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北京 100089)
建国伊始,印度经济困难,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内建设上,海外利益范畴有限,局限于同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大国关系方面。1960年代开始,印度经济有所起色,外交局面稍定。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的失利使其外交政策转向,开始扩充军备,同时加强与美苏的关系,获得了大量经济与军备援助。在1971年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遭到肢解,印度地缘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南亚次大陆上获得了绝对的优势。自此,印度展开了一系列外交手段以巩固和扩大其在南亚地区的利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锡金纳为一个邦,进一步改善自身地缘环境,在南亚国家间树立大国威势。同时,由于英国宣布退出苏伊士运河以东,美苏开始竞相渗透印度洋地区。对此,印度一方面与印度洋沿岸各国呼吁印度洋地区的非核武化,在印度洋建立非军事和平区,竭力排阻其他大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决意发展海军,制定印度洋安全战略。进入1980年代,印度海军发展迅速,而且种种迹象证明,美印于1980年代划定了印度洋上的势力范围,印度的海外利益得到进一步扩展。
进入1990年代后,一方面,由于苏联解体,美国的注意力向亚太转移,印度得以趁机扩展其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印度洋的地缘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有所提升,为印度开拓海外利益带来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印度于1990年代初开始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展开了全方位的地缘战略与大国外交战略。至此,印度海外利益的内容与范畴得到空前拓展,从过去重点关注对外政治、对外经济安全更多地转向对外经济安全、对外能源安全,以及保障海外印度人利益、建设国家形象等方面。关于海外利益的研究,印度国内尚未对此进行专门展开[1]。本文拟从海外利益的主要内容入手,梳理印度外交战略、地缘战略,以及对外政策中的相关内容,以期呈现出印度海外利益拓展与保障体系的概貌。
建国初期,印度一方面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灵活游弋于大国之间,使其国家利益以及海外利益不在美苏两大集团的对峙间受损;另一方面,不结盟运动并不意味着印度走向了孤立主义,事实上,积极参与联合国框架内的机制合作、参与英联邦事务等都表明了印度外交中的务实主义。选择恰当的国际合作战略,使得印度较早实现了与国际社会的良性接轨,树立了良好的海外形象。冷战结束后,印度一方面强调不结盟运动应该在发展与合作的领域上持续下去,以保证印度继续保持并增强其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与合作机制,并在适当的时候倡导新的合作机制以实现本国的战略意图,维护国家海外利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从地缘范畴来看,印度参与的国际组织、国际合作机制遍及非洲、环印度洋、南亚、东南亚、中亚、东亚、北美、拉美地区;合作领域涉及政治、经济、安全、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20世纪90年代初,印度经济陷入危机,内外政策俱进入调整期。在此背景下,印度提出一系列新的外交政策,如东向政策、古杰拉尔主义等。1996年,时任印度外交部长的古杰拉尔提出了“古杰拉尔主义”,以此为契机,通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带动了印度地区合作的升温,以改善印度同南亚国家的关系。同时,印度试图通过南盟与东盟的区域合作改善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关系,以改善印度面临的地缘环境。
1992年印度提出“东向政策”,成为东盟的行业对话国,此后与东盟关系迅速发展。对印度来说,发展与东盟关系首先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海外市场,据称,2015年有望突破1 000亿美元大关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尔各答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室.印度与东盟贸易额2015年有望突破千亿美元[EB/OL].http:∥kolkata.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412/20141200831631.shtml.。其次,借与东南亚国家间的合作,印度积极参与地区安全事务,如维护海道安全、开展联合军演等,维护其海外安全利益。近年来印度屡屡与部分东南亚国家联手介入南海问题,意图发挥其对中国的平衡作用。再次,“东向政策”为印度打开更大的外交格局,以树立大国形象。2005年印度参加东亚峰会,主张通过发展泛亚自由贸易区以最终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2]。同年,印度被接纳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为增强在中亚地区影响力提供了平台。
