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城市空间结构变迁与影响机制研究

2015-08-15 00:52任亚鹏刘慧娣
城市地理 2015年24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银川市空间

任亚鹏 刘慧娣

(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山西 晋中 306019)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和影响因素探讨已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组合关系,是城市经济和社会要素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1]。城市空间结构变迁的发展动力多源于社会经济发生转型,并在其影响下出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产业革命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空间格局迅速更新,机械工厂聚集区、仓储区和住宅区大规模集中分布。20 世纪初至20 世纪后半叶,学者们对城市功能空间分区的研究逐渐深入,提出了田园城市、工业城市和带型城市的设想,并在随后的城市规划中付诸实践。60年代后,城市意象感知、交织功能分析、人居环境体系成为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中关注的焦点,人文关怀的思想被重视,并有新的技术与视角被应用到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当中;国内研究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历程、模式和特征等内容的归纳和总结上。90年代后,研究主要为城市空间演变动力机制和演化阶段,取得丰硕的成果。胡华颖(1993)[2]、姚士谋(1998)[3]等从区域发展角度分别对不同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探讨。姚亮 (2006)[4]、王文靖(2007)[5]、邢敏(2011)[6]等从不同角度提出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石崧(2004)[7]、谢守红(2011)[8]、周敏(2014)[9]等分析了我国城市结构变迁的影响因素。

1.研究区域概况

银川,地处中国西北地区宁夏平原中部,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是发展中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将在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扮演重要的桥梁作用。银川市下设三区两县一市,面积9555.38 平方千米,2014年市域总人口212.89 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62 万人。全市居住着汉、回、满、蒙、壮等20 多个民族,回族在少数民族人口数最多,共53.38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5.1%,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95.67 亿元,城市综合竞争力在20 世纪初期已跻身全国百强[10]。

2.城市结构演变过程

2.1 计划经济时代的两城格局

新中国成立之初,银川被设为宁夏省省会,后撤销省建制成为甘肃省银川专署所在地。1958年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市再次被设立为自治区首府,成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中心。此后,城市用地不断向西扩展,交通线路的修建也促进了新城、老城的发展。1958年后,包兰铁路的修建,新火车站的定位加速了“新市区”的建设,为城市发展开辟了新空间,强化了银川市的两城格局。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缓慢,东西两片区相对分散,联系并不紧密,仅以公路相连,处在一种大分散、小集中的发展模式。

2.2 改革开发初期的带状格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城市用地不断扩张,空间结构转型加速,银川市作为连通中西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行政区划进行了大的调整,老城区、郊区、新城区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三区由东向西依次排列。1983 版的规划将银川的城市定性为新兴工业城市,城市用地发展到35 km2。

2.3 1996年“一城两区”的双核格局

1996年,新版《银川市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被通过,加之2000年1月国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要求加强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对西部地区实行以下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在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带动下,银川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发展城市之一,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主城区由老城区和新城区两部分组成。城区以行政办公、商贸和居住功能为主,新城区则以文教科研功能为主,同时还是当时的工业中心地带,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改造新市区南部工业区,并在铁路专用线以南新增工业用地。

2.4 2010年“心宿”式空间格局

“心宿”属中国古代28 星宿之东方七宿之一,寓意坚毅勤奋,其形由三颗星相连而成,也是银川市城市精神的象征。2008年版的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显示,银川市中心城区中金凤区第三核的地位将不断凸显,最终形成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三区为核心的“心宿”式三核空间结构,是未来特大城市“轴带状”结构发展的过度。环境问题在银川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日益严重,为改变城市环境现状,支持“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新版的城市发展规划更加注重了生态和环境保护,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2.5 城市变迁过程的中心变化

建国以来,银川市空间结构经历了两城格局、带状格局、双核格局,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心宿”式三核空间结构。城市的中心也由新、旧两城的双中心结构逐步转变为以“三区”为为核心的三中心结构。城市的重心也随着行政中心的改变逐步由兴庆区转变为金凤区。目前银川市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德胜组团、望远组团、宁东组团和机场组团四个外围核心区,形成辐射状的结构发展模式,城市功能分区定位明确,主体功能突出。

