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笑丛
教育行为具备一定的指向性以及目的性,从时间层面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的施教者、受教者以及相关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和说服工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育者的主体的地位,不然就失去了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的主体主要是广大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发展更加全面,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因此,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和创新,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同时,还要具一定的针对性[1]。这样的情况下,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的生活世界最为背景,不能与世界相脱离。当今世界,话语自由度增强,这导致传统的政治语言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能适应,从而从客观角度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向生活世界转化。具体来看,这种转化主要表现在社会政治的转向、社会经济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向等,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与生活世界产生紧密联系。
民俗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民间风俗,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广泛流传的生活文化。这主要是通过广大人民通过长期的使用、积累、改善,并在不断的汲取中得到的一种长期生活习惯。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同时还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世界。民俗教育,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转化过程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
以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领域为例,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逐渐向着微观领域深入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存在着“说空话”、“说大话”的现象,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常常采用对深奥的这里进行“说教”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甚至会事与愿违。由此可见,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民俗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这些弊端,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帮助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生活世界的微观领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其客观上的要求是在开展教育时,采用民族历史相一致的话语语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表达。从这可以看出,民俗文化充分符合这一要求,很好的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历史性与民族性相契合。民俗文化具有其独特的生机与活力,并且同生活世界存在着尽力的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现了大学生的心灵话语,从而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一种共鸣。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内容理解起来也较为容易,并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对其中的道理进行反思。当今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倡导的主要是多元性文化,但是在这些文化的倡导过程中,民俗文化却没有被凸显出来,甚至越来越被人们放置在边缘地带,从而使得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所淡化。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对民俗教育提高重视,运用并增强民俗教育,针对学校的特点以及实际情况,制定出民俗教育实施方案。
实施民俗教育首先要对民俗文化进行分层。通常情况下,课堂所传递出来的人类文化遗产内,对于人类的实践具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和迁移性。高校对学生展开民俗文化教育,主要目的是想通过我国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帮助学生了解,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产生热爱祖国以及民族自豪感,认识到自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者[2]。利用这样的教育目标,对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水平差异等内容进行分析,在进行民俗教育过程中采用分层教育。
例如,对课程形式进行设计时,采用层次分组的课堂教育模式,在广泛的民俗文化中选取适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教学,从而使预期目标顺利达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是道德、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上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再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学生围绕民俗文化,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表演民间故事等。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利用课件,为学生放映与民俗文化有关的视频或者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对我国民俗文化实现充分的了解,从而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的是大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尽可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特点,从而根据自己对其了解,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民俗文化,从而更好的使高校思想政治向生活世界转化。
[1]张林,刘海辉.从“符号世界”到“生活世界”——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根源的转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10~13.
[2]郭红明.微博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转向的理论契合及其价值探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