鉴于保障海上安全通道、战略通道,以及海外能源获取的重要性,印度非常重视与环印度洋地区国家合作。1997年,由印度、南非倡议的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成立,旨在推动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促进地区经贸往来和科技交流,加强成员国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协调②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10/content_965058.htm.。由于印度洋沿岸许多国家的政府脆弱无力,印度还倡议并组建了若干合作机制及多边联合巡逻、联合演习,以扩大自己在印度洋防务中的影响力。其中较重要的是印度洋海军论坛。该论坛由印度于2008年首次主办,宗旨是促进沿岸国家的合作,减少对外部援助的依赖。
此外,印度于2004年与欧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大力发展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以保障海外市场及保障能源进口;与非洲多个地区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倡建印非论坛以促进印非经济合作、寻求新的能源市场;与拉美地区创建印度-拉美论坛;与巴西、南非跨三大洲建立印巴南论坛;积极参与20国集团、77国集团、“英联邦”等全球性合作机制;积极寻求成为核供应国集团(NSG)成员以保障其核利益等。各类国际组织与合作机制提升了印度的海外影响力,拓展了外交空间,为海外政治、经济、安全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平台与保障。
第二,印度在参与国际合作时具有较强的主动意识,并适时根据其利益需求倡导功能性合作机制,或倡导现有国际机制的变革。
1997年,印度与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和泰国组成了五国经济合作组织。2000年,印度进一步决定与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建立湄公河-恒河合作组织。通过组建囊括南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区域组织,加强南盟与东盟之间的经济关系。以此为契机,印度着力规划贯穿中南半岛的陆路交通线,以促进与中南半岛及其以东国家间的贸易往来,规避海道风险,扩展战略纵深。目前,印度、缅甸、泰国正在修建一条连接印度东北部和泰国曼谷的高速公路,可使印度到东南亚的海上路程减少一半。此外,从新德里到河内的铁路工程正在筹划之中。
进入21世纪,对联合国进行改革的呼声一度甚高。2004年,印度与日本、巴西、德国组成“四国联盟”,提出对联合国现有机制进行改革,以促进安理会决策机制的进一步民主化,使联合国更能有效应对各种威胁与挑战。同时,印度将促进安理会改革与寻求大国地位结合起来,争取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虽未获得成功,但并未放弃努力。2015年1月16日,印度总理与日本外相会晤,双方再次确认了就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事宜开展合作的方针,欲借助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通过与德国及巴西组成四国集团加强相关努力③日本外相会晤印度总理,确认合作应对安理会改革[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117/c157278-26403223.html.。此外,在国际金融制度改革等重要议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印度在其中表达的观点与推动力。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印度经济迅速实现回升,此后虽经历了起落,但总体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伴随经济的增长,市场需求的扩大,印度对能源的需求量猛增。据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的数据,印度目前已成为继美国、中国、俄罗斯之后的第四大能源消费国,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日益加深①参见美国能源信息署网站2014年6月26日的报道,网址http:∥www.eia.gov/countries/analysisbriefs/India/india.pdf。保障能源安全、海外贸易、海外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成为印度保障海外利益中的重要课题。为此,印度在制度设置、机构设置、外交政策等层面均作出相应调整,如设置高级别委员会,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建设能源战略储备与法律保障体系,实施对外援助等,以充分保障其海外能源、经济利益。
