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塑造崇高

2015-08-12 01:45陈丽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摘要:本文在介绍电影《武训传》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语境,重新审视《武训传》。对于《武训传》,笔者持肯定态度,认定其是中国电影少有的优秀之作。并从苦难叙事、圣愚形象、以及电影的艺术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苦难叙事;圣愚形象;光影呈现

《武训传》,根据清末一个贫苦农民的真人真事,由孙瑜编导成电影。武训,从小家境贫寒,与母亲行乞为生,渴望读书,在苦难中长大。任劳任怨地干了三年帮工,举人老爷欺他大字不识,造了一本假账,可怜的武训,不但没有领到一分工资,反而遭到毒打。武训在床上躺了三天,陷入地狱的梦魇当中。醒来后,就此愚痴,立誓创办义学,从此走上了“苦操奇行,行乞办学”的艰难人生之路。

电影一出,随即引起了高度关注,并且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思想批判運动。那么,《武训传》究竟是“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的大毒草,还是反映农民文化需求,鼓励人们学习武训发展教育事业的香花呢?对于《武训传》,笔者持肯定态度,认定其是中国电影少有的优秀之作。并将从电影的苦难叙事、独特的圣愚形象、以及电影的艺术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苦难叙事

苦难叙事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例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完成对苦难的超越,才能够取得真经修成正果。“五四”时期,来自于专制社会的压迫对青年人所造成的苦难,成为文学叙事中着重表现的对象。三十年代,百姓生活困顿,阶级斗争尖锐,苦难的描述当中隐含着对于新生的渴望。此后,经历了八年抗战,四年内战,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对于苦难,新时期文学创作走上了直面苦难,袒露苦难到反思苦难,超越苦难的艰难道路。可以说,苦难给普通人带来痛苦和折磨,但却是文艺作品最为丰富的养料,是文学中永恒的话题。在电影《武训传》中,武训承受着现实物质和精神折磨双重的苦难折磨,而物质层面的苦难是导致他精神受苦的重要原因之一。导演通过武训艰难困苦的一生 ,表达了对于苦难的思索。

首先出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个乞讨为生的孤儿形象,物质的极度贫瘠,没有湮灭武训求学的志向,但却因乞儿的身份被先生赶出学堂。此后,母亲去世,到处流浪,辛苦劳作三年,不但分文未领,反而遭受毒打,险些丧命。生命中唯一出现过的女孩小桃,也上吊自杀。在行乞办学的漫长日月里,武训忍受着赤贫的生活状态。武训承受的苦难,是清末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底层农民的投影,他只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物质的贫乏,并没有打倒武训,但由于贫困带来的文化空白,却让武训饱受精神的折磨。亲眼目睹小桃被骗、工资被克扣,自己被毒打后,武训的精神濒临崩溃,梦境中的地域惨象,展现了其精神搏斗的过程,也是其走向“苦操奇行,行乞办学”道路的转折点。在形而下和形而上的双层苦难中挣扎,武训选择直面苦难,超越苦难,在苦难中塑造崇高。

二、圣愚形象

通过苦难叙事,电影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圣愚形象。武训的圣主要体现在其无私的奉献、人格的高尚。作为受压迫最惨的那一个,他没有为自己寻求后路,反而是以己为鉴,想要为广大受苦的穷孩子谋求一条出路。摒除了私心杂念的武训,俨然是神的化身,带有圣人的光芒。而其愚的一面则主要表现在武训的异于常人,疯疯癫癫和举止怪诞。圣愚形象在中国文学中并不多见。反而在俄罗斯文学里,圣愚形象与宗教紧密结合,被看成是俄罗斯民族英雄和精神道德原型的化身。在传统文化中,与武训形象较为接近的是济公,作为罗汉的化身,济公慈悲为怀,助人为乐,但平日里却亦疯亦傻。他们都拥有助人的大爱,却都选择了与常人迥异的表现方式。所不同的是,济公身怀异术,所有的阴谋诡计在他面前都原形毕露,他是超脱于苦难之上的异士。而武训,一介凡人,则选择承受苦难,以替天下穷孩子受苦为己任。不管如何,苦难在这里,都是一种考验,正是因为经受了拷问,他们得以成圣,苦难叙事塑造了圣人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武训传》成功的塑造了武训这个特殊的圣人形象,此外,小桃,周大等人均各有特色。其不足之处在于,电影中的穷苦大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矛盾尖锐,呈现简单的二元对立倾向,而剥削者形象则尽量丑化,带有脸谱化的色彩。然而,瑕不掩瑜,《武训传》的艺术魅力将在艺术的长河中大放异彩。

三、光影呈现

作为中国早期最优秀的导演,电影《武训传》展现出了孙瑜极高的艺术水准。拍摄周期历时三年,制作精良,细节处理完美。最为震撼的场面是武训的地狱梦魇,场面宏大,烟雾朦胧,似真似幻,与铿锵的背景音乐相结合,巧妙地传达展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遗憾的是,最初的拍摄时期在解放前,而等到拍摄结束,中国的政治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投合新的政治形势,迎合新中国的文化建设,电影采用了时空交错的处理办法。新中国女老师讲故事,清末武训求乞办学,两个时空交错,电影画面并不一致,使电影有了不和谐因素。

四、结语

风雨六十年,电影《武训传》经历了其命运的浮沉,从最初的风口浪尖上走过,它终于褪去了强加其身的政治色彩,是毒草还是香花,答案显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将政治思想批判强施于艺术作品的方式,其简单粗暴,对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将带来巨大的伤害。我们祈求,《武训传》的悲剧就此结束,再也不要重演。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2]王嘉良,颜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丽(1990-),女,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