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兴军 王选慧
(1.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沙河畜牧兽医站,7342002.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733006)
猪应激综合征是在现代养猪生产条件下,猪受到多种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引起的非特异性应激反应。此病经常出现,给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现将有关应激征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动物具有维持生理和心理稳定性的特有功能,凡破坏这种稳定性或体内自动调节作用的任何因素,统称为应激原或应激因子。猪应激综合征的应激原有:捕抓、驱赶、断水、断食、温度剧烈变化、拥挤、高速气流、噪声、颠簸、混群、斗架以及过劳等。动物在饲养和运输过程中,对这些应激原中的一种、几种或综合作用下,不能克服或不适应,就会产生应激征[1]。
1.1 猪心性急死 也称致死性昏厥或急性心衰竭。主要特点是急性死亡和心肌及全身横纹肌变性,仔猪和肥育猪都可发生。多突然发生于炎热的夏季,无任何症状。
1.2 心脏变化 主要发生于3~4月龄的猪。常常突然暴发死亡,病因不明。最典型的病变是心脏广泛性出血,心脏外观如桑葚。由于在心脏和其他组织中都发现有PAS阳性物质沉着于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动脉的内膜下和管内。因而也称为营养性微血管病。
1.3 猪的应激性肌病 主要特征是宰后肌肉水肿,变性坏死及炎症。眼观色淡,有渗出液,质地松弛。猪的应激性肌病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PSE猪肉,又称白肌肉;另一种是以背肌坏死为主的肌肉坏死,又称背肌坏死;最后一种是以腿部肌肉炎症坏死为主的疾病,又称腿肌坏死。
1.4 暗猪肉 肉色泽深暗,质地粗硬,切面干燥。暗猪肉的发生是由于应激原长时间的轻度刺激,导致肌糖原消耗较多,糖原储备水平变低,体内乳酸生成少,并被呼吸性碱中毒所产生的碱中和,而出现。
1.5 猪急性高热症 多见于肥育猪。前期表现为肌肉颤抖和尾发抖,继而表现为呼吸困难,体表有充血、紫斑、体温迅速上升,可达到43℃,心跳加快,后肢痉挛收缩。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全身无力,肌肉僵硬,最后死亡。
1.6 其它表现 猪的胃溃疡、大肠杆菌病、产褥期无乳综合征、咬尾症、生理异常肝等都与应激有一定的关系。
当猪只受到应激原的刺激后,下丘脑兴奋,分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使垂体前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多,ACTH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促使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应激初期分泌的肾上腺,也可刺激垂体前叶释放ACTH,ACTH分泌的增多,阻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加强分解代谢,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应激原的强度大,作用持久时,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竭,可造成猪发病和死亡[2]。
通过临床观察、血型鉴定、氟烷检测和磷酸肌酸酶值的测定检出应激敏感猪种并淘汰,使应激基因频率下降,从而选育出抗应激的品种。
猪场建设应科学合理,远离闹市区,保持环境安静,注意采光和通风,避免噪音、空气污染及人为干扰。平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如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防止猪群过度拥挤;夏季通风降温,冬季防寒保暖,避免过冷过热;阉割、断尾、断奶、转圈、免疫注射、出栏时不要过度驱赶、抓捕,避免惊吓刺激;补饲、换料要循序渐进,切忌突然变换[3]。
夏季长途运输,一定要给足饮水,并定期用冷水对运输车厢冲洗降温,运输前可用药物进行预防;因进入屠宰场的生猪来自不同地区,混群后极易发生剧烈的争斗,所以应采取一定的隔离防护措施。
应激综合征的治疗原则是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一旦发病,只要及时有效治疗,应激症候都能够缓解并治愈。
3.3.1 镇静剂中的抗应激药物以氯丙嗪注射液为首选,剂量为1~2mg/kg,肌肉注射;对因肾上腺和甲状腺机能低下引起的应激失调,可肌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进行纠正;如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可同时静注5%碳酸氢钠50~200mL,以补充电解质,纠正体液酸碱平衡;另外,在猪群转群前9d和前2d可给予亚硒酸钠维生素E内服,剂量为0.1mg/kg/d,或于转群前1d给予阿司匹林内服,剂量为1.5 mg/kg/d[4]。
3.3.2 中药疗法:苦参30g,黄芩50g,双花50g,石膏10g,木通30g煎汤或研成粉未后一日一剂。
3.3.3 霍香正气水:根据动物大小一次量(10mL/支)2~10支加水适量灌服1~2次/d,连用3d。
3.3.4 针灸疗方法:静脉放血50~150mL,用兽医小宽针耳尖、尾尖、太阳穴刺破放血,也可收到理想效果。
[1]孟凡祥.猪应激综合征的综合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337.
[2]袁晓霞.猪应激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J].畜禽养殖,2010,5:184.
[3]李春城.浅谈猪应激综合征[J].吉林畜牧兽医, 2012,10:22.
[4]刘权利,许国智.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其防治策略[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33(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