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花
(甘肃省山丹县羊产业开发办公室 甘肃 山丹734100)
近年来,山丹县肉羊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了健康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为进一步提高山丹县肉羊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肉羊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率先实现肉羊产业大县建设进程,在研究全县肉羊产业发展优势、现状、措施办法、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近年来,山丹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在全面分析县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百万只羊产业开发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快草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扶持设施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把肉羊产业确定为全县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四大产业”之首。特别是2009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发展草食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行动计划,县上提出了“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确立了建设“河西优质肉羊集中产区和全省养羊强县”的目标,坚持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路子,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能人带动、科技推动、上下联动”的有效措施,有力的推动了全县羊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4 年底,全县羊饲养量达到138万只、出栏60万只,与2008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0.75%和5.2%。羊肉产量达到9120吨,毛绒产量840吨,全县羊产业产值达到2.12亿元,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68.6%,农民人均养羊纯收入达到1170元,占到牧业纯收入的70.06%,占农民平均纯收入的16%。羊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已成为全县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2014 年底,全县发展养羊专业村49个、专业社167个,建成养羊小区(场)68个、标准化暖棚羊舍32万平方米,培育50只以上养羊大户7890户,专业户养羊78万只,肉羊规模养殖率达到64.6%。创建省级标准化肉羊规模养殖场5个,培育贩运育肥养殖企业10个,肉类屠宰加工企业3个。初步形成了以瞭高山高效畜牧业养殖示范园区为中心的优质肉羊养殖基地,以基地建设推动全县肉羊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肉羊生产方式的转变。
按照“以引为主,引繁结合”的原则,新建省级种羊场1个,改扩建省、市级种羊场4个,建设完善肉羊改良站16个,年引进良种公羊250只左右,基础母羊2600多只,提供优质种羊3200多只,改良肉羊15万只以上。以小尾寒羊、陶赛特、特克赛尔、萨福克等良种肉羊为主要引进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杂交改良,初步形成了以县种羊场、品玉良种羊繁育场等肉羊扩繁核心群为主的良种肉羊繁育体系,加快了畜禽品种改良的步伐。
建成肉类屠宰加工企业3个,生产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建成日交易活羊1000只以上的活畜交易市场1处。注册“高原龙”羊肉、“焉支山”山丹羊羔肉2个肉羊商标,并通过了省农牧厅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认定)。发展养殖专业合作社65个。充分发挥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大了品牌肉羊宣传力度,有效提高了山丹羊肉的市场占有率,全县肉羊产业化程度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抢抓全省增加农民收入六大行动的有利时机,大力争取项目资金,立项实施了2009年-2013年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改扩建养羊小区40个、肉羊改良站10个、青贮窖2.9万立方米,引进良种肉羊200只。同时,争取国家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建设项目扶持3年,改扩建良种肉羊扩繁场4个,标准化肉羊小区(场)51个。县上连续5年出台扶持设施农业(畜牧业)发展的意见和办法,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形式,落实贷款贴息362万元,大力扶持农户发展羊产业,进一步增强了发展后劲。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落实肉羊疫病防治的各项措施。建设动物疫情监测点1个,疫病监测室20个,村级动物疫病防疫室30个,重点对规模养殖企业(户)进行监控监测,对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进行全覆盖免疫,免疫率达100%,耳标打带率90%以上,肉羊免疫抗体保护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肉羊产地(产品)认定(认证)1个。同时,加强种羊管理,严把调入调出关,加大动物检疫工作力度,抓好活畜及其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督检查,强化肉食品安全检查,进一步规范了饲料、兽药等市场监管,保证了畜产品安全供应。
