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
(吉林省公主岭市站前小学校)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也产生了诸多的不良风气,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儿童的道德思想和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德育,决定着人才成长的方向,一个人具备了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相反还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成为危害社会的人。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学校教学中处于首要的、核心的地位。作为学校,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小学生是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未来先进思想的传播者和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又是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祖国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所以,加强在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极其重要。
德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先进与落后、新与旧,直接影响着德育方针的贯彻、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对象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乃至德育的效果。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德育的理解较为片面,习惯于传统的德育方法,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更新德育观念,树立学校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以及学校德育工作应适应新时期新特点的思想观念。
1.要把沟通和理解作为有效德育的前提条件,并通过种种途径去创造这一条件。首先,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意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其次,要认真调查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采用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为沟通思想感情创造条件。
2.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要彻底转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性为主的德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管理,参与和组织各项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发展智力的活动,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是德育成为一种共同关心、共同参与、渴望完成的活动,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有利于让学生在活动中教育自己,是静态的教育成为动态的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教学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教育的方式上要变过去那种以管制型和灌输性为主的德育模式为“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笔者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师,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生活的德育要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为途径,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介,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体验生命的意义,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成为热爱生活、言行一致,有责任感和创新意识的新时代小学生。现实生活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归宿。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现实的或未来的生活质量,真正的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适应并超越现实的生活,创造未来可能的生活。教师要善于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成新的德育内容。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现实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道德基础是在什么样的现实生活背景下形成的,然后帮助学生确定可行的发展目标,寻找行之有效的自我完善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要敏感,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要敏感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尴尬、压力和恐慌,并在这种把握中寻找到学生品德发展的最佳生长点,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最后在帮助学生适应生活的同事,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追求。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行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点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濡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如果我们摒弃“说教式”“灌溉式”“挤压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机遇,充分利用“节日庆典、晨会、校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宣传栏、黑板报、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这样功效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