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华,韩 栋
(黄淮学院 a.教务处;b.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各高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等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教学竞赛是各高校普遍开展的教学活动,能起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作用。本文在分析教学竞赛理论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阐述教学竞赛内容的设计思路,探讨教学竞赛的改革方案。
1999年以来,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招生规模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教师占60.9%,接近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二[1]。从来源看,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他们专业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眼界开阔,但缺乏必要的教学训练和教学经验。当前,由于高校的生师比一般比较高,所以很多青年教师未曾有助教经历就独立承担了课程教学工作,这导致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不足成为制约高校总体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高校体制的限制,各年龄层次的教师在各种利益驱动下,潜心钻研教学者越来越少。如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是高校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应该深度思考的问题。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工作能力不变的条件下,一个人的工作绩效与激励水平成正相关[2]。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马斯洛、赫兹伯格、麦克利兰、弗鲁姆等学者的努力下,管理激励理论已日益成熟和完善。虽然不同研究者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通过需要、动机、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探讨怎样根据人的需求特点激励人们积极努力地工作。教学竞赛是一种通过比赛激励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活动,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是激励理论的典型运用。
教学竞赛的形式与内容,主要取决于组织者对教学竞赛的功能与活动开展目的的认识。从教学竞赛的功能与活动开展目的看,它应该也可以提供“三个平台”。其一,教学竞赛应是教学相长的双赢平台,开展教学竞赛的目的在于“营造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良好氛围,展现教学风采,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3]。其二,教学竞赛应是教学方法的交流平台,它表面上看是竞赛,实质上应该是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教学改革成果的交流。其三,教学竞赛应是以赛促教的示范平台,在体现学校关怀教师成长和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它应该能够有力地促进教师进步,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竞赛主要以碎片式单项比赛为主[3],比如课堂教学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等,竞赛形式主要为随堂听课,这显然是对教学竞赛功能认识不全的结果。
教学竞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近几年,人们普遍认为要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提升高校教学质量,MOOC、翻转课堂教学等教学模式逐渐被更多的教师关注和接受。然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需要什么来支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教师只有在拥有大量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案例)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案例教学,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思考和课堂互动,才能使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才能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资源开发非一日之功,将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竞赛的内容,能够体现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需要教师在课下付出许多劳动,为调动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积极性,教学管理者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
课程资源开发需要现代教育观念的科学指导,只有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方能做好此项工作。说课程的内容包括涵盖课程的性质、功能、地位以及与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度等,实践表明,成功的说课程能够反映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再加工的整体思路,呈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方法的合理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将说课程设计为教学竞赛的内容,能够引导教师从源头上理清课程教学的思路,有效地改变目前课程资源开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思考、交流是其应具有的基本技能,也是教学竞赛中不可缺少的考察因素。课堂教学比赛是教与学的展现平台,既能体现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教学方法的驾驭、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又能通过课堂互动情况展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从教学竞赛内容设计的系统性上看,传统教学竞赛的主要形式——课程教学比赛,理应保留并得到充实。
