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山
在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如何写出好的作文,在考试中获得更高的分数,会让学生学习所谓的“作文模板”。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写出好的文章,还会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违背了作文教学的初衷。
想要学生写好作文,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作文的特殊性质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素材,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仅仅靠不定期的一两节作文课,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有的教师根本不会制定作文的教学计划,只是随意地上作文课,学生既不能提前准备,也不会形成习惯。教师有时纯粹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随意安排作文,更有甚者不备课,随意布置一个作文题目了事。这样的作文是无意义的,无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该制定严格的作文教学计划,并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教学。
目前有些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往往局限于写作之前,告诉学生作文写作的技巧,或是容易得分的点,忽视了在学生写作过程中给予指导。一些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教授的作文技巧,但是一旦拿起笔,要开始写作文,又不知所措。这种情况十分常见,是因为写作本身就更倾向于自身对于事物的理解,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思路来行文。还有的教师认为批改作文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还不如去批改学生的试卷,因此会只选择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或是根本就不批改。在点评课上,只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解答。然而每个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却不相同,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生同样是不得要领,最终劳而无获。
教师抱怨学生不爱写,抱怨学生作文水平难提高。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教师的年龄与初中学生相差较大,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考试中作文题目经常是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设置的。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自然也就不能写出很好的作文;二是部分教师平时在生活中阅读量比较少,又不勤于写作,并且缺乏一定的理论知识,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升。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有效果。
作文的创作主体应当是学生,虽然教师可能比学生写出的作文更好,水平更高,但是也不能左右学生的思路,不能用模式套住学生作文形式。让学生提高作文能力的最初意义就是引导学生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同时还能够锻炼表达能力,清楚地展现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全身心地参与到作文的创作中来,且不受教师的干扰。学生在作文课堂上,不应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应用自己的思维想象去展开作文。例如,命题作文《人生需要掌声》的创作,某学生就选择了写记叙文。本来笔者想要劝说其写议论文,因为该题目写议论文更容易写得出彩,但是考虑到作文应当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笔者没有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写议论文。结果,该同学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小事写到了作文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意全部写入文章,引起了同学的共鸣。由此,笔者也更加坚信,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的观点,就影响学生的作文创作。只有让学生做写作的主体,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创造性,提升作文水平。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应当让学生明确写作的意义,让学生清楚地展现自己的观点,平时就要主动积累素材,阅读课外书籍,尤其阅读名家著作。如在笔者授课的一个班级中,某学生每次写作文都是胡乱拼凑,与他沟通多次他也不肯认真写作文。询问其原因,原来该学生平时不爱看书,与别人很少主动交流,特别讨厌写作文。笔者向他说明了作文并不是一个任务,而应是内心情感的表达并给他列了一个书单,要求他在规定时间内阅读,并及时将情况反馈。在阅读第一本书的时候,该学生磨磨蹭蹭几乎花了两周的时间才完成阅读。可等到第三、四本书的时候,该学生已经爱上了阅读,在每天的练笔中也由原来的抄写文章改为了写出自己的感悟、心得。渐渐地,该学生的作文不再是胡编乱造的拼凑,开始讲究章法,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对写作有兴趣的学生,写出的文章更有真情实感,也更容易获得好成绩。这是因为对作文有兴趣的学生,会在平时积累较多的阅读资料,并在课下主动练笔。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只是杯水车薪,不能让学生的写作水平真正提高。而对写作有兴趣的学生,则会主动利用课余时间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这比教师督促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许多学生因为不会写作文,又害怕写作文,就更不愿意写作文了,作文水平也就更难得到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让学生从心里愿意写作,喜爱写作。
写作方法许多学生都能烂熟于心,也知道要用“凤头豹尾猪肚”,作文才能出彩。但是具体要怎么用,用什么例子充实作文,怎样组织语言却不知所以。因而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首先在审题方面,由于初中作文大部分是命题作文,所以不涉及到理解错误的问题,但是对于同一个题目,在具体的理解上还是会有偏差。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如何从材料中看出作文的最佳立意。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因果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等,并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作文的立意。其次在组织材料上,许多学生弄明白了题意,却不知道用什么的例子。想用自己生活中的例子,却又觉得太过随意,不能集中体现观点,想用古往今来的名人事例,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只是将名人事件罗列出来,做不到“寓观点于材料之中”。例如,在作文课上,笔者给出作文题目《成长路上无捷径》,要求学生思考、分析题目。学生们想了半天也无从下手。笔者乘机对这个题目进行分析:《成长路上无捷径》中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成长路上”,这是让我们写成长过程所遇之事。二是“无捷径”,这是让我们写成长路上的感受或体验。这两个词限定了写作范围。至少要从两方面来论证:一是要证明成长路上的捷径,是行不通的;二是证明成长路上没有捷径才是正确的。学生一听终于豁然开朗,写作水到渠成。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师批改作文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还不如与学生共同来批改。在作文点评课上,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作文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一起来点评。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实现作文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改变传统评改课的教学模式,评改方式应该是多元化,如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班级互评等。采取师生互动的评改教学模式:“学生互批—合作交流—教师浏览—学生评讲—教师点评”。这种师生互动的评改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写作文之道,从面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更能够使作文评改效率优化,还可以大大地减轻老师的负担。
初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师教学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有更好的理解能力,关系到之后的学习。作文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其分值不仅仅占据语文分值的“半壁江山”,还关系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理解能力的培养。虽然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开始意识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的培养方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就只是一纸空谈。总之,要写好作文,首先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然后在写作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指导,并采取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相结合的作文评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