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研究述评

2015-08-15 00:50尹铁燕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慕课教学研究教学模式

尹铁燕 彭 羽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交流与创新部门主管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中文简称“慕课”)。今天的慕课(MOOCs)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其依托网络平台授课,具有大规模、开放和不受时空限制等优势发展十分迅速,慕课正被广泛视为传统大学课程的补充和替代。“慕课”教学是适应时代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随着“慕课”教学模式的迅速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edX、Coursera和Udacity三大慕课教学平台。edX是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大学共同资助成立的非盈利性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是2012年由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知名高校联合成立的在线免费课程学习平台,Udacity是一个既提供免费在线课程学习,又提供盈利性服务的平台,学生可以免费在线学习和通过这个平台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201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四所国内知名高校率先实行“慕课”教学模式,2013年1O月10日,清华大学打造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清华大学《中国建筑史》、《电路原理》等5门课程,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开始对外开放,学习者可以自由选课。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积极引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高质量在线课程。慕课教学中有“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三个核心概念,慕课平台上都是10分钟左右的“微课程”。学生慕课过程中要接受许多进阶式的小测验,答对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提问,从而获得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的热心解答。所谓慕课教学模式,就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微课程”,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作业答疑、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等教学活动的全新教学模式。慕课教学研究在不断深入,总结国内外“慕课”教学的基本经验,发现研究不足并展望未来“慕课”教学发展趋势,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慕课”教学的相关要素研究

(一)关于“慕课”内涵的研究

Stephen Downes和George Siemens在其开设的“适应联通主义理论”课程中率先提出慕课的概念。联通主义认为,当知识通过学习者之间的连结和信息反馈形成一个学习型社区的时候,学习即开始产生了。它是开放课程和网络学习发展到更高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新技术来实现知识学习、知识交换的新兴学习方式。过宏雷、崔华春在《慕课:高校教学模式的全新挑战与变革契机》一文中认为:“典型的慕课是基于“联通主义”的,适合“生成性知识”而非“固定内容知识”的学习,因此需要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建立学习内容的关联性。“联通主义”的学习过程包括社会联通、信息聚合、内容生成和群体协作。社会联通是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关系发现、建立和优化的过程。”肖薇薇在《对“慕课”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到:“上海交大副校长黄震将“慕课”解释为网络课程的发展和延伸,真正体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宋专茂在《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一文中提出:“慕课(英文为‘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从教学方法的视角说,慕课是一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信息交流与大数据信息挖掘功能而进行的开放性课程教学模式。‘开放’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课程面向大众开放,课程学习者注册对象不受地域、学籍等限制;二是课程教学内容与过程开放,教学内容与过程均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实现在线动态调整与扩充;三是‘教’与‘学’关系开放,即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角色可以在线转换。由于克服了传统课程学习所存在的时空限制,一门慕课课程的报读人数可能动辄上万人,‘大规模’特征明显。”

(二)关于慕课教学中“翻转课堂”的研究

高东怀、裴立妍在《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一文中提出:“课前,教师在网络平台发布任务,让学生阅读相关教学内容,学生认真建构与新课程主题相关的知识,预先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答案,教师查看学生的问题记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常见问题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根据已经掌握的学生水平适当的修改课堂教学活动,以便有效地开展课内的面对面教学。”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在《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在国内课堂尝试FCM模式,需要教师在构建学习支持系统、激励学习动机、有效地组织课外学习等方面精心地设计,减少学习者对FCM的抵触情绪。”张金磊、王颖、张宝辉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最大化地开展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不断延长课堂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张跃国、张渝江在《透视“翻转课堂”》一文中指出:“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具体表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在《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一文中提出:“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曹育红在《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指出:“翻转课堂课程内容资源体系由理论知识资源、实践经验资源和学习方法资源三个方面构成,其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根据学科特点选取符合教学目标与标准、适应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专业教育资源。”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慕课的“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的转变,让学校教育更多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

(三)关于“慕课”的主要特征研究

王蓉在《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一文中提出:“慕课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从理论上说,慕课的课程参与者可无人数上限。第二,慕课课程是一种拓展性的、多元化的内容集合。第三,慕课运用了大量新兴的教学方法和工具,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杜杨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一文 中 指 出 :“‘ 慕 课 ’(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指‘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M’代表的 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堂上课只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可以有上万人,甚至多达十余万人;(2)‘0’代表的Open(开放),以兴趣为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学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3)字母‘O’代表的 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长途跋涉进高校,不受时空限制。”刘杨钺、刘戟锋在《MOOC:传统型大学面临的新挑战》一文中指出:“在‘慕课’这个平台上,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是网上进行的,是即时的,有利于大规模人群间的相互启发,留下思想碰撞的火花。”