3.银川市城市空间演变影响机制

3.1 自然环境因素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是银川市空间发生演变的重要内在因素。银川市地处贺兰山之东,黄河之西,在一山一水之间形成了广袤的银川平原。贺兰山东麓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此处地势较高,主要地形为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在黄河以东是台地地形,包含了有白芨滩自然保护区、蒙新高原荒漠治理区和东南部农牧业生态恢复区等,这些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急需生态环境保护或恢复,城市空间不宜扩展到此处。中部为平原地区,面积870 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60.7%,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沟渠纵横,同时在历史时期,由于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惠及这里,使这里成为重要的农林牧渔生产区,因此也成为著名的“塞上江南”。受自然因素影响,在城市扩张的早期,城市向东西方向扩展,新城、老城形成带状的空间结构。此后,为了满足城市用地需求,结合当地自然地形条件,银川市向南北方向扩张,并优先向南部地区扩展。

3.2 人口因素

建国以来,银川市常驻人口数量处在上升的过程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银川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持续增长。截止到2014年,银川市常住人口为212.89 万人,已经成为西部人口大市。相比其他西北部城市来说,银川市人口人地矛盾现象已开始显著。在2008年城市发展规划中,银川市人口预计在2015年前后人口总数在185 万-195 万之间,2020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05-215 万人之间,城市化水平也将达到75%和79%。目前银川市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城市规划预测值,人口来源除了包括原有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以外,还包括了大量的人口机械增长,银川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地。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突出,迫切的需要城市空间的扩展。

3.3 迁居行为因素

居民的迁居行为也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在不同的时期,人的择居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内部空间多被“单位制”割裂成一个个居住单元,居住区往往靠近工作区。而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住房制度改革以后,人们的择居行为在考虑区位、公共服务设施是否配套完善等和房价等多因素的影响下,单位制空间单元被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分区所取代,也对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影响。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生活更加关注生活质量,更多的人选择居住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离城市中心区相对较远的地区。

3.4 政府调控

政府调控对城市空间的变迁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家政策调整和当地行政区划的调整上。在西部大开发的国家宏观政策的带动下,银川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重点发展城市之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得以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明显加强,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基本形成。为完善该城区的城市功能和面貌,银川市政府对原规划用地和结构进行了适度的调整,以建设城市新核心区为契机,增强城市功能,加快生态环境的建设。今后的一段时间,国家政策仍将着眼于西部地区,特别是“一带一路”的提出后,银川作为重要的经济桥头堡,城市空间结构必然会在新的政策影响下发生改变。

3.5 经济因素

1958年至今,银川市经历了数次的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同时空间结构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了改变。银川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城市产业的起步阶段、城市产业转型阶段、产业集聚阶段、产业结构升级阶段。相应的银川市的空间结构也经历了形成、地域扩展、规模扩张和地域结构完善阶段,两者的时间阶段基本吻合。在这期间,银川市工业用地比重快速下降,仓储用地缓慢下降,居住用地快速上升。伴随着银川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内部结构的调整,城市空间由功能混合向功能分区转化。

3.6 城市规划引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心地位、主导作用越来越突出,客观上要求城市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需要,城市规划必须真正起到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在此形势下银川市编制了《银川城市总体规划》,此后在1996 又对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1983年编制的《银川城市总体规划》和1996年进行的银川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对现状城市格局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深远。到了2010年,银川市城市发展遇到新的机遇和挑战。银川市又编制了新的《银川市总体发展规划2010——2020》。数次的银川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为加强中心城市、调整空间结构、加大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分区起到了指导作用。

4.结论与讨论

建国以来经历了数次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银川市由原有的“哑铃状”逐渐向“心宿”式三核空间发展模式过度。从空间发展变迁的过程来看,银川市的空间发展先由东向西方向扩展,后向南北方向扩展。原有的新城——老城的双核区,也扩展形成由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共同构成的,具有强烈集聚效应的中心城区。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周围辐射的空间结构。

对银川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可以分为内外两个因素,内因包括了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口因素,外因包括了政策环境、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等。当然除了这些主要的因素以外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突变因子的共同存在,使得银川市城市空间结构发生变迁。

[1]靳美娟,张志斌等.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综述[J].热带地理.2006 (5):134-139.

[2]胡华颖.城市空间、发展——广州市城市内部空间分析[M].1993.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3]姚士谋.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M].1998.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4]姚亮.城市社会变迁:社区分化与利益群体分化[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6.

[5]王文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村镇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宜都市为例[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07.

[6]邢敏.大都市同城化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7]石崧.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J].城市规划会刊.2004 (1):50-53.

[8]谢守红.苏锡常都市圈空间发展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11:1811-1861.

[9]周敏,林凯旋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J].现代城市研究.2014 (02):40-46.

[10]银川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银川.银川日报.2015-3-16.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银川市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汪建邦的书法作品
银川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初见成效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
储备肉成走俏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