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基于档案的研究

2015-08-13 09:09:30余海宪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图书

余海宪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62)

进入21世纪,随着政治的开明,有关图书馆史的研究逐渐多了起来。但是,关于1949-1966年十七年历史的研究却很少。有研究认为,“图书馆学界目前对于‘十七年史’的研究是零散的、不够深入的”[1]。现有的各种图书馆事业志书均对这段历史或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当时的高校图书馆工作在做什么?发展真的是风平浪静,“认真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经过努力,逐渐消除了盲目冒进所造成的后果,并在调整中有所前进”[2]?抑或是个“波浪式前进时期”[3]?最近,笔者查阅了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收藏的图书馆相关档案40余卷,这些档案的时间跨度大致为六十年代初到1966年上半年(“文革”正式开始前)。虽然统计数据、年度总结并不完整与连贯,但是还是能够通过对档案材料的梳理、阅读、理解,拼接出当年曾经发生的事件,并把他们串联起来,尽可能还原那个年代的历史原貌。这既是对五十多年前那段历史的追述,折射当年大学图书馆普遍遇到的困境,更是为了明史达理、鉴古知今。

先来回顾一下这个年代的政治背景。

从1958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4]。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65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胜利完成,国民经济出现新的面貌[5]。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毛泽东还说,阶级斗争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问题,我们从现在起,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这就把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这一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又一次严重而又简单化地提到全党面前。毛泽东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标志着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进一步系统化,为党在这个问题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作了理论准备[6]。

在高等教育层面上,1961年9月颁布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高教六十条)针对当时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明确规定了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在该条例施行过程中,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师生职责明确,学校秩序稳定,教育质量提高,研究生培养制度得到建立和健全,科研工作蓬勃发展[7]。1964年2月13日,毛泽东在教育工作座谈会(即春节座谈会)上肯定“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是办法不对”。他说,“我看教育要改变,现在这样还不行”。还说“学制可以缩短”,“课程、教学方法、考试方法都要改”。他认为现在的一些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8]。1965 年7月3日,毛泽东发表“七三指示”,称“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建议从一切活动总量中砍掉1/3”[9]。毛泽东的系列重要讲话推动了当时的教育改革。

据统计,建国前30年开展的各种运动有68次,其中大部分为政治运动[10]。也有人把那个时期的政治生态概括为国际反修、农村四清、城市五反①、文化批判[11]四个方面。各种政治运动使得高等教育处于发展与动荡之中。以华东师大为例:1963年2月,华东师大开展了以阶级教育为中心,以“反修”学习和“五反”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运动。运动主要形式为停课学习、忆苦思甜、领导干部“下楼”(指到群众中去作自我批评)、大家“洗手洗澡”、自觉交代问题、“放包袱”等[12]。档案中记录了校内某单位参加运动的情况:70个教师中有21个人放了28个“包袱”,另有24人谈了52个问题,内容涉及家庭出身、社会关系、思想等[13]。这样的政治运动不可能不对教职员工产生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恐惧。

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图书馆”)档案主要记载了以下几项事情:

1 馆藏发展与困局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导致高等教育经费的拮据和图书馆经费的紧缩。1963年经费为资料讲义费②6.7万元,图书费7万元,共计13.7万元[14]。1964年图书馆预算13万元,实际支出158000元(另有两外国问题研究所共支出2万元);1965年预算169600元,1966 年预算 19万元[15],但均未达到1956年“反右运动”之前21万元的水平。

