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世雄 任婧
种桑养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古往今来都是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一个来源。由于我国养蚕业非常发达,产业结构完善,形成了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促使了我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加强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如今伴随东桑西移战略提出,结合种桑养蚕投资小、产出多、周期短、效益高的特点,推行桑蚕产业化发展,必将为农民提出一条增收的途径。
从国际市场来看,我国作为传统的种桑养蚕之都,其蚕丝及丝绸加工产品深受世界各国青睐,对蚕丝的消费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蚕丝产品销往140个国家,其中以美国、日本和东南亚为主要贸易对象。2008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经济的复苏,我国的蚕丝对外出口稳中求升,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给我国的桑蚕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市场来看,前些年蚕丝作为高档消费品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很小,人均丝绸消费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纺产品的质量需要也在提高,蚕丝作为家纺的高档消费也开始走入寻常百姓人家。当我国潜在的巨大市场被挖掘,将给整个蚕丝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推动整个行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国际和国内市场对蚕丝的需求正在增大,但由于种桑养蚕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东部作为我国传统的种桑养蚕区域,土地资源日趋紧缺,再加上当地人们从事其它行业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导致种桑养蚕的整个趋势开始向人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和土地资源相对充足的西部地区转移,比如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方出产的蚕丝占的比例在逐年增高。同时国家根据实际情况也在对桑蚕产业实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加大对西部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植,都给当地桑蚕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过去蚕丝只是用于纺织行业,近年来随着对蚕丝的多角度的研究和开发,已经形成了对蚕丝资源多元的开发和应用拓宽了市场用途。比如开发出桑蚕产业在医药新素材、新资源食品、饲料行业、新型保鲜剂和污水净化剂、高档化妆品和文化生态等新的用途和新的功能,达到对整个产业链的深度加工和综合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桑蚕行业的应用领域和应用需求,必将推动整个行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也给西部各省的桑蚕养殖产业带来可以预见的商业前景。
桑苗是种桑养蚕获得良好发展的基础,苗木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新桑园能否高产。良好的苗木在抗病性、抗逆行和高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引入优良桑苗对蚕丝增产,节省人力、物力方面有积极意义。
优质桑苗在小规模园区进行推广可以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进行,比如通过扦插、嫁接、压条等措施能很快实现苗木的规模化移栽种植。但是如果优质桑苗太少或种植规模太大也可以采用有性生殖,通过播撒桑树种子实现快速高效的种桑养蚕。
在林间管理上应加强林间管理引入科学化的林间管理技术。这些技术包括合理规划桑园的布局,便于后期的维护和人工作业,按照规定进行合理的施肥,促使苗木的快速生长,并定期进行修枝对危害桑树生长的病虫害应采用多种途径防止危害的发生和蔓延。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应用,能保障桑树的健康、快速增长,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实现高效种桑。
选用优良的蚕品种,是获得优质蚕丝的关键。优良的蚕品种应该具备抗病性强、蚕茧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的品质,现在较为优良的家蚕品种有很多,比如农桑12、盛东1号、云桑2号。在对这些品种进行选择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当地环境相适合的蚕种,利于蚕种的生长和产丝。
在小蚕培养中为了提高效率可以采用小蚕共育方法,在培养过程中应设置好适宜的饲养环境、规范化的饲养手段比如要按照小蚕适熟叶的采摘标准进行饲喂。让小蚕同步生长,通过同步生长让它们基本处于相同的生长状态,在管理上和抽丝等各环节都会节省人力物力,比如传统养殖一期蚕需22~25天,现在只要16~18天,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产量也有明显提高。
大蚕养殖时可以采用蚕台育,利用村边林荫,进行搭棚饲养。在大蚕养殖过程中应加强营养供应和病虫害防治,控制大蚕病死率。采用省力化上簇控制熟蚕齐一的方法,比如网提适熟蚕上簇或者利用昆虫激素控制方法,达到熟蚕整齐。比如当发现大蚕见熟时,适时添加蜕皮激素,通过激素的诱导能加快大蚕蜕皮并保障蜕皮的一致性。
当前单一的桑蚕业发展已远远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加快蚕桑副产品开发利用,如桑枝用于桑枝食用菌、加工纸材,蚕沙用于有机肥料,蚕蛹用于药用,桑果用于饮食及保健等,最大化发挥蚕桑业综合效益。
蚕桑养殖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的农民增收行业,国际市场对蚕桑的需求在增多,我国的市场也在被开发。在新的时期,蚕桑养殖存在巨大的发展前景。面对这种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开发高效的养蚕技术,才能满足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和利于农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收入。
[1]吴越越.桑产品发展潜力大[J]. 农村百事通.2012(15)
[2]李化鲸,浙江省春期养蚕技术标准和环境污染学术讨论会在海宁召开[J]. 蚕业科学. 2013(01)
[3]徐庆育.广西蚕业现代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