(四)慕课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

慕课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对高校教育体制产生冲击。张鸷远在《“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一文中指出:“慕课以服务和方便学生学习为最终导向,同样也赋予了学生以自主学习选择权利。慕课以网络技术为依托,超越时空局限,成本低廉,再加上课程可重复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课程变成了现实,慕课可以使任何人选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任何学校的任何教师的任何课程资源。”曹继军、颜维琦在《“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一文中指出:“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河北联合大学杜杨老师认为,“慕课”对我国高校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受到“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的冲击;第二,精巧的课程设计逐步取代照本宣科和“满堂灌”现象;第三,现行教学评价方式发生改变;第四,带来更加激烈的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第五,正确引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王蓉在《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一文中指出:“2013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提出了六种在未来五年内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的主要趋势。在这六种趋势中,有三种都能在慕课中得到很好体现。”王蓉老师还指出:“慕课使得高等教育市场更具开放性,使得许多新兴企业和机构得以进入,并为他们带来了创造利润的空间。”刘杨钺、刘戟锋在《MOOC:传统型大学面临的新挑战》一文中指出:“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喻之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边慧在《MOOC:坐在家中上名校》一文中指出:“发源于硅谷和麻省理工的在线学习风暴,其重要目标之一是“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苗忠义在《慕课(MOOC)对大学教育影响浅析》一文中指出:“MOOC推广之后,这种教学资源分配严重不均衡情况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普通学校的学生同样可以享受优质教学资源,未来学生的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他自身能力和他的知识结构上,学校差异会变得越来越小。”杜杨、谈话在《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一文中指出:“慕课模式将重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二者新型关系。”夏生、程老湿在《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一文中指出:“悉尼大学校长迈克尔·斯宾塞认为,美国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流入中国后,会对一些学校造成影响,但中国的大学有自己的生命力,这一冲击将会有多大的影响仍未可知。”刘和海、李起斌、张舒予在《“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基于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取向视角》一文中指出:“中国式慕课”的发展,不会颠覆所谓的传统高等教育,但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极其深远与深刻的。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并借此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发展。

二、“慕课”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发展趋势

目前“慕课”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开展“慕课”教学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慕课”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一)“慕课”教学研究的不足之处

1、有待进一步扩展“慕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慕课”研究深度和广度还不容乐观,对于怎样运用网络教育技术、怎样开发微课程教育资源、怎样规范大学生课前的微课程学习行为、如何对大学生慕课中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等研究不够,“慕课”教学在国内的理论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慕课教学研究,微观研究较少,针对学科的研究较少,针对课程教学的研究更少,很难满足实际慕课教学的需要。慕课教学研究一般都没有提出可操作性的操作方案。

2、有待创新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

“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研究者和教学者要求较高,研究中需要综合教育技术学、社会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等多门学科知识。目前关于“慕课”教学研究成果多从单一学科视角展开研究,多学科背景下的研究成果较少,需要研究者加强网络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实际研究和教学。

3、关于“慕课”教学评价方式的研究较少

慕课教学评价很困难。崔宏伟、程淑佳在《对慕课热的冷思考》一文中指出:“目前在我国,关于慕课的设计、学习过程调控和评价等,都还明显落后于其自身的扩张速度。慕课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程完成率低。”慕课的结课率很低(英国开放大学博士生的研究数据显示,慕课的平均完成率低于7%),而替学、替考、作弊等问题也更容易发生。关于慕课教学过程的监控研究很少,慕课教学中“微课程、小测验、实时解答”的评价机制研究较少,关于慕课教学实际操作经验的研究较少,还没有研究提出系统的在线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很难与现行的教育体制接轨。

4、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相似度较高,重复论述现象严重

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慕课”为主题搜索,发现研究慕课教学的内涵、基本特征、“翻转课堂”“、‘慕课’对高等教育影响”等相关文章较多,在全国中文核心和南大核心发表的高质量文章相对较少。说明当下研究中,研究者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不利于“慕课”教学的深入发展。研究不深入就很难找准适合“慕课”教学的切入点,研究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慕课”研究的发展趋势