采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图书的外汇额度也明显下降。1961年,“根据上级‘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方针和指示,今年度(1961年,笔者注)的外汇分配系依60年度实际用款数字压缩25% -30%左右”,华东师大的外汇额度从5.8万元外汇人民币下降到4万[16]。1962年的情况并没有好转,是年夏天,上海市委宣传部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以“节约外汇、合理分配、保证中心、照顾重点、多减复本、保持品种”精神,由市科委负责科技报刊部分,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华东师大和外贸局负责社科期刊。8月初由北京外文书店最后确定分配给上海地区社科报刊1155份,较1961年的2263份减少将近50%。由上海市科委召开的会议上,1962年上海地区订购(科技)期刊数量为6000份,较1961年的18000份减少2/3。其中高校从3200种减少到700种,华东师大分得150种[17]。与此同时,华东师大购买外文书刊的外汇额度下降到8000元。到1963年,外汇额度更一度跌至4000元[18](后追加4500元)。不过,除了固定的外汇额度和报刊指标③,订购特殊刊物如专利文献、国际性会议录、政府报告、技术标准、协会和学会的文献是不受外汇额度限额控制的,但是订单交给外文书店后,需要上海科学技术情报所审定、平衡[19]。到了 1963年,“中央分配我校‘资刊’数字有120种……,实属过少,各系意见较大”[20]。图书也是一样。教育部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个情况,连续发文指导外文图书采购工作[21][22]。但是,“由于今年资版图书外汇分配体制仍由地方掌握”,只能要求各部属高校“把外汇不足情况速向当地外文书店及有关部门反映,请他们加以解决”[23]。下面是从图书馆1963年6月给教育部报告[24]中摘录的历年外汇额度实际使用数据:

年份62500 38000 60000 8600 3500 8500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1963金额(人民币)

为了减轻外汇额度减少给资源建设带来的损失,上海外文书店采取了全市同种书复本不得超过2册的政策,图书馆则采取了以下措施:

(1)除图书馆预留20% -25%的经费采购工具书、公共需要之参考书籍索引和若干个多系科需要的书外,其他经费均分配到各系。并请教师“最好自己多找最新资料……,争取提前订到书”[25];

(2)通过学校请各系分担报刊费用,少则100元(中文系),多则 1800元(地理系)[26]。但终杯水车薪,只能聊胜于无。

即使是经费严重匮乏的年代,图书馆仍然坚持保证入藏文献的品质。以1963年为例,当年仅在图书方面就购买古籍3066册,外文图书6309册,另有中文平装书19006册[27]。

虽然经费紧张,外汇额度短缺,但是当国外学术机构主动要求交换出版物时,却颇费踌躇。1963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和日本东方学会分别来函要求建立出版物交换关系。尽管对方提供的书目“其中有一些刊物可供我校教学与科学研究参考”,图书馆一面通过学校向教育部打报告询问“是否可以与它们建立交换关系或通过北京有关单位建立间接交换单位”[28],一面向同样收到信函的复旦大学了解情况,得到的答复是,他们“已打报告给中央,中央未批示前不作答复”。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此事之后不了了之,一直到15年后的1978年,华东师大才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多所北美东亚图书馆建立交换关系,这已经是后话了。

2 规章制度的重建与发展

图书馆自1951年成立以来,在著名图书馆学家洪范五(有丰)先生指导下制订了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1963年1月,洪范五先生逝世,陈誉先生④任副馆长,主管图书馆业务。在经历了“大跃进”时代的“大破大立”之后,六十年代初的图书馆对原有的制度重新进行了梳理和增补。档案中收录了许多那个时期制定的规章制度,仅1963-1964年存档的就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及其职责范围暂行规定》、《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采购图书原则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连续出版物区分暂行规定》等30多种。《华东师大图书馆各组、室分工负责联系读者制度(草案)》中的“全馆动手,分工负责……切实负责征求部分具有代表性读者的馆的各项工作(包括书刊采购、编目……)的意见和建议;宣传和解释馆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和措施;及时将读者的意见与建议带上来,把馆的意见与要求转告读者”[29]已具有学科馆员制度的雏形。《政教、历史专业阅览室试行对号入座草案》将阅览室座位按照学生人数分配到每个班级,“保证高年级参考阅览的需要,可以克服阅览室的自修现象,充分发挥阅览室的作用”[30]。

作为特殊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图书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也制定过关于“内部图书”的规定:《关于图书提存的几项暂行规定(草案)》[31]是专门管理“内容有问题”图书的;《图书馆关于中文内部图书分编及借阅办法暂行规定》[32]规定“凡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内部图书全部做内部图书分编,并注明所属类别”,并附有“根据出版社规定,世界知识出版社内部图书借阅范围”:

类别 借阅范围一 教师、学生、职员二 党内县委级以上,行政科级以上,教师讲师以上,政教与历史两系助教以上,馆内人员经馆长批准三 党内地委以上,行政处级以上,教师副教授以上,政教与历史两系讲师以上四 党内地委书记以上,行政校长、系主任以上,政教与历史两系副教授以上五 与三类相同的党员(即党员处长,副教授及政教与历史两系党员讲师以上)

