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有效运用“资料袋”的几点感悟

2015-08-15 00:51
语文天地 2015年12期
关键词:乞巧笔者内容

李 娜

人教版新版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形式多样的“资料袋”,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与延伸性。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了“资料袋”的拓展功能,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妙用“资料袋”,让它在语文学习中“摧城拔寨”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太阳》一课的时候,考虑到这篇文章说明性较强,即使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其内容依然较为抽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于是,笔者从“资料袋”的内容谈起,“一百亿年”、“五十亿年”、“我们的祖先”、“像三只脚乌鸦”、“太阳黑子”这些内容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太阳知识的好奇与兴趣。以此为契机,我鼓励学生们认真阅读文章,了解关于太阳更多的知识,充分调动了他们自主预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2.有效突破课堂学习的难点。教学《乞巧》这首古诗的时候,笔者发现多数孩子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并不了解,远比不上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了解得多,这对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好在课后的“资料袋”给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节日材料,让他们了解了这一节日的渊源,还有“乞巧节”的节日内涵。有了这一充分的铺垫,古诗教学的过程中便顺利、轻松了许多。

3.推开一扇课外阅读的天窗。教学《月球之谜》的时候,在课堂即将结束的一刻,我把“资料袋”的相关内容向学生进行了展示。告诉同学们课堂上所学的“月球之谜”仅仅是冰山一角,月球还有很多很多的秘密期待着我们大家去揭开。在“资料袋”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主动地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知识的书籍,还到网络中查询最新的“月球探秘”前沿动态,在班级里掀起了一轮课外阅读的热潮。

二、丰富“资料袋”,让它在积累材料中“出奇制胜”

笔者在引导学生形成喜欢积累、培养学习习惯方面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发现教材中的“资料袋”可以“出奇制胜”,产生积极效应。

在教学《风筝》一课的时候,笔者发现学生们对课后“资料袋”里内容的喜欢程度甚至于要超过课文本身,于是我灵机一动,引导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自己制作一个“资料袋”。说干就干,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学生们马上准备好了形形色色的“袋子”,有带着卡通图案的塑料袋的,有妈妈精心缝制的毛线袋子的,还有的用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充当“资料袋”的,五花八门,真是一道精彩的风景。其精彩不仅于斯,“袋子”里的内容更是精彩无限,有给自己喜欢的汉字注音的,如木鸢的“鸢”(yūan),还有注意到“潍坊”中的“坊”(fāng)与文中水磨坊中的“坊”(fáng)声调不同,还有摘抄课文中关于心理描写的精彩片段的,也有从课外书籍中摘抄“风筝之都”“美食之都”“刺绣之都”“杂技之都”等精彩轶事的,甚至语文课代表还摘抄了关于作者贾平凹的相关成就,表示自己要向他学习,成为一个有影响的作家……

三、升华“资料袋”,让它在教学改革中“大显身手”

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语文教学最强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当然,创新意识并非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扎根于具体的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当中。在指导学生运用“资料袋”的过程中,笔者还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让它在这方面“大显身手”,有效地升华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创新意识。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单元整合。一开始,学生们积累的材料仅限于某一课,至多是由这一课延伸开去,查询、摘抄一些课外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一个单元往往就是一个主题,围绕某个主题积累材料,范围更广泛,材料更丰富,视野也更开阔。

2.互通有无。一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了,慢慢地,学生们发现同桌、前后桌积累的材料也很有意思,于是他们就自发地会交换着阅读。如此一来,不仅在积累材料方面的能力大有提升,更升华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

3.精彩命名。时间越长,孩子们与“资料袋”的感情也越深,于是他们开始给自己心爱的“资料袋”命名,什么“神游神话”啦,什么“可爱熊二”了,还有什么“放飞梦想”了,神奇瑰丽,尽显童真童趣。

总之,“资料袋”所占的篇幅虽小,却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作用。巧妙地运用“资料袋”,不仅有益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突破课堂学习的重难点,更有益于引导学生建立开放性的“大语文”观,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与学习意识。为此,我们要给“资料袋”以更多的关注,让它在语文教学中闪烁出夺目的光辉。

猜你喜欢
乞巧笔者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潭山乞巧
老师,别走……
乞巧文化在中学教学中的意义
乞巧七夕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主要内容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