生回答说:“孙权劝吕蒙学习而使吕蒙让人刮目相看这个事实正可以证明荀子的观点‘学不可以已’,如果让我来写这样的议论文,我可以用这一例子作为论据论述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证明观点。”由此看来,论点、论据不再是标签式的存在,而是活生生的与他们的彻悟联系起来的真实存在。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需要科学地处理“文”与“言”的关系,将“言”与“文”完美融合,以文促言,以言悟文。既要落实“文言”的基础,又要重视“文章”和“文化”。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循循善诱,进而促使中职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培养一种思维品质,以古鉴今,评古论今,为全面提高中职生语文素养,尽“文言文”所能尽之力。

猜你喜欢
劝学古文文言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称象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中华诗词(2019年4期)2019-10-08 08:54:16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劝学》
雕刻在石头上的“劝学”“尽孝”故事
文史杂志(2016年6期)2016-12-03 19: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