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荀守奎 葛 玲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淮南)
(一)研究背景。当前安徽省的城镇化建设处于高速发展区间,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暴露出了越来越的问题,产业发展问题首当其冲。产业结构失衡、空间布局不合理、产业支撑力不足,产业链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安徽省的城镇化建设。在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下,安徽省要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推进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探寻自己的城镇化道路。
(二)研究意义。城镇化转型和产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产业的升级优化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加快调整。安徽省处于我国中部,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同时工业资源分配又不均衡。推动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能缓解“三农”问题,带动就业,在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表1 安徽省各市产业生产值
(一)安徽省产业发展现状。(图1、表1)
(二)安徽省产业发展对应分析。对应分析是一种多元相依变量统计分析技术,通过分析安徽省各市间产业构成的交互汇总数据来解释城市和产业发展的内在联系。同时,使用这种方法,还能揭示同一产业的各类别之间的差异及不同产业各个类别间的对应关系。(图2、图3)
从上述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淮南、芜湖、马鞍山等南方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宿州、亳州、阜阳等北方城市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带动发展,区域经济不协调。同时,从总体上来讲,安徽省当前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不明朗,产业产值连续下降。第一产业发展滞后,现代化程度低,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等低技术含量行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产值有限,未能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三)安徽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失衡。安徽省目前各市三大产业发展仍是以工业为主,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且产值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同时发展滞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它的工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不平衡且层次低,三大产业难以实现联动机制,生产能力短缺、过剩并存并日益严重。
2、产业链发展不成熟。首先,产业合作协调机制不健全,城市大多各自为政,产业聚集多是政府引导,缺少企业对接交流,并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其次,当下安徽省产业主要集中在高能源消耗的传统工业和低附加值的制造业等,缺乏创新能力和技术支撑,让安徽省一直处于产业链的底层。
3、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图3中可以看出南方城市主要以第二产业发展为主,北方城市则以第一产业聚集为主。区域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加大了区域经济差距,这使得资本和劳动力资源逐渐流向南方地区,进而又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最终形成了一个发展循环,长期下去,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1 安徽省各年生产总值构成
图2 安徽省各市产业对应分析图
图3 安徽省各市第三产业对应分析图
4、产业竞争力小。在政绩诱惑下,各地政府盲目创建工业园区,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吸收鼓励大量中小企业进驻,这些企业规模一定且技术有限。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引导没有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舍本逐末,一味追求工业发展带动经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不仅资源浪费严重,也难以形成竞争力。
(一)把握中部崛起机会,调整产业格局。安徽省处于我国中部,以长江一分为二同时又毗邻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一方面应当凭借其地理区位和政策扶持优势,迅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域,同时利用其资源、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实施有选择的产业承接,避免污染承接和低端接力的同时及时调整现有的产业格局,以点扩面推动省内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省内建立综合的网络交通体系,贯穿南北,横跨东西,加大大中城市合肥、芜湖的辐射力度,加强小城市承接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化城市间的专业分工,发挥城市间联动效益,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业的改造升级,进而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城镇化的质量。首先,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淮南、马鞍山等老牌工业城市改变粗放式的资源消耗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改进生产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生产效益,淘汰落后产能。其次,加快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合肥、芜湖等大中城市利用其高校云集的文化资源优势,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提升城市竞争力。
(三)依托地方资源,培养特色产业。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于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的。各个城市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资源,如黄山的旅游资源、亳州的药业资源、砀山的果业资源,依托现代化的营销手段和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旅游业、高新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培育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城市品牌。同时,一些城市可以依托产业园区实行大企业战略,如芜湖的奇瑞集团,依靠龙头企业的规模效益和行业地位,延伸产业链,带动一系列企业的建成和发展,推动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化同步。城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新型城镇化中提出的“四化同步”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并不是独立的个体,“四化”是相互作用,协调进步的。正如“木桶原理”,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完全依靠单一产业的发展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产业。转变生产理念,顺应时代要求,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以现代化农业为保障,工业为基础,信息化产业为动力,合理有效推进安徽省的城镇化建设。
[1]杨志敏.山西产业结构演进和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关系研究[D].2013年山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朱建平,殷瑞飞.SPSS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李晓斌.以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实,2015.2.
[4]刘宇.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工业污染与规制效应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