推进“慕课”研究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应从创新基础理论、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等方面入手,加强微观研究、实证研究、量化研究,把握“慕课”教学的学术前沿问题,从而避免重复劳动,保证研究质量。高地在《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一文中提出“:当前MOOC课程存在六大问题,即完成率不高、教学模式囿于传统、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体验缺失、学习效果难以评估、学习成果缺乏认证。”未来慕课教学研究应侧重这六个问题的研究,从而开拓“慕课”教学研究的新领域。

1、注重基础领域研究,创新“慕课”教学内容

“慕课”教学需要综合计算机教育技术和学科知识,研究者和教学者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网络技术,包括懂微课程设计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并能针对微课程设置问题等。目前关于微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微课程相关问题设置的研究成果较少,很难满足“慕课”教学实际需求。“慕课”教学应该注重理论创新,逐步重视基础理论领域相关研究。“慕课”教学在国外和国内的知名高校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创新针对各门学科和各门课程的“慕课”教学设计。基础理论研究难度远远大于应用领域研究,但不能因此而忽视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加强“慕课”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相关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在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厅项目中申报“慕课”教学方面的课题,推动“慕课”教学可持续发展。

2、在研究方法上和视角上应强调多学科相结合

从多学科视角才能发现“慕课”教学研究的新亮点。通过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突破前人研究成果,填补当前“慕课”教学研究方面的学术空白,丰富“慕课”基础理论,并发展应用理论开拓“慕课”教学研究的新领域。“慕课”教学研究的走向问题关系到大学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慕课”研究问题多为实践问题,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少,研究中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现象。在现阶段,“慕课”教学研究应找准切入点,不断深入剖析学科和课程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构建系统化、理论化的“慕课”教学研究体系。只有深入做好学科和课程等相关基础理论研究,才能为“慕课”教学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开拓“慕课”教学研究新领域和新天地。

总而言之,尽管“慕课”教学研究在国外和国内知名高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研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慕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单一且缺乏创新、“慕课”教学评价方式研究较少,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的相似度偏高,重复论述现象严重等。今后需要加强“慕课”教学的深入研究,可以把“慕课”教学研究作为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教育厅项目申请课题,引导“慕课”教学研究可持续发展。“慕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慕课”教学应成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通过“慕课”教学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让不能上名校的大学生也能享受到高质量、个性化的名校教育资源,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引进全新的教学模式。慕课教学模式运用于高等教育中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各门学科迅速发展,大力提升大学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慕课”教学研究势在必行、意义重大。今后应从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从微观上进行研究,把各门课程作为切入点,提出“慕课”教学融入课程教学的实际教学设计。

[1]李志民.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N].中国教育报,2013-09-23.

[2][美]NMC地平线项目,龚志武,吴迪,陈阳键,苏宏,王寒冰.2013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3]吴爱华.大规模网上开放课程(M00Cs)的优势和不足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5).

[4]过宏雷,崔华春.慕课:高校教学模式的全新挑战与变革契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

[5]肖薇薇.对“慕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8).

[6]宋专茂.慕课何以致高校教学方法革新[J].复旦教育论坛,2014(4).

[7]高东怀,裴立妍.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1).

[8]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9]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10]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1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12]曹育红.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4(1).

[13]姜泓冰.“慕课”搅动大学课堂[N].人民日报,2013-07-15.

[14]王蓉.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J].世界教育信息,2014(13).

[15]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08-21.

[16]刘杨钺,刘戟锋.MOOC:传统型大学面临的新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6-26.

[17]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18]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O13-07-16.

[19]边慧.MOOC:坐在家中上名校[N].河北日报,2013-08-08.

[20]苗忠义.慕课(MOOC)对大学教育影响浅析[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4(4).

[21]杜杨,谈话.关于网络公开课“慕课”对高校体制五挑战[N].光明日报,2013-08-21.

[22]夏生,程老湿.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O13(5).

[23]刘和海,李起斌,张舒予.“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基于高等教育核心价值取向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

[24]崔宏伟,程淑佳.对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10).

[25]高地.MOOC热的冷思考——国际上对MOOCs课程教学六大问题的审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4(2).

猜你喜欢
慕课教学研究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的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研究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