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梅
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建立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可见,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然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科学的配合,同时还要以“忠恕”作为道德制约,和谐社会道德是保证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和谐社会的基本体现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美好的向往都蕴含着孔子所提出的“忠恕”之道。由此可见,“忠恕”之道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忠恕之道的内涵出发,从忠恕之道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意义、对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意义、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义三方面阐述忠恕之道对社会和谐的意义。
“忠恕”是“仁道”的具体解释,是对人类美好思想品德的体现,忠,代表忠诚;恕,代表宽恕。忠恕之道指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要将心比心,坦诚待人,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推己及人。孔子对于“忠”和“恕”有明确的解释:在《雍也》一文中,孔子所提到的“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自己想要有一番作为时,也要尽量让别人有一番作为,当自己想要发达时,也同样要帮助别人发达,这就是对“忠”的最好解释;而在《论语·卫灵公》一文中,孔子提出:“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此处是对“恕”的解释[2]。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人人都具备“忠恕”之道,那么人与人之间自然会构成和谐的关系,反之,如果每个人都本着自私的心态,只顾自身利益、忽视他人感受,就会极大地影响人与人良好关系地建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确,人们的生活与社会时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小到家庭,大到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伴随着与人的沟通,这就涉及到家庭的和谐、买卖的和谐、工作的和谐等诸多方面的和谐建设,人与人交往中,只有保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积极心态,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这不仅是人们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是提高人生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的体现[3]。
具体来说,家庭的和谐需要做到孝敬父母、关心子女、尊重伴侣等等。家庭生活中,面对有很多琐碎的家务时,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家人共同承担家务,家务不是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责任,而是家庭每一位成员需要共同承担的家庭责任;面对家庭的内部矛盾,要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而不是选择逃避,尽量寻找自身存在的缺点,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尊重、礼让,那么任何家庭矛盾都能迎刃而解。由此可见,“忠恕”之道在对于维持家庭和谐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体现于市场买卖,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够完善,经济体制不够健全,导致市场交易中普遍存在着欺诈、以次充好、强行买卖的交易现象,很多商家受利益的驱使,不顾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威严,横行霸市,贩卖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大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从“忠恕”之道出发,推己及人,试想如果自己在市场买卖中被欺诈、侵权时,自己是什么感受,当自己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对自己的身体危害有多大。通过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公平买卖。因此,“忠恕”之道对于促进市场经济和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个人身心的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础,因此,实现个人身心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力也就不断加大,攀比心理也逐渐形成,有比较就有结果,这就会导致很多人产生心态失衡的现象,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习“忠恕”之道,将孔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应用于自己的人生和价值理念中,时刻告诫自己:只要问心无愧,忠于自我、忠于他人,自己不想要的,不强加给别人。在不违背道德原则和社会法则的情况下去追求物质、利益,就会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如果为了个人利益而突破道德的底线,那么即使实现了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也是终日在良心的谴责和惶恐的心态中度日如年,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人不可能通过不道德的手段获得真正的幸福。”“忠恕”之道对个人身心和谐的意义体现于人要在道德的标准中做人做事,以豁达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忠恕之道对个人身心和谐的意义也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单位中,存在着领导人与被领导人的关系。而每个人都有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物质需求的权利,在工作单位中,平级的工作人员通过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公平竞争更高级地职位,这本应是一项极为公平的工作竞争。然而,在工作单位中,很多领导人将个人关系的好坏融入于工作的提拔和任选中,更有甚者存在着受贿的行为,对工作竞争的公平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于竞争者的身心也有极大地影响,从而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破坏了工作单位中的公正、公平、公开的晋升理念。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条件。人类的生活取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保证自然环境良好发展,社会才能因此更加和谐。但是,很多人出于利益的驱使和自私的心态,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肆无忌惮,认为自然资源就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因此,他们不考虑生态平衡、不注重环境保护,不维护自然可持续发展,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人类具备更先进的语言能力、更活跃的思维,因此,人类对于自然便有了操作和控制意识,由于人类过分开采自然资源,其乱砍滥伐、过度采挖稀有动植物等行为,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部分生物灭绝等等,人类对于自然破坏的同时也面临着人类生存条件的恶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人类不应因自身对自然有控制能力而沾沾自喜,而是与自然建立平等的地位,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因此,人们应该将“忠恕”之道的应用范围进行无限扩充,充分运用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中,不再因为人类自私的利益观念而破坏大自然的美好,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摒弃所有对自然环境发展不利的行为,设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底线,维护生态平衡、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忠恕”之道虽然在春秋时期被提出,但是其在各朝代、各领域被广泛认可,作为基本的道德标准、治理国家的理念、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忠恕之道依然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个人身心的和谐、对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人人推崇“忠恕”之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
[1]张增田,诸伟奇.“忠恕-絜矩之道”与社会和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03):10~14.
[2]刘立夫,田瑶.儒家忠恕之道的伦理意蕴与当代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3(01):65~67.
[3]熊治东.孔子“忠恕”思想的现代价值--基于国家治理的视角[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