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哲学向度
——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论述

2015-08-15 00:51
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改革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毛泽东早就指出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139这句形象生动的话强调了方法的极端重要性。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方法论的学习与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改革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改革方法,赋予全面深化改革方法以深刻的哲学意蕴,对推进“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战略,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改革思维与改革方法。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中探索前进。”[2]34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为最高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实践观、矛盾观、联系观、发展观和群众观,分别阐述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求实思维和创新思维,形成了体大思精的改革方法论。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具有了改革方法论自觉。这种自觉来自于执政党自身具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来自于对前35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来自于对国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教训的深刻总结,来自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变化的清醒认识。

1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唯物主义向度

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改革方法

习近平多次强调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要求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胜利重要的思想政治保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不解放思想,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做不到真正的实事求是,就不敢涉“深水区”,就不可能直面问题啃“硬骨头”,就迈不开步子、打不开局面,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破除束缚科学发展的种种体制机制,才能大胆地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另一方面,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天马行空,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一意孤行,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非理性冒险,否则,改革之路就可能走空、走偏、走急、走乱。改革从何处着手?轻重缓急如何安排?改革的力度、速度、程度怎样确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认识中国的国情,并以此为基础加以谋划和部署,既急不得,也慢不得,更乱不得。惟有如此,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才能更好地实现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改革大业才能顺利推进。

1.2 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指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立足客观实际,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90余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学哲学、用哲学的好传统,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习近平2011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对领导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出了要求,强调领导干部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要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他说:“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正确判断形势,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3]

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工作实践中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渴求,形成了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锐利思想武器的理论自觉,这就为形成科学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奠定了可靠的哲学理论基础。早在2006年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就把问题看作是时代的口号、时代的声音,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4]235。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他更是把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作为工作的思想指导,强调全面深化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5]497。因问题的存在而提出改革的任务,把解决问题作为改革的目标;哪个领域有问题,就在哪个领域进行改革;哪个领域问题严重,就向哪个领域出重拳;先吃好吃的肉,再啃难啃的骨头。这些是问题倒逼改革方法的应有结论。改革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持续过程,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和矛盾只能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改革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或一劳永逸。特定时期、特定阶段有特定的突出问题需要解决,当这些突出问题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新的改革。阶段性的改革可以说有“完成时”,但从过程论的观点看,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同时,改革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因此,改革应有轻重缓急之区分,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种力度进行改革。事关全局的重要问题、紧迫问题,需要通过改革率先解决、着力解决,其他领域的其他问题也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并与解决重大问题、紧迫问题相配合。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整体推进,从而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特别是经济领域束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很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扭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痼疾,社会领域公平正义缺失饱受人民群众诟病,利益固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文化软实力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党内腐败现象日益严峻……正因为上述问题的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解决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度设计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下大决心标本兼治解决腐败问题。这些都是“问题倒逼改革”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全面深化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不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就中国的改革作出指示,即便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无法预见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人所进行的波澜壮阔的改革大业。因此,改革不能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改革不是始于主观愿望,而应从客观存在的问题出发,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理论上源自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它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树立求实思维、问题导向,“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1.3 重在落实的改革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落实,理论或政策的正确性如何得到检验?工作如何向前推进?改革固然需要动员,需要宣传,需要部署,但改革决不是空喊口号,决不是开几个会议或发一些红头文件作些部署了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崇尚“实干”,反对“空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已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落实,正所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对求真务实情有独钟,屡有强调。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曾指出:“我们需要的是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骛远的空想;我们需要的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烧三把火希图侥幸成功的投机心理;我们需要的是锲而不舍的韧劲,而不需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散漫。”[6]58-59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以“哲欣”为笔名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232篇短评。其中,在《不兴伪事兴务实》中引用古人“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箴言,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愿听真话、敢讲真话、勇于负责、善抓落实之人”。在《抓落实如敲钉子》的短评中指出:“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总之,抓落实,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为什么要狠抓落实的原因以及怎样狠抓落实的方法。重在落实,这在习近平的思想意识里具有极端的重要性。没有落实,一切都将付诸东流。2014年10月11日,习近平对全国党委秘书长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狠抓落实,确保中央决策落地生根。他指出:“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是我反复强调的。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7]行动始终比宣言更重要,全面深化改革要发扬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言必行、行必果,务必抓出成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16个方面、60条改革内容、306条改革举措的重大部署,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没有落实,所有的文件——即便是最周详的文件——也是一纸空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的恒心,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耐心,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决心。