相应的,这些“内部图书”也要在图书加工时体现出来,便于区分。1963年编制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加工符号表(草案)》[33]中“对读者使用的符号”,就有:

符号 说明 备注乙 观点不正确的图书 教师可借、同学须证明丙 内容反动的图书 经馆长批准可借内 内部图书 须证明可借密 保密…… …… ……

1965年的《关于图书提存的几项暂行规定(草案)》中,又对“控制图书”新增符号“F”(一般控制)和“F2”(严格控制)[34]。

中苏论战也影响到图书馆的工作。档案中收藏了一份从北京某图书馆⑤抄录的并作为“重要的内部资料妥为保管”的《俄文编目组关于划分图书目录标准的报告》[35]:“为了配合当前反对修正主义的政治斗争”,依据“文化部批准的新华书店‘关于进口发行苏、捷、德、波、匈、罗、保、蒙八国图书问题的报告’精神”,“根据图书的内容和性质将全部俄文图书目录区分为‘公开目录’(向一般读者推荐或供学术研究参考的图书)和‘参考目录’(具有一定参考作用,但又不宜向所有读者公开的图书)和‘内部目录’(内容反动或须保密的图书,借阅者须持党委介绍信)三种”。这些“内部图书”的规定无疑束缚了馆藏的揭示和利用。

规章制度多了,需要统一梳理。1964年,为“配合当前全校教学改革和大搞科学研究的需要,图书馆就应贯彻执行‘方便读者和加强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有必要汇编全馆现行的规章制度与工作细则。我们要从三摆活动⑥中吸取良好的经验从而修订某些过时的、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及工作程序,充实一些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规章,建立、健全一套较完整的规章和工序制度”[36]。不过,在之后的档案中并没有发现“较完整的规章和工序制度”,其中原因不难理解。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37]才得以问世并寄赠国内各大图书馆。

3 图书查禁工作

自1964年起社会上开始对小说《三家巷》、电影《早春二月》等文艺作品的批判,并很快影响到图书馆。一时间抽查被禁/控制图书成了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一。1964年11月9日图书馆给学校党委的报告中写到,从4月起,“根据‘市委批转市人委文教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处理反动淫秽荒诞图书的报告’的精神,在宣传部直接领导下,图书馆成立了工作组(11人),制订了查书工作计划”。“到目前为止原计划第一步将解放前的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中国部分图书)的查处工作已经结束。市委发下的反动淫秽荒诞图书目录馆藏有343种已经抽出查禁……,列入控制流通的11442种……”[38]。这里,“所谓控制是指控制一定本数和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借阅”[39]。但是,“资产阶级十八、十九世纪文艺小说如何处理?据了解上海图书馆及一些高等学校如军大⑦、交大、科大等单位均停止借阅,但也有单位还在借阅”[40]。到了1965年“寒假(二月)为了配合‘读红色小说,过革命化寒假’宣传,大力提倡学生读现代革命文艺作品,大量补购了一些红色小说、革命戏剧、报告文学等革命文艺读物供应全校师生阅读,同时将中国古典小说、外国18、19世纪翻译小说,苏联小说(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外)以及五四以来建国之前小说停借了一个寒假”[41]。

图书馆在查禁图书工作中也遇到许多困惑,目标不明确,只得列出所有书目清单请学校相关领导圈选。但是有的书领导“建议开放,上级又有通知查禁……。建议列为控制的现又有新的重版……。建议中同一本书有的版本控制有的版本不控制,有些费解”。其实,图书馆“处理这部分图书还是比较积极慎重的”[42],尽量保留“有问题的书”供读者阅读。除一种3册销毁外,“为了加强对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图书资料管理,已经建立了特藏书库,实行专人保管”[43],妥善地保护了这批图书。

关于外国文艺作品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禁与放的问题,一直到1965年3月13日人民日报以编辑部答读者问的方式发表《应该区别对待古典文学作品》[44]后才大致尘埃落定。图书馆1965年4月27日在给学校党委政治部的报告中写到,“最近接上海市高教局转文化部(65)文厅字278号文:‘目前各地公开地批判的《苦斗》、《三家巷》……等书,在未接到正式处理通知以前,仍可照常发行、借阅,但书店、图书馆可以不向读者推荐’”。为此,“图书馆参考阅览组成立书评小组负责定期组织读者座谈会……,凡经过座谈,报告过的文艺作品,分批开放;对18-19世纪的,古典的和报刊上批判讨论的文艺作品……由书评小组编制书评目录索引,附在每一本书后面,供师生查考、阅读”[45]。在1965年6月18日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召开的高校图书馆负责同志会议上,有关负责人肯定了这种做法,认为“华东师大的书评工作和读者座谈会、报告会等,都是比较好的阅读指导方式”[46]。

