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瑶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030024)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辅导员与学生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如何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便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目标。“90 后”大学生作为现在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拥有自己独特的时代特征与群体特点,所以,把握好“90后”大学生的特征,对于高校辅导员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1 思想的独立性
由于“90后”是我国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也被称之为最“孤独”的一代。孤独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了“90后”大学生存在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也形成了他们“我的事情我做主”的想法。“90 后”大学生不易听取他人的建议,在个人事务上也不愿意让同学、老师和家长过多地参与,并认为自己有能力将事情处理好,不需要别人干涉,做事风格特别我行我素。同样,这种不健全的心理机制也导致了“90后”大学生集体观念的淡薄与团队意识的缺失。
1.1.2 经济生活的依赖性
尽管“90 后”大学生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他们在经济生活上却十分依赖家庭与父母。因为有近七成的家长过分溺爱子女,事事为子女代劳,造成了“90 后”大学生在生活自主方面能力太差。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被父母过多地宠爱甚至溺爱着,包括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等都是父母一手包办,他们提出的所有要求,父母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因此,这就造成了“90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事务以及经济上过分依赖父母,若失去父母家人的心理支持与经济支持,便无法独立自主地生活下去。“90后”大学生显现出了“啃老”的心理状态。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90 后”大学生从小就接触到了网络,在无玩伴的成长环境下,他们遇到问题时喜欢个性体验,所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十分强。[1]他们对于陌生的事物会表现出十分好奇的心理,不循规蹈矩、安于现状,思想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开放。所以,“90后”大学生这一代人的创新探索能力和开放精神较上一代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一个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好的时代,常被称之为“最幸福的一代”。他们在整个家庭中常常是最受照顾与爱护的,因此父母在很多事情上都会以他们为中心,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替他们很好地解决。“90 后”大学生习惯了从小到大这种“被满足”的生活方式,进入到大学后,当需要自己去面对生活及学习上的困难时,便不知所措、无法自立,只能寻求父母的帮助,遇到较大的挫折时甚至会一蹶不振。
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占据了“90 后”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2]网络聊天、网络游戏及网络媒体是“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三大主要载体。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不需要透漏自己的个人信息便可结识新朋友,认识新的玩伴。因此,“90后”大学生相比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更倾向于这种保护隐私前提下的沟通方式。他们通过这些网络手段开展自己的社交生活,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一方面,因为思想上的自我,很多“90后”大学生在社交场合都会表现得十分拘谨。又因为其从小到大“温室式”的成长环境,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宽容待人,更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90后”大学生时常会觉得空虚、无聊、渴望交朋友,却不主动或者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如何经营友谊,因此造成了他们沟通能力较差、知心朋友少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90后”大学生长期处于网络这种封闭的“社交场所”下,他们的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无法提高,因此便加剧了其自我封闭,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淡化和日常情感的缺失,最终导致了其冷漠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态度。
“90后”大学生出生在一个政治环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相对富裕的时代,他们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时期,没有遭受过老一辈所遭遇的生活磨难。他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是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这个现代化的时代开阔了“90 后”大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但同样对他们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诱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占据了部分“90 后”大学生的思想;“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成为了“90后”大学生典型的消费方式。[3]应试教育体制下,他们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任何事情都不重要,家务活可以不干,衣服可以不洗,因此,他们得不到历练,也无法很好地融入社会。
由于“90 后”是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代,很多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85%以上的“90后”大学生为独生子女。在“6+1”新型家庭模式中,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90后”大学生在家中很少洗衣服、做家务。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做。“90 后”大学生从小就受到了父母和家人的过度溺爱和呵护,失去了许多和社会接触的机会。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其是非观念模糊,养成了自私、自我、责任心差等性格弱点。由于过度被家长宠爱,“90 后”大学生抗打击能力不强,心理素质也就比较差。
在物质发展较快的今天,很多“90 后”大学生追求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享受。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父母节衣缩食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不仅没有鼓励有些“90后”积极上进,奋发图强,反而成为他们炫耀、追求高物质生活享受的资本。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自习室本来是安静的学习场所,但是打电话聊天的声音比比皆是[4];电脑是用来学习和工作的工具,但对于“90 后”大学生来说,却成为了他们展示游戏才华的舞台;宿舍是大学生休息放松的地方,但是他们呆在宿舍里却无所不为。久而久之,“90后”大学生就失去了信仰,失去了他们的远大理想,于是颓废、堕落就渐渐从他们的身上显露了出来。
高校辅导员作为直接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教育者,使用传统的注入式、灌输式、强制式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无法解决“90后”大学生在思想上的问题和困惑。由于他们的性格特质以及所面临的现实压力,他们逐渐养成了孤僻、叛逆的性格,他们经常逃避老师及家长的关心与照顾,遇到事情不愿说出来。因此,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高校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分析他们的性格与特性。在了解到“90 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之后,他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朋友的角色与其交流,想其所想,忧其所忧,力争取得他们的信任,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教育学生。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科学地分析“90 后”大学生对自身利益的需求,尊重和满足他们的主体需要,发挥主体需要对行为的驱动作用[5],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据相关调查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大学生中75%的学生平时是以发微信、发飞信、打电话和QQ 聊天作为其人际交往的手段,传统的聚会联谊和书信问候等交流沟通方式则不被他们所亲睐。鉴于此,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QQ 群、飞信、微信、博客等各种网络化的新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容易被“90 后”大学生所接受,更容易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从而与他们拉近关系、对等交流,引导其对自己进行清晰准确的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对于不同年级的“90 后”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不同的。如对大学生的辅导,我们要在以专业学习为核心的基础上,引导大一学生选择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引导大二学生扩展自己的职业视野,引导大三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树立一个清晰的定位,引导大四学生选择好自己的职业。[6]高校辅导员要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特点,努力培养和提高其专业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知识创新能力,为其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一个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1]李萌.90后大学生思想特质下的80后辅导员工作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4):109-112.
[2]李建军,黄海燕.90后大学生特点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论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0(11):30-33.
[3]刘芳玮.“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2(3):54-57.
[4]石月荣.“90后”大学生个性化特征下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8-71.
[5]刘雅然,朱紫雯.“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7):147-148.
[6]朱新莲.“90后”艺术专业高职生的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J].老区建设,2012(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