第一,印度通过健全机构设置保障海外能源、经济利益。从能源保障来看,印度设有多个级别较高的能源主管部门,如石油天然气部(下设石油天然气能源总局和石油天然气管委会,此外还有大型国有石油公司以及私营石化加工企业)、煤业矿业部、电力部、原子能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等,总体来说管理模式较为分散。为了改变此局面,印度石油天然气部与外交部联合建立了石油外交常设顾问委员会,通过推进在海外石油和天然气上游行业的投资来提高能源安全。海外经济利益方面,商工部、财政部、外交部、国防部等部门设置了相关职能并进行相互协调。在更高的层面上,印度成立了由总理担任主席的“贸易和经济关系委员会(TERC)”,在印度海外经济利益保护中发挥着统筹、协调作用[1]。
第二,通过开拓海外能源市场、积极的能源外交等手段保障海外能源安全。首先,印度在近年来大力开拓海外能源新市场,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援助换项目的方式增强与非洲国家的能源合作。印度已向非洲国家提供了超过10亿美元的援助,以及期限为15~20年的贷款,贷款利率低至0.5~1.75%,这些贷款用于石油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3]。其次,中东地区仍然是印度能源进口的主要市场,但由于该区域政治、安全局势较为复杂,印度在注重保持与海合会、中东地区国家间关系的同时,也注重通过实施能源供给地多元化、能源种类多元化等手段规避风险。再次,印度积极在国际合作机制内推动能源外交。在印非石油会议、G20峰会、金砖四国峰会等地区性或全球性的多边机制中,能源合作都是印度抛出的重要议题之一。最后,印度将海外能源安全与地缘外交、通道安全等问题相结合,如对非政策、东向政策,以及近年来对马六甲安全事务、南海安全事务的积极介入等,着力引导地区政治、安全结构的构建朝向于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第三,调整政策以适应全球贸易、金融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于己有利的国际贸易制度或规则,并适时发出改变经贸、金融体制的呼声。例如,印度在适应WTO规则的同时,充分利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制度为本国对外贸易提供保障。可以说,印度是世界上对其他国家商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次数最多的国家,也可以说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利用世贸组织有关反倾销规定维护国家利益最好的国家②本段引文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文富德教授所述,转引自李好的载于《南亚研究季刊》2010年第3期的《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的经验教训》一文。。2014年7月,印度曾因对粮食安全谈判不满而拒绝支持WTO在巴厘岛达成的全球贸易协定,并获得古巴、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等国的支持③WTO将“名存实亡”?[EB/OL].(2014-08-04).S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20789/cd_18245349.html.,11月,各国通过改变用字遣词,获得了印度政府的同意,最终打破了这场僵局。进入21世纪之后,印度积极利用国际组织、多边合作、双边合作等方式扩大对外贸易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印度作为新兴经济体,虽非危机制造者,却遭到了严重的打击。2009年9月,印度、巴西、南非三国外长发表联合公报,呼吁改革不合理的世界金融体系,包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革,以保障新兴国家的经济利益。
海外印度人是印度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印侨(NRI)和印裔(PIO)两部分。前者具有印度国籍,后者不具有印度国籍,总人数有两三千万。印侨主要集中在中东、东南亚和非洲,主要是普通劳工或商人,中东地区有五百万印度劳工,而在发达国家求学经商旅游的印侨也不在少数。印裔多分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既有普通劳工,也有商界人士、技术专才、知识精英、政治人物。另外,在非洲东岸还分布有百余万印裔居民,在政治经济领域极为活跃。圣雄甘地就在南非居住近20年,在非洲开始其政治生涯。