但是查禁图书工作并没有到此为止。对当代作品中存在“政治”上的问题(或作者出“问题”)的书刊查禁仍在继续。从1964年7月到1965年10月我校收到有关图书查禁的通知48份,其中国家高教部、上海市高教局、教育局的文件占44份,其他包括出版社、大学等[47]。被查禁的图书不许流通,有的甚至要退回或销毁。各单位自行印行的图书亦有发文要求退回的。例如陕西师范大学称该校寄送的孙为霆先生“精印线装直排本”《壶春乐府》(为该校“历史上仅有的自行编辑出版的两部线装词曲专著之一”[48])“内容有错误”要求索回[49](2005年该书由孙先生后人重新复制,图书馆才得以再次收藏)。北京师大也来函索回该校1959-1964年编印或翻译的教育学、学前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资料11种[50]。清查图书工作不仅束缚了读者的阅读,也牵扯了图书馆太多的精力——除了日常的开放,馆员还要不停地调整目录卡片并加盖印记(在公务目录上加“内”字),制作查禁图书清单,图书亦要从各个书库、阅览室抽出提存设专架或专室存放。

4 图书清点工作

1962年2月24日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召开图书馆馆长会议,布置清查工作。同年6月8日,高教局再次发通知要求除了清查本身的工作以外,规章制度的研究、图书使用效率的调查、馆藏质量的分析等工作也要跟上去[51]。这次清查工作的目的有三:摸清家底,为制定图书建设规划打好基础;全面检查工作,改进和提高管理工作;挖掘潜力,变无用为有用,把不需要的书刊调拨给需要的单位,进一步充分发挥图书使用率,克服当时图书供应上的暂时困难。图书馆此次清查范围是线装善本书约5000册,总库内西文书约50000册,总库及开架书库的中文书约45万余册[52]。为了做好清查,图书馆成立了由王国秀馆长任组长的工作组,组员共9人,其中2人脱产(另有相关馆员参与)。分工负责中文、西文、线装善本、图书调拨、调查研究、人力调配、修改差错等工作,计划用半年时间完成。为此,图书馆还特地制订了详细的有关清查的方法步骤、细则和图书调拨的原则。此次共清查线装善本书495种5201册(无遗失),西文图书38903种69742册(遗失319种392册,占总数 0.56%),中文平装书55661种456495册(遗失6665种15796册,占总数3.45%)。在图书调拨环节共调出俄文图书814种,1579册;中文平装书1240种,22742册;中文期刊4979册,西文期刊508册,报纸合订本1290册。同时调入西文图书46种57册;中文图书17种20册;中文期刊103册。本次清查工作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同时发现了在分类、编目、流通保管方面的不少问题,健全了必要的规章制度[53]。并开始期刊合订本登记工作。

1966年图书馆又开始新的一轮馆藏清点工作,这是因为:

(1)1962年清查时发现,曾经有财产登记簿丢失、存在重号现象,到底有多少重号需要通过清点来核对;

(2)可能存在公务卡遗漏情况,如果只以卡对书而不是以卡对帐,清点结果还是不可靠;

(3)财产登记前后标准不一致。中文平装书(登录号)60000号之前和线装古籍都是以“部”为单位(即一套书一个登录号),后来又改为以册为登记单位。这些书到底有多少册?

