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治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教育探究

2015-08-15 00:44邹祥勇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从严治党革命中国共产党

邹祥勇

(中共通川区委党校,四川 达州 635000)

60 多年前,在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前夕,中共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往北京,毛泽东同志提出“进京赶考”,希望考个好成绩。60 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调研时重提“进京赶考”,指出:“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1]对全党同志提出了重要警示。新形势下,党中央根据新的历史特点和执政条件做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自我净化的决心和勇气,蕴含着党对所处形势的深刻认知与忧虑。加强忧患意识教育,对于全党同志深刻领会全面从严治党的布局,自觉践行从严治党的部署,牢记兴党兴国之责,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忧患意识教育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一) 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就是一部以忧党忧国忧民为主要内容的奋斗历史

历史上早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等忧患思想。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以忧国忧民之心挽救国家和民族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的重要宗旨。纵观中国共产党90 余年的发展历程,忧患意识无不与党的发展壮大、事业兴衰紧密相联。在党的发展历史上,党的主要领导人以极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强调忧患意识,先后提出了“两个务必”、“防止党变质”、“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等重要警示,表现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要深刻认识“四大考验与四大危险”,反复强调坚持“两个务必”,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地反对四风,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把保持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贯彻下去,把从严治党上升到全面的高度始终贯彻下去。

(二) 全面从严治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是党的忧患意识的重要体现

进行忧患意识教育,就是要让全党同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久保持的,如果任由党内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蔓延发展下去,党就有可能出大问题甚至亡党亡国的危险。换言之,就是要明白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意义和指向,明白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的重要性,以全党同志对忧患意识的深刻认知来布局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使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方面

(一) 从中国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方面进行教育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蕴含着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和治理天下的政治智慧,从历史中借鉴经验,吸取智慧,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策略。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从周秦至明清,有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也有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势,相继出现10 个统一的王朝。其中,不乏政权仅存数十年的朝代,也不乏国运长达数百年的强盛帝国;既有太平盛世的治国智慧,也有衰乱之世的经验教训。然而,10 个统一王朝终未能避免政权更迭,都走向了政权覆灭的地步。原因何在?分析中国古代历史可以得知,历代王朝政权更迭呈现着这样的反复轮回:一般王朝在建国之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政权的长久传承,为此极具忧患、励精图治,国家初现太平,而后继者逐步安于享乐、走向腐化,造成民不聊生的局面,导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终丧失政权,催生新王朝的建立。这是历代王朝政权更迭的基本规律,也是后人总结中国几千年历史治乱的规律。其中,值得党借鉴的便是盛世的出现和政权的覆灭,求盛世而拒倾覆。盛世出现是因为统治者极具忧患意识,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与民休息;政权覆灭是因为统治者只图个人享乐,纵逸酣嬉、荒废朝政、苛政于民。历史上王朝兴盛与政权更迭无不是源于此。

以中国古代历史出现的著名盛世为例,较具代表性的当是西汉盛世、大唐盛世和康乾盛世。西汉盛世源于文景之治,而后有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大唐盛世源于唐太宗贞观之治,而后有中期的开元盛世;清朝则延续了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康乾盛世。三大盛世分别长达一个世纪之多,它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与统治者以史为鉴的忧患意识相关。汉朝建立于强秦覆灭之后,内有地方割据、七国之乱,外有匈奴侵犯、掠杀吏民;唐朝建立于强隋覆灭之后,内有长久战乱使得经济凋敝、民户锐减的困难境地,地方割据严重;外有突厥进犯,边境不得安宁。清朝从康熙帝起,内有噶尔丹、三藩叛乱,收复台湾之务,外有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三朝统治者借鉴前朝倾覆经验教训,励精图治,清除内忧外患以实现国家统一、政治稳定,进而重视吏治建设,与民休养生息,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成就太平盛世。而以政权仅存数十年的秦、隋两朝而言,两个朝代的继任者二世过于享乐,既不励精图治,也不勤政爱民,反而大兴徭役、土木,加重农民负担,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快速灭亡。

历朝历代政权更迭的历史足以说明:统治者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励精图治的坚定恒心,没有与民休息的人本之心,一个朝代是不可能取得长久政权的。有忧患,才会有预见和防范,才会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才会牢牢掌握国家治理的主动权,立于不败之地。

(二) 从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历程方面进行教育

党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经历了极其艰辛的奋斗历程。党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立之初就面临着反革命势力制造的白色恐怖,不能光明正大的开会和活动,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革命,是一项十分困难和艰巨的事业。民主革命时期,党还比较弱小,既没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也不具备能够占领中心城市的革命队伍,革命力量只能在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农村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党以农村为依托,在农村艰苦的环境下做群众工作,不断地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直至武装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武装。通过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起农村革命根据地,然后,趁着敌我斗争形势发生的有利变化,不断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带来国内时局的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人果断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全民族进行了长达14 年的抗战,推动革命力量迅猛发展,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直至最后能与敌人进行规模空前的大决战,横渡长江,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建国之后,党面临着许多棘手的任务和问题。既要清除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稳定政局,又要着手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解决六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解决中国如何从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化国家的问题。同时,朝鲜战争爆发,让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国际上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政治敌对、军事包围的紧逼态势。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也多番受阻,苏联撤走帮助中国的专家,让中国共产党人重新立足自身,自力更生。