海外印度人是印度实现其海外利益的重要渠道,具体包括侨汇、资金、技术、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中东的五百万印度劳工每年均汇回大量外汇,仅2011年就汇回约190亿美元[4],成为外汇增量的重要来源,且改善乃至维系了千百万印度家庭的生活,客观上帮助印度缓解了贫困问题,加速了经济发展。与零散的劳工汇款相比,印侨或印裔的大笔投资特别是技术投入对印度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集中。近年来,海外印度人中不少技术专才回国创业,从海外带回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成为印度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特别要强调的是,很多海外印度人长期在西方生活,深耕细作,已逐步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以及大型跨国企业中身居高位。这一群体的存在本身就大大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形象和海外影响力,巩固了印度在国际规则方面的话语权。天然的文化与情感纽带决定了各国商界政界中的海外印度人中的精英人士往往致力于积极发展对印关系。这一群体的地位越高,影响越大,印度获利也就越多。近年来,美国印裔院外集团日趋活跃,影响日增,从侧面推动了印美关系发展。印度发展非洲关系之时也不忘发挥在非印裔的积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之前,印度对海外印度人事务的重视程度一度不足,这种情况后来得到了明显改变。近年来,印度更是加大力度,推出一系列具体措施来发挥海外印度人的积极作用。影响较大的有以下措施:第一,机制调整。印度在2000年成立海外印度人高级委员会,2004年正式成立海外印度人事务部,专门处理海外印度人利益保护的各种问题,在相关事务上与外交部、商工部等相互协调。第二,自2003年起,印度将每年1月9日定为“海外印度人节”,由中央政府出面进行大型庆祝活动,提升国内对海外印度人事务的重视,增强海外印度人的向心力。第三,初步放开双重国籍政策,同意给予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8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符合条件的海外印度人申请者双重国籍待遇,吸引其长期在印服务。印度对双重国籍者的权益仍有一定限制,如不能竞选、不能投票等,后逐步有所放宽,2014年的印度大选首度有获印度国籍的双重国籍者投票。第四,开展海外保侨行动,保障侨民安全。2011年利比亚危机期间,印度外交部、海外印度人事务部和部队紧密配合,派遣海军舰艇从利比亚撤出大批侨民。当澳大利亚发生多起印度留学生遇袭事件后,印度政府立即向澳政府表示强烈关注,力促澳政府保护印度留学生和印度公民,得到澳方积极响应。总体说来,印方在海外印度人方面推出的新措施力度较大,且仍在不断调整提升,对印度海外利益的拓展、维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海军作为典型的硬权力,被印度视为保障其海外权益的必要屏障。首先,强大的海上力量可对保障海外能源安全、海上交通线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强大的海权可保障印度的地缘战略得以顺利实施,其“东向”“西顾”的地缘战略布局可为海外权益的拓展提供极大空间。第三,强大的海权可为印度塑造地区大国形象,在地区安全机制构建中争取到主动、有利的地位。此外,在众多的印度洋沿岸国家中,印度不仅位处腹心,且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不仅使得印度的远洋战略得以较为顺利的部署,也使得印度认为自己应该在印度洋安全上承担更多的责任。
20世纪60年代起,印度的海权思想起步,此后一步步制定了宏大的远洋战略与海军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开始,印度的海洋发展战略愈加宏伟,海军外交愈加活跃,对打击非传统安全威胁、保障海上运输线安全、保障海外印度人安全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在印度洋地区安全结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第一,印度积极参与海上秩序维护、印度洋航道安全保障,拓展了海外影响力。印度洋地区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严峻,东侧的马六甲海峡不仅是最重要的海上航道之一,也是海上恐怖袭击事件的频发区域,为应对该地区恐怖威胁,印度海军积极与马六甲国家进行合作,参与联合护航协调机制。在西印度洋地区,塞舌尔于2003年与印签署协议,允许印在塞舌尔领水巡逻;2003年、2005年,毛里求斯与印两次签署协议,允许印监控其专属经济区水域;2006年,印度和莫桑比克签署协议,规定印方此后应在莫桑比克海峡定期巡逻[5]。
第二,印度积极参与海上救灾与人道主义行动,营造大国形象,提升了国家软实力。2004年,印度洋发生海啸灾害,印度海军反应迅速,在马尔代夫、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有效进行了救灾援助,为其树立地区海洋大国形象起了积极作用。2014年3月8日,马来西亚客机失联,11日,马政府请求印度协助搜寻失联客机,印度政府12日即批准印军参加搜寻工作。
