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梅
(彝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彝良 657600)
农业技术推广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纽带,是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措施,乡镇和村组是落实农技推广任务的主战场。作为一名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就彝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供参考。
近年来,彝良县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步伐不断加快,推广了玉米单株定向育苗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水稻双行条栽、旱作立体间套种、玉米测土配方施肥、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
彝良县有农技服务机构16个,农技服务人员104人,县乡农技服务网点15个。从文化结构看,大学本科19人,大专44人,中专28人,高中及以下13人。从职称结构看,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39人,助理农艺师及技术员29人,工勤及管理干部29人。农技人员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有年轻的人员补充进来,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通过宣传、试验示范,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意识逐步提高,开始接受和应用新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彝良县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冰雹、冰雪、洪涝、干旱、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业生产几乎是靠天吃饭,农田不能自由排灌,严重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
近年来,由于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只剩下老人和小孩,文化水平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业生产主要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导致农业生产中新技术新品种难以得到推广。
农业科技人员很少有参加系统培训的机会,知识老化滞后,知识更新提高速度慢,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彝良县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不够重视,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技术的到位率。在社会上农技人员的地位没有得到认可,农技人员的任务重,收入低,导致许多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此外,还存在基层农技推广中心工作任务重,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差,工作落实难度大等问题。
大多数农田基础设施不到位,导致农业生产劳动成本高而产出少,严重制约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但实际上人员多是在编不在岗,且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少,安排工作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农技推广职能的发挥。
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普遍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农技推广业务活动及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工作开展困难,影响了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
争取政府的支持,培训一批有文化、懂科技的农技推广带头人,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增强对农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能力,引导农民发展市场需求量大、适销对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实现增收致富。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科普画廊、互联网等媒介,采用培训和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
彝良县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要积极争取各部门的资金投入,兴修水利和道路,改造中低产田地,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小水窖、小水坝和田间道路,不断增强农业发展的实力和后劲。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最终接受者和使用者,其对技术的接受和使用状况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成效具有决定意义。因此,要创新农技推广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科技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增强科研、推广和生产之间的协调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引导、农民参与的农技推广模式。加大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集中财力、物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的硬件建设,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对农技推广的投入,加大农业推广项目的设施建设规模和支持力度,调动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建设推广的积极性。
立足本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彝良县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要广泛采用单株定向密植移栽和地膜覆盖技术;马铃薯种植要采用高垄双行种植技术。建立科技项目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业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以科技示范户带动周边农户的机制。
加大对县级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设施投入,给予经费保障,加强对农技人员在职教育,加快知识更新,引进人才,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明确乡农技站的工作职能,配齐科技人员,完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的业务衔接,开展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单靠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等传统的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要发挥农技部门的技术和信息优势,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1]李琼芬.雄壁镇农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J].云南农业,2013(S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