面对新的改革形势和改革任务,习近平2011年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作“关键在于落实”的讲话,从充分认识抓落实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抓落实必须牢固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和正确政绩观、抓落实必须具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抓落实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抓落实必须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等五个方面对“关键在于落实”作了详尽的诠释[8]195-204。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目标鼓励人心,但如果没有落实或落实没有保障,一切都是纸上谈兵。为了集中力量推进改革,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组长,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2]148。与此同时,习近平还担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深化军队与国防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这其中都包含着“重在落实”的深意。重在落实的改革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和求实传统在改革中的体现,是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作风的生动注脚,是力行党的宗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一句话,“重在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效的可靠保证。

2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辩证法向度

2.1 基于辩证思维的改革方法

习近平在第11次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2]47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深刻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还是改革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前后相继,均需要以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加以拿捏。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辩证法向度,主要体现在处理好若干重要关系的要求上。

第一,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有两个词经常被用来描述今天中国的改革,一个是“攻坚期”,一个是“深水区”。前者意味着一个“难”字,后者代表着一个“险”字。正是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改革方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探索和领导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其中最具中国特色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高度评价这一方法,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强调基层实践的第一性,强调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国情、省情、县情,大胆试验,创造性地探索,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实践中寻找办法,摸索规律,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指导全局的政策乃至理论。这种方法遵循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美国的约翰·奈斯比特形象地指出,目标是有一天可以到达河对岸,“你从未走过这条河,但是知道河床上有石头,你相信这些石头可以让你落脚并告诉你方向。你也许还要在某些石头上停留一下,以积聚力量继续前行。还有一些石头可能会迫使你改变前进方向。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走不通了,就得退后几步,重新探路”[9]81。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理当继续坚持。但是,全面深化改革与前35年改革有所不同,无论是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还是改革的整体性、复杂性、艰巨性,甚至改革面临的国内外环境,都不能同日而语。仅仅是摸着石头过河,难以完成新时期改革的使命。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全局着眼,着重从宏观上谋篇布局,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加强对改革的宏观指导,力求避免因改革方法错误而导致的不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当然,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并不冲突,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2]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收上下联动之效。摸着石头过河,有利于为顶层设计提供经验,使顶层设计符合客观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把基层实践经验理论化系统化,从全局的高度作好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避免改革的盲目性、冒险性、孤立性,有利于各方面、各领域更好、更安全地完成“过河”的任务。在继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重视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是习近平对前35年改革方法的一个重要创新与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处理好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2]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核心,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统筹协调、良性互动。“整体推进”就是要全面改革,避免改革的单一化、局部化、碎片化;“重点突破”就是要找准制约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紧迫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克服和解决。“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辅相成:没有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就失去了着力点,改革就难以取得质的跃进;离开了整体推进,改革成为各自为政、孤军奋战,重点突破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法。

第三,处理好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的关系。“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是邓小平的座右铭,是前35年改革开放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思想基础。新时期重温并发展这一改革方法论别有一番新意。胆子大,才能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触碰雷区,才能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扫除全面深化改革的观念和体制障碍;步子稳,才能掌握好“方向盘”,才能使改革开放有序推进,步步深入,从而达到“稳”而“准”的效果。改革越是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越是要有坚强的决心和勇气,越是要周密计划、理性实施。只有这样,全面深化改革才有力度,才能确保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不犯无可挽回的“颠覆性错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胆子大”,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全面深化改革同样需要理性和秩序,用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话说,就是“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9日)。

2.2 底线思维的改革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底线思维,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临界值、关节点,一旦量的变化突破底线,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2013年初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习近平强调指出,改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见新华网,2013年4月7日)。“底线”有三重含义:一是改革的方向底线。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方向问题上,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走老路、邪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0]2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么改、改什么,有我们的政治原则和底线,要有政治定力。”[2]49二是改革的边界底线,即不能触碰的政策红线。如农村土地改革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如生态保护红线,如控制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区间,如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底线,等等。三是风险意识。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认真评估决策处事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建立防范体系,从而处变不惊,推动积极转化,增强改革的底气,力谋最好的结果。

每一项重大改革,从制定工作方案到出台具体政策措施,都需要准确地找出短板、划定底线、管控风险,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底线思维凸显的是改革的实践论和辩证法,设底线、守底线,我们就能做到胸中有数,就能最大限度地谋求长远利益、根本利益。