第三,印度重视地区合作,利用海洋合作机制与周边国家建立战略联系,拓展海外利益。首先,印度积极展开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海上合作,派遣海军舰艇对西亚、非洲国家进行访问;与相关国家海军举行联合演习;受邀在莫桑比克、塞舌尔、毛里求斯等国海域进行巡逻。其次,印度积极帮助印度洋国家培训海军人员;为沿岸国家提供水文援助;为塞舌尔、马尔代夫等国提供军备,受到普遍欢迎。最后,印度积极参与建立海上安全合作机制。2013年6月初,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建立三国海上安全合作机制,签署《三边海上安全条约》,内容包括联合打击海盗活动、联合搜救,对专属经济区进行联合巡逻等。斯、马两国将分享印方建设的自动识别系统,塞舌尔和毛里求斯已同意正式加入。
国家形象是一国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印度极为重视的部分。在构建、维护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印度重视将软实力、硬实力相结合,将政治手段、文化手段相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印度积极塑造正面的大国形象。从自然条件来看,印度国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地区事务影响很大。从经济发展上看,近年来印度经济发展速度总体较快,按印方习惯使用的购买力平价计算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大国实力日渐凸显。从外交战略上看,印度总体上维持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树立了自主的外交姿态,通过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维护并提升了国家利益,且树立了国际社会的守法者、积极参与者、规则制定者的良好形象。
第二,印度非常重视文化在国家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当代印度文化是印度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和其他文化要素的混合。印度不断宣传自己的多元主义和世俗主义特色,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得到了较多认同。传统印度文化很早就得到了西方文化界的关注,欧美大学素有印度学的传统,对印度教、佛教等的研究已培养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孕育了一代代的印度学研究者,其中一些人已经成长为当代印度问题专家或政府决策人士。在当代人释放压力、提升精神、强身健体的普遍需求之下,印度的瑜伽、灵修等活动也吸引了东西方很多民间人士投身其中。印度的伊斯兰文化要素拉近了其与伊斯兰世界的距离,印方宣传自己是全世界穆斯林人口数一数二且长期奉行世俗主义的大国,获得了西方社会较多认同。
由于英语在印度享有通用语地位,这一因素大大拉近了印度与西方特别是英美的关系。印度的媒体观点、学术思想乃至政府政策都能够较为便利迅捷地传播到西方,印度精英阶层能较为直接地与西方沟通,印度文化产品能较便捷地打入国际市场,印度较为熟悉各种国际规则,都与英语的通用地位有直接关系。
此外,印度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产品在海外受到较大欢迎。印度电影业中心宝莱坞每年制作的电影不仅畅销南亚,很多还成功打入了中亚、东南亚各地,有些甚至在西方受到重视,得到奥斯卡奖等重要奖项。印度的电视剧在南亚和周边地区,以及海外印度人群体中也有较大影响力。
第三,印度善于利用政治制度、民主价值观博取国际社会的好感。印度独立后长期坚持议会民主制,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一点得到西方的青睐,美日欧等在与印度发展关系的时候都愿意强调其共同的民主价值观。这一点在与中国和伊斯兰世界对比的时候更加得以凸显。中印同为亚洲国家、文明古国、人口大国、独立自主的大国,西方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一直将中印对比,某些存在意识形态偏见的学者和政客总是坚信“民主”的印度具有先天的优势,印度模式优于中国模式。直到现在,西方仍有一种出于意识形态偏见的声音唱衰中国,追捧印度。近年来,印度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出现较大问题,西方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感到忧虑。印度不失时机凸显自己长期奉行世俗主义和印度穆斯林的温和色彩,引起国际社会的好感与重视。
印度拥有发展、保护其海外利益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印度的大国情结由来已久,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写下了那句著名的论断:“印度以它现在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要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就必然走上在全球范围内追逐、维护海外利益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印度在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对民族文化、国家形象,以及发展道路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是一国平稳发展、崛起,最终成为一流大国的内核要素之一。