(4)部分调拨和损失图书没有注销财产,图书馆实际藏书的准确数字无法确定;

(5)期刊合订本从1963年开始登记,存在帐目和卡片不符的情况[54]。

这是一次图书馆自发的书刊清点工作,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年图书馆对基础工作的认真负责与一丝不苟!本次清点原计划在1966年底完成,但年中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所有的工作。本次清点也无疾而终,这是非常可惜的。

5 文革前夕的图书馆工作

1964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5年2月,又指示组织高等学校理、工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55]。根据华东局组织部的安排,图书馆也连续三批派人随学校到安徽等地农村参加运动。大批骨干下乡了,馆内工作人员自然就少了,许多工作产生积压。笔者1989年整理书库时曾发现多箱未编目外文书。据了解,这些书都是六十年代在上海旧书店买的,但是当时人都下乡四清去了,无人分编加工,只能先在教师阅览室陈列,“文革”中干脆打包入库,被遗忘……。档案中记载,1966年3月,“目前在馆干部60人(除去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7人包括3个年老体弱参观学习)其中因病全休半休9人实际工作人员51人”[56]。另外,在1965年开展了对丁晓元⑧的“斗争”[57]。

在馆员培训方面,虽然图书馆秉承传统“鼓励有条件的馆员参加武汉(大学)或北大图书馆学系的函授班”,但是迫于形势,也要“举行两三次对资本主义图书馆学批判的报告会或讨论会,使干部逐步认识资本主义图书馆学腐朽本质”。在政治学习上则“贯彻党委决定,坚持了每天一小时,每周一个晚上的学习制度”[58]。

1964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市委的决定,学校决定试办半工半读理工学院,1964年11月1日,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正式成立。为此,图书馆在1965年7月移交中外文图书5030册及相应卡片目录3套及图书馆用品(借书卡、登录簿、藏书章等)[59]。同年11月15日,该校来函希望增加八个门类书刊的调拨[60]。12月10日校领导在图书馆的签报上批示:“①人家急需,又有困难;而我们虽也有困难,也是急需的,也该支援一部分。②人家不需要的,我们不给,不把包袱给人家”[61],显示出华东师大对此项工作的态度。1966年初,学校又决定政教系下乡办学[62]。因此,图书馆当时除了日常的藏书建设和服务工作外,还要“为不能到馆的读者(如下乡、下厂、下连队……)创造借书条件,逐步试行送书上门的办法”[63]。图书馆1966年上半年的工作计划中写道:“本学期派出一位干部随政教系至农村办学,摸索图书资料工作规律。……图书馆各项工作,应以政教系彻底革命和物理系半工半读试点班的图书供应工作为重点,及时提供图书馆资料,总结经验;藏书建设从本学期开始,为半工(农)半读逐步积累书刊资料”[64]。

政治运动的不断冲击,馆员不断被卷入政治运动,“干部下放劳动”和越来越多的政治学习挤占了大量的工作时间,严重干扰了正常工作。可以说,六十年代上半叶是一个特殊而又复杂的时期,这个时期图书馆在重重困难中跋涉前行,困难既来自经费的拮据,也来自对政治运动和下放劳动的不解与困惑。虽然图书馆员尽力使工作走向正轨,回归图书馆的本意,但形势比人强。接踵而至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更让馆藏发展停滞,规章制度废止,停止开放;22人受审查,4名员工非正常死亡,图书馆遭受了重大损失。

注 释

① 即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

② 订购现刊(尚未做固定资产)和准备交换的书刊按资料费列支。

③ 当时外汇额度和报刊指标控制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版的书刊(资版书刊),不包括苏联和东欧等“民主国家”的出版物,也不包括影印书刊。

④ 陈誉(1920-2003),著名图书馆学家,早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馆长。1979年创办图书馆学系,任系主任。

⑤ 该材料有一小纸条:“从北京抄回的资料……”。

⑥ 三摆即摆成绩、摆进步、摆经验。参见《人民日报》1964年2月11日第一版《再论虚心向地方学习》和《解放军报》2月9日社论。

⑦ 即第二军医大学。

⑧ 丁晓元,目录学家,图书馆资深馆员,曾任华东师大图书馆咨询组组长。

1 谢欢.存史观变:图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5(3):4 -7,12.

2 张树华,张久珍编著.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6.

3 黄宗忠.新中国图书馆事业三十年[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5):69-77.

4 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531/553 9/20010626/497933.html.[2015-4-28].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第一研究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第二研究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第三研究部编.两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历史的回顾简明注释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167.

6 同5:168-169.

7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注释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42.

8 张健主编.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71.

9 顾明远编著.世界教育大事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806-807.

10 张云.共和国前30年“运动”的回顾与思考[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0(4):61-63.

11 萧东连等著.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784.

12 袁运开,王铁仙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校史(1951-2001)[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3.