山丹县是半农半牧县,发展肉羊产业具较强的基础和优势。一是具有农牧结合的条件。实行草田轮作、根茬肥地、茎叶养畜、过腹还田,可有效地改良土壤。二是饲草料资源丰富。全县共有天然草原5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7.2%,年产干草43.5万吨;全县粮食等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91万亩(含山丹马场41万亩),年产农作物秸秆46万吨,养殖业可利用农副产品4万吨;全县耕地套复种植牧草13万亩,年产青干草15万吨。饲草料资源丰富,全部转化利用,可饲养牛、羊等草食畜180万个羊单位。三是群众养羊积极性高涨。山丹县群众养羊的历史悠久,近年来羊肉价格出现了较大涨幅,养殖效益明显回升,群众在发展养羊业上尝到了甜头,积极性越来越高,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科技含量、良种化率、出栏率及商品率不断提高。四是工作基础坚实。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建起了比较齐全的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县以、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为羊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有县、乡、村三级畜牧业服务机构17个,拥有专业技术人员44个,县上专门成立羊产业开发办公室,配备畜牧兽医技术力量,建立健全了动物防制及动物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发展羊产业的工作基础扎实。五是自然条件优越。山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尤其适应于肉羊的生长发育,所产羊肉肉质鲜嫩,品质上乘,口感独特,是发展肉羊养殖的理想基地。
中央连续5年出台“1号”文件扶持“三农”发展,增大投资规模,加大良种、规模养殖、牧草加工机械等发展畜牧业补贴力度,不断扩大良种工程、畜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动物防检疫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实施范围,实行良种补贴和养殖大县财政奖励政策,不断加大畜牧业生产的投入。省上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六大行动中,把发展草畜产业列为第二大行动,我县被列为全省百万只养羊大县,给予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发展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补贴政策,对规模养殖户进行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扶持,对肉羊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推进,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提升,特别是草食畜牧业牛、羊肉的价格稳步增长,市场前景看好,效益比较明显。从县外市场看,我县生产的羊肉已远销到广州、深圳、河南、山西、青海、乌鲁木齐、兰州等地,张掖、金昌、兰州等周边地区及外县市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年销量达30万只以上。目前,每天销售量在500只左右,市场份额占有较大。从县内市场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善,高蛋白、低脂肪羊肉以及优质羊绒、羊毛、羊皮等羊产品需求量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优质羊肉的需求量逐年增长,仅县内年消费羊肉达18万只左右。肉羊产业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全县广大群众发展肉羊养殖业的积极性普遍高涨,规模养殖、舍饲养殖、小区(场)标准化建设的农户数量明显增加,返乡能人创办的肉羊养殖企业、农民创办的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逐年增多,“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公司加农户”的格局初步形成,发展肉羊养殖业的势头强劲。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现状依然存在,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等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二是设施装备相对落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三是养殖规模小、生产方式粗放、生产管理不够规范、标准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防检疫设施(消毒室(池)、兽医室、药品存放室等)不完善,防控措施不到位。畜产品检测手段落后,无公害产品安全生产水平不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措施手段还须进一步加强;四是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率不高,部分群众对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等饲草料的转化利用观念淡薄,农作物秸秆物加工转化利用率不高;五是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带动效应不强,现有的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缺乏周转资金,管理制度落后,科技和制度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层次低,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品牌产品和优势产品。
一是成立羊产业大县建设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技术指导小组要由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熟练、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人员组成,且保持相对稳定。二是根据省上总体方案目标,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乡镇、村、户和企业。三是各乡镇、畜牧部门制定健全目标考核责任制,严格实行年度考核,定期抓进度,年终兑现奖罚。四是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全力做好良种羊和基础母羊的造册登记和建卡立档,加强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五是明确部门职责,各司其职。县畜牧兽医局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组织项目筛选、论证、实施和督查验收;县财政局积极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以及国家畜牧项目配套资金,加强资金监管使用,并配合畜牧部门做好项目筛选、论证和资金安排工作;县科技局围绕项目实施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切实提高科技支撑水平;县扶贫办加大对羊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快肉羊生产基地建设、棚圈改建和品种改良步伐。