近二三十年来,印度在海外利益的拓展与维护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其在维护海外政治经济利益、构建国家海外形象、保障海外印度人利益等领域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印度以一个雄心勃勃的崛起中大国形象活跃在国际社会舞台上。尽管如此,应该承认的是,印度对海外利益的拓展与维护仍具有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特点,在很多方面仍不够完善。例如:在国际组织外交方面,印度虽有广泛的参与,但在设置国际议程的能力、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上仍较为不足;在海外能源保障方面,印度的机构设置较为松散,庞大的能源国有企业具有明显的发展中国家特点;在维护海外印度人安全方面,印度屡次曾因撤侨速度缓慢被批评,尚有较大需改进的空间。此外,关注印度时事政治的读者不难发现,印度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发展均有着较为强烈的“中国情结”,喜欢与中国进行对比,并且倾向于将中国作为假想敌。这是印度外交中不成熟的一面。中印同为发展中大国,有着广泛的海外利益合作空间,对中国发展的过度紧张与警惕无疑是在同时损害双方的利益。
尽管如此,对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而言,印度维护海外利益的手段与成效仍值得中国进行思考与借鉴。
第一,相对中国而言,印度拥有同时也创造了较好的发展保护海外利益的条件。从地缘环境来看,印度周边多小国,尤其在南亚地区,印度无论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实力来看,都是区域内无可匹敌的大国。直面印度洋、扼守印度洋航道虽为其带来安全隐患,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发展海上力量,成为海洋大国的契机。同时,印度号称“最大的民主国家”,其坚持的议会民主制度为其创造了较为宽容的国际社会环境,加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更易受到各类国际组织、国际制度的认可与接纳。
第二,印度具有利用国际合作机制的强烈意志,善于处理外交中的双边关系,善于合理利用国际规则。比如,冷战中的印度在美苏两大阵营中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本国利益;再比如,印度对国际贸易中反倾销原则有着充分的利用,成立了反倾销管理总局,负责受理企业提出的倾销投诉并开展调查,展开了频繁的反倾销调查,其中对中国发起的大量反倾销调查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利益。
第三,印度近三十年来制定的明确的海洋战略发展计划,在其推进地缘战略、扩展海外利益范畴、发展海军、保护海上通道、构建海外监测基地等一系列战略安排中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相较而言,中国目前尚无综合性的海洋发展战略规划,更无远洋发展规划,对于日益复杂的海上安全形势尚无综合性的、长远的指导协调机制,这是中国海外利益拓展与保护体系中急需填补的部分。
第四,印度的海外利益保障体系建构较为全面均衡,而中国则有所偏重,更加注重海外经济利益。印度大力宣传本国文化、充分利用各类媒介资源、利用民主制度创造出多元包容的国家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反观中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误读频频,最具标志性的海外文化宣传工程“孔子学院”近两三年来也连遭质疑。中国应反思自己的形象建设工程,不应将文化传播停留在表面,而应真正展示出中华文明的优秀内涵。
第五,在海外移民方面,虽然中国的侨务政策相对印度起步较早,但近几十年来印度在该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随着中印国力的迅速提升,两国海外侨民均越来越希望与母国建立特殊联系。对此需求,印度政府先是实施了“印度裔外国人卡”的计划,而后研究、制定并出台了双重国籍政策。此举虽不一定符合中国国情,但印度政府在该问题上的努力与经验仍值得中国思考、借鉴。
此外,在发展对外援助、开展民间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等方面,印度均做出了大量符合自身国情的努力,收到了良好效果,值得中国学习并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宗义.印度海外利益保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国际关系,2012(3).
[2]张贵红.印度的国际组织外交[J].国际观察,2010(2).
[3]汪巍.印度保障能源安全的举措及启示[J].中国能源,2013(4).
[4]Vinita Bharadwaj.New Help for Migrant Workers From India[N].New York Times,2012-09-05.
[5]曾祥裕,朱宇凡.印度海军外交:战略、影响与启示[J].南亚研究季刊,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