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建春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是对我们的教学要求,并告诉我们语文的情感熏陶,离不开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最后一课》,是一篇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因此,“领会小说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这一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体验,并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呢?笔者以《最后一课》为例,采取以下四步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课文导入时,笔者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是世界历史上最悠远、最丰富、最美妙的世界语言之一;你们可否知道,热爱祖国文字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特别是国家主权遭到侵犯,不许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时,这种感受才更强烈。让我们大家就跟我们即将学到的《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共同来体验吧!”这一紧扣小说主要内容的导入语言,即牵出学生的爱国之心,在此基础再出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课前有关小说背景的预习,说说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从而使学生更加感受到,上好本族语言的这最后一课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至此,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被激发出来了。
高尔基说:“情节是人物的发展史。”所以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把握,离不开对故事情节的掌控。于是在学生情感被激发后,笔者引导学生共同弄清故事的情感线索,并按照“上学的路上、最后一课、宣布下课”三个层次逐层阅读体验。通过提出“小弗郎士在路上有哪些行动和心理活动,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当小弗郎士赶到学校上课发现异乎寻常的情况后他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他在习字课上的两个联想说明了什么,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课的衣着、讲话、举止、表情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去文中画出有关句子,并对“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课去找鸟窝……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当老师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等句子进行批注,然后同小组同学交流,小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集体重点体验感悟描述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及描述韩麦尔先生情感变化的语段,从而使学生置身于故事的情境之中,历经小弗郎士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的过程,体会韩麦尔先生痛苦的情形,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交流中大家都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好祖国语言,捍卫民族尊严。
朗读是情感体验的最直接手段,但它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与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基础上。通过上述研读故事,尤其是点评重点句,体会交流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句子,学生已经深受感染,这正是乘势引导学生情感朗读的最佳时机,于是笔者激发学生:“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也和同学们一样,被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打动,心中的一股爱国主义情感也被点燃,所以多么想把能体现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不知同学们想不想读?”同学们都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想!”乘势,笔者让学生一起找能表现情感的句子,共同探讨朗读的语气,大家试读,小组间竞赛读,以至最后一起读时,大家读到“我——我——”时音调都发颤,读到“法兰西万岁”时激动得呼喊起来,最后读到“散学了——你们走吧”时声音又一下子低沉下去。如此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当时上最后一课时的情形。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拓展阅读,笔者的体会是拓展延伸的不仅仅是知识,也应包括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情感。因此,为了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迁移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方法,还能使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笔者精选了老舍的小说《四世同堂》中的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的第一堂课的情景的一段话,命题为“第一堂课”,让学生比较阅读:“祁瑞宣老师与韩麦尔先的课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上的课?其课堂气氛有什么相似之处?为什么?祁瑞宣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的课上得怎么样?祁瑞宣老师上的是‘第一堂课’,韩麦尔先生上的是‘最后一课’,两课有哪些相同之处?为什么?大家有哪些感想?”同学们通过对比阅读,问题探讨、感想交流,再一次受到“第一堂课”中情感的体验、感染与熏陶,尤其是通过这一发生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故事,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得到了内化与升华。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列举的虽然仅是小说,但其他体裁的作品情感体验的方法也是一样,其关键都在于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尤其是要抓住重点情感句的评析体验和朗读感受,让学生融入其间,情感共鸣,思想熏陶,进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