一是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将发展羊产业所需的种草、圈舍用地、屠宰场点建设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降低或减免土地占用费。对新建养殖小区的用地,简化办理审批手续,办理土地出让手续,县政府酌情按照养殖户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数额补贴部分资金,配套建设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乡镇视其规模给予圈舍修建补助。二是认真落实良种补助及种草补贴政策。结合县情和产业发展实际,逐步落实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良种肉羊推广、羊品种改良和农户种植优质牧草的财政补助和以奖代补政策,疫病防疫“零费用”政策,通过补助,充分调动养殖户养殖良种和发展基础母羊的积极性,巩固和壮大羊产业发展基础;积极探索农业信贷担保和财政贴息途径,支持农户利用小额信贷发展规模养殖。三是制定落实羊产业大县奖励政策。县上继续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群众大力发展舍饲养羊业。对新增舍饲规模养羊小区(场、户),以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进行扶持;对新建养殖小区的用地,简化办理审批和出让手续,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规模养殖户,划给一定的饲养场地,满足规模发展的需求;对技术示范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养殖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经验和好典型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努力形成竞相发展的局面。四是认真贯彻环境保护政策。积极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切实防止环境污染,确保肉羊产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县财政、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等逐步向肉羊产业倾斜;积极整合各类专项支农资金,集中财力实施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二是推行信贷支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增加对草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金融部门按照“特别对待、择优扶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大对肉羊产业贷款的有效投入。三是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羊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按照“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全县肉羊产业发展目标,以“小群体、大规模、舍饲养、建小区”为发展模式,以资源、场地、设施、优惠政策等,鼓励引导有实力、有能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家和致富能人返乡创业,投资建设标准化肉羊养殖小区(场)、良种繁育场、肉类加工企业、活畜交易市场。坚持“五统一分”(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引进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治病、统一组织销售、分户经营管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兴办规模养殖和畜产品加工等企业,带动群众投资发展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百万只肉羊基地,形成优质肉羊集中产区。
饲草料是发展羊产业的物质保证,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人工种草基地建设和秸秆饲料化利用,组织开展耕地种草、林间种草、退耕还草,积极推广优质牧草种植、秸秆青贮氨化、揉丝粉碎、饲草料精细加工发酵等技术,搞好加工转化利用和服务指导。结合退牧还草工程项目后续产业和草原奖补机制工作的推进,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合理利用天然草场资源,加强鼠虫害测报防治和草原补播改良等工作,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走精粗结合的节粮型路子,实行精饲料、绿色饲料和秸秆饲料三结合。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草粉加工发酵等技术,合理地开发丰富的秸秆等粗饲料资源,提高饲草转化率。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苜蓿等牧草新品种,扩大种草面积,提高牧草品质和产量,大力开发草产业,为羊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以设施技术为基础,良种技术为核心,饲草料技术为支撑,大力推进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应用推广。重点推广肉羊繁殖改良技术,在加强优良地方品种保护工作的同时,按产业布局要求,立足新品种、新类群培育,明确主推品种,加大肉羊常温人工授精改良步伐,筛选出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的杂交组合模式,充分发挥杂交优势;积极推广并采用同源引种、配合饲料、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积极推广饲草料加工调制技术,在确保草畜平衡的前提下,推广优质牧草栽培、青贮氨化技术;积极推广动物保健及防疫技术,规范免疫程序,加强消毒灭源,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积极推广畜产品安全技术,加强投入品管理,规范用药,实现健康养殖,确保环境卫生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疫病防治工作是加快羊产业发展、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保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因病设防、重点突出、科学免疫、综合防治”的原则,遵循羊只疫病发生规律,健全和完善疫病防治制度,建立畜产品安全生产服务体系,强化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全县羊产业健康发展。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总体要求,继续落实行政、技术双轨目标责任制,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建立动物防检疫工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全县不发生重大疫情。抓好传染病的免疫注射工作,采取常年防和集中防相结合的办法,对各种疫病进行有效免疫接种,保证防疫密度和质量,防止疫病发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