基于上述思考,黄淮学院对教学竞赛的竞赛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与改革,提出了“三位一体”教学竞赛方案,即将教师教学竞赛内容扩展为课堂教学比赛、说课程比赛和课程资源开发比赛,三者有机结合。
1. 课堂教学比赛
在参赛人员上,为了促使教师通过相互观摩、评价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黄淮学院要求全体教师(含双肩挑教师)都要参加课堂教学比赛,他们既是参赛者又是评委。因为评委人数多,从统计学角度讲,评分结果更具参考价值。教学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驾驭方面比青年教师更具优势,因此,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此阶段的比赛按职称高低进行分组。
在评分标准上,为了保证评分标准的客观性和针对性,学校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几个方面给出了宏观要求(其中要求学生评教成绩占总分的比例不低于20%)和评分原则,评分细则由各教学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制定。
在比赛的组织上,课堂教学比赛在每学年第一学期开展,按职称高低分两组进行,由各院系组织实施;比赛采取评委随机深入课堂听课并评分的方法,事先不通知参赛教师;根据比赛结果,各教学院系向学校推荐进入下一阶段比赛的教师。此阶段比赛成绩仅作为教师获取“三位一体”大赛入场券的依据,不计入竞赛总成绩,这样可避免因各院系评分细则不同而造成不公平现象,有利于为不同专业的参赛教师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课堂教学比赛的组织致力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
2. 说课程比赛
任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整体把握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教学的效果。通过说课程比赛可以考察教师对课程的整体把握水平,若将课堂教学比赛看作“树木”,那么说课程比赛就是“森林”。为了提高比赛的规范性,黄淮学院对说课程比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说课程比赛于每学年第二学期开展,由学校组织实施,根据此阶段比赛性质,进入此阶段的参赛教师不再按职称分组,而是分成文科、理工科两组。为了提高比赛成绩的可信度,要求评委组成人员固定,人数不少于9人,每位评委要保持评分标准的一贯性,不能打人情分。学校还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支撑条件、说课艺术、答辩等多个方面统一制定了参考标准,供参赛教师说课程及评委评分时参考。比赛以集中的方式进行,参赛教师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不超过25分钟的说课,然后是5分钟左右的答辩,最后当场公布评委实名提交的给分和平均分。说课程比赛成绩占“三位一体”教学竞赛总成绩的40%。
3. 课程资源开发比赛
课程资源开发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与适应性直接决定课程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水平。开展课程资源开发比赛,目的在于在促进课程建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全面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改革。在黄淮学院“三位一体”教学竞赛方案中,课程资源开发评比于每学年第二学期说课程比赛之后进行,由学校组织实施,其分组情况、评委构成原则等与说课比赛相同。
课程资源开发评比,主要是通过教师建设的课程网站的考察,评定参赛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贡献大小,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基本教学资源,以及支持课程教学和供学生自学的多样性、交互性拓展教学资源。
由于参赛选手多,涉及的课程资源种类多,为了适当减小评委的工作量,提高评审质量,评审工作分四个小组进行,要求评委在看完所有评审课程网站并对同一类资源统一评审标准后,严格对照评分指标逐项打分。为了引导教师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工作,课程资源开发比赛成绩占“三位一体”教学竞赛总成绩的60%。
课程资源开发比赛的评分指标分为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和网站布局三个部分,并根据每学年度课程建设计划设置各部分的权重,以突出比赛的导向作用。基本资源由课程概况和核心教学资源组成。课程概况包括课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团队)和学期教学进度等;核心教学资源以教学单元模块为单位,每个单元模块主要包括教学课件、教案、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必读文献和习题等。拓展教学资源包括案例(项目)库、职业标准、专题讲座库、交流平台等。对于网站栏目布局,总体要求是结构清晰合理,方便资源的查找与利用。
两年的实践表明,“三位一体”教学竞赛抓住了影响教学质量的实质性环节,对于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深化、教师基本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综合而言,黄淮学院“三位一体”教学竞赛具有以下创新点:第一,内涵更加丰富。比赛内容涉及面广,且三个阶段各有侧重,解决了各种传统教学竞赛内容和方式单一的问题。第二,导向性更加明确。将课堂教学比赛作为参加后两阶段教学竞赛的资格赛,对于引导全体教师潜心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基本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说课程比赛有利于引导全体教师重视对课程的整体把握,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资源开发比赛反映了学校对课程资源工作的高度重视,有力促进了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工作。第三,组织方式更加灵活。大赛内容第一阶段由院系组织,后两个阶段由学校统一组织,减轻了各院系的工作量,操作上更具灵活性。第四,评分标准更具科学性。学校只给出评分的指导性标准,评委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准参照,实名评分也使得评委在评分时更加谨慎,更加客观公正。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3-08-30)[2014-10-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index.html.
[2] 闫向连.激励理论的发展动态探析[J].未来与发展,2011(11).
[3] 熊匡汉.高校教学竞赛意义与品牌示范效应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4] 姚琳.高校教学竞赛的理论与实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