13 洗手洗澡放包袱登记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962):40.

14 1963年经费控制指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29):1.

15 关于图书经费、计划预算及外汇分配情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9):1-5.

16 汇报:外文书店召开关于1961年度图书费外汇分配数字和使用上应注意事项的座谈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601):25.

17 关于订购1962年资本主义国家期刊削减的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601):42.

18 图书馆1963年外汇部分分配计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674):6.

19 上海外文书店关于进口1961年资本主义国家图书和过刊的外汇分配和使用通知(上外文(61)字第11022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601):13.

20 为申请校部向中央教育部增加“资刊”分配数字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28):7.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通知速与当地外文书店联系订购资本主义国家进口图书.([63]教一密技字第1492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28):9.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有关订购资本主义国家图书工作的补充通知.([63]教一密技字第1848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28):14-15.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请与当地外文书店联系解决本年进口资版图书外汇不敷应用的问题([63]教一辛技字第2289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28):24.

24 有关订购资本主义国家图书工作的补充汇报(华师[63]图字第612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28):16-17.

25 图书馆1963年外汇部分分配计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674):6.

26 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674):1.

27 1963年度书刊采购统计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31):3.

28 华东师范大学给中央教育部的报告(发文华师(63)图字849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28):36.

29 华东师大图书馆各组、室分工负责联系读者制度(草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881):13-19.

30 政教、历史专业阅览室试行对号入座草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881):34-35.

31 关于图书提存的几项暂行规定(草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890):14-15.

32 图书馆关于中文内部图书分编及借阅办法暂行规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30):30.

33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加工符号表(草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730):36.

34 关于图书提存的几项暂行规定(草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890):14.

35 俄文编目组关于划分图书目录标准的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890):16.

36 华东师大图书馆现行规章制度与工作细则汇编计划(草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881):26.

37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编印.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规章制度汇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1983.

38 关于图书馆前一阶段查处反动淫秽荒诞书刊的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的请示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6):1-8.

39 关于对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及内容有问题的图书处理情况汇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8):33-36.

40 关于图书馆前一阶段查处反动淫秽荒诞书刊的情况及今后工作意见的请示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6):1-8.

41 华东师大图书馆关于处理中文文艺小说情况的汇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1-02-163):1-4.

42 关于对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及内容有问题的图书处理情况汇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8):33-36.

43 关于集中管理内容有问题的图书的请示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1-02-966):25.

44 本报编辑部.应该区别对待古典文学作品[N].人民日报,1965-3-13(6).

45 关于对外国的资产阶级18-19世纪的中国古典的和报刊开展批判的文艺作品附印毛主席语录编制书评目录索引的请示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8):27.

46 高教局召开的高校图书馆负责同志会议记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7):1-3.

47 关于停售停借查禁销毁书刊的有关通知登记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1-02-163):7-10.

48 介绍孙为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a9d0 8a0100uv82.html.[2015-5-18].

49 陕西师范大学(64)教字第209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1-02-163):31.

50 北京师范大学(65)校字第005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1-02-163):63.

51 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关于图书清查工作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的通知([62]沪高教字第848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671):1.

52 华东师大图书馆图书清查工作计划(1962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7):2.

53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清点工作总结.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671):53-56.

54 关于图书资料清点工作补充情况和意见(初稿).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1022):1-2.

55 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下卷)[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1080.

56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资料清点工作要点(初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1023):11-14.

57 参加四清同志和组长以上干部座谈会(1966.1.26).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67):20.

58 图书馆整改情况汇报(修订稿).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1022):38-41.

59 移交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图书,卡片,纸张等清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76):1.

60 上海半工半读师范学院给华东师范大学的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76):3.

61 对调拨图书支援上海市半工半读师范学院的几点意见([65]图字第031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76):4.

62 同12:85-86.

63 图书馆1965-1966学年工作计划要点(草案).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975):6-8.

64 图书馆1965-1966学年第一学期工作重点.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01-22-1-1023):1-4.

猜你喜欢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图书
“绿色碳科学”专辑编委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年总目次(总第221—226 期)
图书推荐
南风(2020年22期)2020-09-15 07:47:08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班里有个图书角
关于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思考
兰台内外(2017年6期)2017-05-30 06:46:41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浙江档案(2017年10期)2017-03-31 06:27:31
when与while档案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总目次(总第173-178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