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上渗透德育教育

2015-08-15 00:51唐桂玲
中国校外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角色扮演道德教育团体

◆唐桂玲

(济南特殊教育中心)

随着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下的学生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今天有一个学生因为家长的一句批评而离家出走,明天又有一个因为同学矛盾自残自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案例越来越多,面对这些,我们不难想到以下问题:我们的孩子怎么了?因为一点小事情动辄伤害自己或他人!到底是他们的心理有问题还是我们的道德教育渗透不够呢?问题至此,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岗位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我,在想究竟怎样做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心理相对健康又有德呢?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主阵地,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接下来,我将分析一二。

一、以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发展需求和道德发展水平为出发点,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

教学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状况”,一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二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三是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课程设计中每一个环节要紧紧“备学生”,尤其是备适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式等。比如听障初中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情绪稳定性较差,自我调节能力低,同时常常有同学找我说“老师,我和××同学吵架了,我很难受,他怎样怎样不好”等,他们面临着人际交往的困扰。从德育上来说,在人际交往困扰中的同学想到的都是别人的不是,却不曾想过自己做的不好不对的地方,按照学生的逻辑“别人都错了”,反过来就是“我是对的”,这似乎也违背了道德教育中“谦让有礼、自修齐、反观自己”的理念,同时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所以要尊重别人,允许并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和而不同”的存在理念以及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是相违背的,所以我就基于学生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手掌图》《寻找支点》等活动,帮助学生在体验中领会到“个体差异,和而不同,团结集体,友爱他人”的成长信念。

二、教师是一面镜子,而且必须做好“德育教育”的镜子

心理健康课是直接走进人的心灵的课程,所以上这个课的人也必须是有心、用心的。著名的心理学作家张德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你在外面看到了什么,你就是怎样的人!所以我自然要成为一面“心理健康”的镜子,一面“道德教育”的镜子,拥有很多优秀的心理品质或者说道德修养,比如平和、亲切、乐观、博爱、诚实、善良、向上、乐于助人等,只有这样,才可能为学生做好导向。除此之外,教师还要训练自己,把握作为一个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所需要的基本功,无论是教态、教学设计能力,还是课堂应变能力、课堂的灵活性、完整性等方面,都需要慢慢的雕琢。

三、在心理健康课上渗透德育教育,需要丰富且适宜的方法

心理健康课形式灵活多样,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讨论、心理训练、问题解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赏析、主题讲座等。

1.结合听障学生特点,主要运用以“视觉、皮肤觉”等为主要直接接收器官的各种形式的活动

听障学生虽然听力受限,但他们的感觉补偿能力较好,所以在平时的上课中多采用可以“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活动,形式可采用团体讨论、心理训练、问题解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赏析、主题讲座等形式。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差异所形成的发展水平不同,授课形式也有不同。对于中年级学生而言,认知能力、思维力、意志力、情绪情感能力较差,所以以游戏辅导的形式为主,比如《松鼠搬家》,使孩子们在“玩”中提高团结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而高年级学生认知力、思维力、情绪情感能力、意志力、感受力等提高,活动形式也丰富很多,有了团体讨论、心理训练、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心理电影赏析、主题讲座等形式,比如通过观赏心理电影《风雨哈佛路》,使孩子们感受到剧中女主角丽丝在如何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感受到丽丝没有因为父母不能给她太多的爱而抱怨,相反地却是像大人照顾小孩一样一直照顾父母,想办法给他们找吃的,虽然有时自己的肚子饿的咕咕叫,感受丽丝强大的内心力量促使她突破一切阻碍最终考上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通过观看电影、设置问题、团体讨论、个人成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学习动力、学习目标、坚定积极自我、不怕艰辛、勇往直前的心理教育和“百善孝为先”的道德教育。

2.对于视障学生,主要采用以“听觉”为主要直接接收器官的适合形式的活动

视障初中年级学生与职专学生的心理综合能力的差距要远远低于听障初中年级学生和高中学生的心理综合能力的差距,其根源就在于人的听觉作为接受信息器官比视觉的广泛性、深刻性。所以视障学生上心理课,无论初中年级还是职专年级,其形式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以“听觉”为主要直接接收器官的活动,比如讲故事、团体讨论、心理训练、问题解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主题讲座等。比如《成长的代价》,通过团体讨论自己成长所需要的成本,倾听“妈妈和七个女儿的故事”,设计“感恩存折”的活动,使学生感受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付出的心血和努力,进而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回报父母,学会从点滴做起,回报亲情,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整个活动设计中,实现了以“感恩”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会到“德乃人之本”,一个人若想立足于社会,过得积极、幸福,除了关注、满足、实现自己的需要以外,还要以德服人,有更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也有助于更好地提升个体幸福感,二者相辅相成。所以只要我们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平时的工作中,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不久的将来定能采摘特殊学生心灵成长和优秀道德的累累硕果。

[1]阳志平.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2]傅勇.浅析影响我国德育教育效果的若干因素[J].新余高专学报,2001,(01).

[3]金玉民.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J].经济视角,2003,(10).

[4]白彦肖.树立科学精神 强化德育教育[J].党史博采,2004,(05).

猜你喜欢
角色扮演道德教育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法在内科住院医师病史采集教学中的应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角色扮演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