改革开放新时期,由于十年文革动乱的严重破坏,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亟待恢复,长期禁锢在人们头脑中“左”的思想亟待拨乱反正,文革中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亟待平反昭雪,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国家发展方向亟待进一步明确。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干净利落地处理了文革中的一系列问题,摆脱思想包袱,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步伐,以五年上一个小台阶,十年上一个大台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即便如此,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亟待解决。例如,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着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党内频发的腐败现象、干部队伍作风问题、雾霾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等等。每一问题都需要花费大量功夫、时间去研究、去解决。因此,纵然在取得骄人成绩的今天,也要看到国家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看到执政中面临的各种考验和风险,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三) 从中国共产党开创事业曲折历程进行教育

无论是社会革命,还是建设国家,道路从来都是曲折的。党在开创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过程中,遭遇过多次挫折,终又能重新振作、化险为夷。大革命时期,党还处于革命探索阶段,革命经验不足,国情认识不深,主要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没有牢牢抓住革命的领导权。加之反革命势力的强大,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相继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党惨遭失败。在白色恐怖密布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到,秘密集合党已经掌握和能够影响的革命力量,果断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随后,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事业的关键时刻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同志在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开始转向农村,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力量得以保存下来。

土地革命时期,党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创建了自己的革命军队,开创了以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为主的多个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敌我双方力量存在巨大悬殊的情况下,成功地打退了国民党的前四次围剿。然而,此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红军中占据统治地位,听不进正确意见,采取了不合适宜的阵地战,致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革命力量遭受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5 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正是鉴于以上失败教训,毛泽东同志在《学习和时局》 一文中深刻总结了这段历史经验,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后,面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取得的成就以及国际形势发展的影响,党的主要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发生变化,认为继续加快发展步伐,以最快的速度赶上甚至赶超发达国家存在可能。于是,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致使我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民经济发展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进而造成连续三年的困难时期,使得国家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恢复过来。尽管这种错误的发生,有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阶段、对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的客观原因,但领导人思想上的疏忽、大意,在胜利面前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也是错误发生的重要因素。而后来发动的十年文革运动,更是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党开创事业的曲折历程说明:任何事业的开拓,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功也有失败,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失败教训,获得历史经验,形成正确认识,居安思危,不能有片刻疏忽;否则,一旦稍有松懈,便极易重蹈覆辙,重犯历史性错误。

(四) 从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方面进行教育

党的历届中央领导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特别强调忧患意识,时刻用居安思危的观念自警自律,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民主革命时期,由于工人阶级较少,农民占革命主力军的大多数,如何加强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党的建设,是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经过多番探索,1929 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新思路,明确指出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要在思想上入党,通过思想建设来克服党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错误。1941 年,为了彻底肃清党内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在全党开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运动。有效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了党的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建国前夕,在即将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的重要历史时刻,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向全党发出警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提醒全党同志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这些讲话深刻地反映出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执好政以及长期执政的深深忧思。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十分忧虑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为此,他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强调民主法制、反对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着力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负面问题开始显现,党内腐败现象开始蔓延。邓小平敏锐地看到了这些问题,要求“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3]江泽民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忧患意识,要忧党忧国忧民。”[4]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号召全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胡锦涛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着重以加强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1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再次向全党尖锐地指出了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5]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内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反腐败斗争,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出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6]

这些讲话无不反映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忧患意识的高度重视,对从严治党的一贯坚持,对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质、江山永固的深刻忧虑。这种精神状态必须始终坚持、倍加珍惜、长期弘扬。

(五) 从中国共产党所处历史方位方面进行教育

回顾党90 多年的奋斗历程,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每一次成功,抑或每一次挫折,都与是否准确判断和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双重性质的基本国情,准确分析敌我力量对比,逐步明白只能在农村进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个时期,尽管党所处的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十分艰苦,在革命初期还犯了不少错误,造成革命力量的损失。但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关键的历史时刻,党都能准确地把握自身的历史方位,在失败中纠正错误、力挽狂澜。经过28 年的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党对自身的历史方位把握不准,认识发生偏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乃至错误的估计阶级斗争形势的文化大革命,造成十年动乱。

深刻的历史教训使我们党充分认识到科学判断和把握自身历史方位的重要性。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多次向全党提出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解决了当代中国和党的历史方位问题。随后,在迈向新世纪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改革如何去,又摆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前。党的十五大报告坚定鲜明地指出:要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党的十六大对党的历史方位作了一个总体上的全方位地阐述,即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7]这个定位充分反映了党对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反映了党90 多年奋斗所取得的胜利、成就和进步,也反映了党今天所面临的全面挑战和考验。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大的历史方位没有变,中国仍处于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主题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但阶段性的历史方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纵向看,我国正处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重要历史时期,尤其是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重、挑战大。从横向看,世情、国情、党情仍然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局势总体稳定,但局部动荡;国际合作增强,但竞争激烈;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发展差距加大,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党内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腐败现象向隐形层次延伸,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淡化,干部队伍作风亟待加强等等。准确判断和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忧患意识,是有效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习近平: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N].人民日报,2013-07-14.

[2]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47-948.

[3]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4.

[4]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4.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9.

[7]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9.

猜你喜欢
从严治党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彭真关于从严治党的论述及其当代价值
从严治党的经典之作:《中央政治局关于巩固党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中国的出行革命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