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
[摘 要]如何将史证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素养、高考成绩是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史论结合”方法的论述介绍将史证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史论结合 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103
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江苏的历史试题呈现出注重基础知识、材料分析、学科能力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历史材料创设情境来考查的方式,几乎在所有的客观和主观题目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本文以《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专题为例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史论结合的定义和定位
首先,历史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对方法的规定之一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史论结合是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史料为依托,通过文字、数据、图片等史料的多层面解读,引领学生阅读、分析,以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升学生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对史实的掌握和印证、史料的研读和理解、史论的分析和归纳、史证的升华,让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从史实出发寻找历史的本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发展。
其次,高中历史课堂中常常会要么听讲要么默写的枯燥现象,学生都会感慨“很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给予”,那么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历史知识。如果通过灵活运用史料来开展历史教学,他们会更有兴趣。
二、史论结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精心选“料”,巧妙“串联”——研究历史
首先,史料选择要有针对性。傅斯年认为:“史学的对象是史料,不是文词,不是伦理,不是神学,并且不是社会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史料不能漫无目的。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即根据本专题的重点、难点来选择史料。笔者在本专题的史料收集中就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朱维之、赵澧的《外国文学史》,以及韦勒克的《近代文学批评史》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和条件。
其次,历史问题探究设置应巧妙结合史料、史论、史证。史论结合离不开探究式的学习。先确定要探究的问题,然后进行相关史料的收集和展示,再进行史料的研读和辨别真伪,得出历史结论,并通过相关史实对结论加以印证。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历史研究的主体,真正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既符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求,又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悟和提升了研读史料的能力,也对史实有了很好的掌握和记忆。
2.史实是“根”,去繁就简——掌握历史
首先,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则,历史问题的讨论和探究需要建立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之上,史料的分析、史论的总结都需要建立在历史背景之上。21世纪初期,英国的史学专家发表文章提出在历史教学的递进阶段,将学生的认知状况归纳为给予、发现、思辨、重构四个阶段。根据这一理论适当地给予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基本的史实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展开教学。但是给予也需要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如《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这一专题,时间跨度大,但阶段性十分明显,涉及19世纪初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以来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走向一体化的重要时期。教师可以给出这些时间阶段,由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对史实进行重新整合。这既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识记,也为后面教学工作的开展搭建了平台。
其次,史实还是印证史料和史论的重要帮手,是进行史证的重要方式。增强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史证意识也是还原历史原貌,即历史学科尽管是人文学科,但历史的本质是求真、求实的,而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3.善用矛盾的史论——提升历史认识
从事历史科学研究需要大量占有和分析史料,然后经过比对、研究、总结,最后得出史论。但在史论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受到制约。所以教师要在课程设计中有目的地根据同一历史事件的展示不同历史结论,并利用这些相互矛盾的史论让学生展开分析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地看待、评价历史的观点和方法。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