3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人本向度

3.1 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的方法

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变革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实现了历史哲学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把社会发展理论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过去,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这一条经验理应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继续坚持下去。

“没有任何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任何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广泛民意更珍贵持久!”[11]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法。习近平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5]697“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16]“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13]48执政党如果脱离人民群众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不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改革之路就阻力重重,改革就无法凝聚社会共识,改革就丧失了立足点和道义性,中国共产党就有失去执政合法性的危险。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为了群众,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的主人,成为改革的受益者,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一条成功经验,是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全方位的利益调整,其复杂性、全面性、深刻性前所未有,如果我们的改革举措在群众中不能形成共识,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人民群众不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而只是旁观者,改革就失去了动力,就有可能走偏。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稳定的基石,没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热情参与,离开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便寸步难行,而且没有什么意义。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是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方法,这是被改革实践所反复证明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做到正确对待群众、永远相信群众、坚决依靠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改革进程。坚持了这一条,全面深化改革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3.2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就职演说中就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对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的深刻揭示,更蕴含着全面深化改革最根本的方法论。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发言时强调了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极端重要性,提出“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见新华网,2013年12月4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反映了习近平的上述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在改革方法论方面的鲜明体现。

邓小平早就说过:“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真走上了邪路了。”[14]110-11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要心里始终装着人民,把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最高追求,把是否促进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检验改革成败的最高标准,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无论是前35年的改革,还是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其原初动力无不来自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35年的改革,为的是解决温饱、达到小康;今天的改革,当着眼全面发展,理顺各种关系,追求的是社会公正,关切的是民众尊严。今天,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公正的司法……这些期盼,代表着时代命题的转换。“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深化改革开放的强烈呼声和殷切期待”,这是习近平关于改革动力和改革目的的坚定表达,坚持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人本向度,阐明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由民共享的改革理念,清晰地传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追求、检验标准、动力来源。“我们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15]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向度的必然要求。

4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时代背景,源于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并指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实践。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方法论基础,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指引。

4.1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继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要命题之后,又提出“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16]373-374的理论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者和创新者。那么,如何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呢?真正新的理论不是来源于旧理论的推演,而是来自于对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是《实践论》早就明示了的。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17]817邓小平也指出:“一个新的科学理论的提出,都是总结、概括实践经验的结果。没有前人或今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怎么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14]57-58

实践直接提供的是独特经验,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以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对实践经验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是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习近平关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方法、问题倒逼改革的方法、重在落实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胆子要大与步子要稳相结合的方法、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方法、底线思维的方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改革方法等,无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光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改革目标的确立和改革任务的提出,更取决于科学的改革方法论和符合国情的路径选择。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探索应该成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沃土,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适应中国当代国情和当今时代特征,从方法论层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4.2 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与30多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利益格局更加固化,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形势更加严峻,环保压力前所未有,存在着党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有更大的改革勇气和智慧,需要有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指导,推出更具包容性的改革“顶层设计”。改革方法论是建立在正确的思想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思想方法论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一类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心主义遵循的是从思想到感觉到物的思想路线,脱离客观实际,凭一己之主观好恶把别人的理论和方法生搬硬套;形而上学就是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缺少全局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分不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对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失败的教训视而不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紧密结合国情、世情和党情,根据我们面临的特殊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符合实际的改革目标和改革路线图,坚持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基层摸索与上层指导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立足中国实际,又放眼全球,将反对“去中国化”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结合起来,直面问题,不失时机地推进重大领域的改革,实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方法的系统论述和实践探索,坚持的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方法,是对邓小平改革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思想,为全面深化改革和不断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4.3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中国梦”思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清楚地概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项基本要求,指明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关键路径。”[18]百年中国现代化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是合二为一的,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就现阶段来说,其根本实现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科学的方法论,改革方法的极端重要性在于: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改革之路就会顺畅;方法失当,事倍功半,改革之路就会艰难;方法错误,一事无成,改革就会走入歧途。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运用辩证思维,凝心聚力,破解难题,为全面深化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了动力问题和价值取向问题,从根本上为实现“中国梦”起着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N].人民日报,2011-05-14.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6]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7]狠抓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决策落地生根[N].人民日报,2014-10-12.

[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9]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杨奎.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J].前线,2013(12).

[12]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10-01.

[13]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习近平.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16]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8]吴传毅.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框架与核心精神[J].求索,2014(9).

猜你喜欢
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改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