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病案数据分析的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2015-08-12 08:15弓艳玲廖薇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3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2期

弓艳玲,廖薇(.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3)

基于病案数据分析的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中医证治规律研究

弓艳玲1,廖薇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530023)

摘要:[目的]通过对病案数据进行回顾和分析,以明确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中医证治规律,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同时为开发相关院内制剂和中药新药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1996~2011年来秋冬季病毒性腹泻住院病案中症状、证型、方药等数据,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处理,并结合中医药相关理论,分析探讨该院近年来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发病规律、证型规律、中医用药规律。[结果]①该院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证型分布实证居多,占总病例的66.32%,虚证占33.68%;实证中以湿热下注证居多,占总病例的36.84%,虚证中以脾胃气虚居多,占总病例17.11%。②该院治疗秋冬季病毒性腹泻最常用的中药是葛根,占总处方的85.79%;其次是甘草,占总处方的76.32%。用药频率位于前15位的中药为葛根、甘草、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藿香、麦芽、党参、白头翁、鸡内金、车前子、神曲、陈皮、黄柏,以清热利湿、补脾益气的药物居多。[结论]结合广西南宁区域气候特点,湿热型泄泻临床较为常见,脾胃气虚证次之,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为主要治疗方法,葛根、甘草、黄连、黄芩、白术、茯苓等为常用中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案分析;证治规律

中医病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它不仅是医疗活动的真实记载,而且反映了疾病分布和证治规律。本课题采用病案回顾性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年来的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案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病案中患儿症状、体征、证型、方药等数据建立数据库,并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的发病规律、证型规律、中医用药规律进行分析。

1 研究资料

1.1病例来源本研究共收集1996~2011年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儿科住院病案380份。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1]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儿科学》(第7版)制定:①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可有少许粘液,无脓血。②多秋冬季发病,起病急,常伴发热、呕吐及呼吸道感染症状。③大便常规多无异常,或可见少许白细胞。

1.2.2中医证型分类及判定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2008年制定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2]中小儿泄泻的诊断、辨证方法,设定本病辨证分型标准:①湿热下注证: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粘液,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②饮食积滞证: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指纹滞。③外感风寒证: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④脾胃气虚证: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指纹淡。⑤脾肾阳虚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指纹色淡。⑥气阴两虚证: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力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指纹淡。

1.2.3病案纳入标准①所选病例符合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中西医诊断标准。②所选病案要求真实、可靠、疗效评定达到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其它症状改善)或者治愈(大便正常,其他症状消失,临床检验正常)。③所选病案有症状及药物组成。④所选病案疗效确切,并主要采用中药治疗者。

1.2.4病案排除标准①重复收集的病案。②单味药方的病案。③疗效评定未达到治愈或者好转者。

2 研究方法

2.1数据规范及建立数据库结合中医药高等院校使用教材对入选病案中症状、中药、处方等数据进行规范处理,数据录入Access建立数据库。

2.2分析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运用频数分析法对症状、证型、中药及分类等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合中医药理论对频数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3 研究结果

3.1380例症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380例症状分布情况

表1为所占比例在前30位的症状频数及构成比,可以看出秋冬季病毒性腹泻患儿以食欲减退、便溏、恶心呕吐、腹痛喜按、大便酸臭、大便色黄臭秽、舌质红、苔黄腻、发热、指纹紫、腹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为主要症状;其中大便色黄臭秽、舌质红、苔黄腻、发热、指纹紫等由于感受湿热出现的症状频率较高。

3.2380例证候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380例证候分布情况

由表2可知秋冬季病毒性腹泻患儿由实证(湿热下注证、饮食积滞证、外感风寒证)、虚证(脾胃气虚证、气阴两伤证、脾肾阳虚证)构成;其中实证居多,占总病例的66.32%,虚证占33.68%;实证中以湿热下注证居多,占总病例的36.84%,虚证中以脾胃气虚居多,占总病例的17.11%。

3.3380例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例常用中药前30位分布情况见表3。

表3 380例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例常用中药前30位分布情况

380例秋冬季病毒性腹泻患儿使用中药约80种,由表3可知最常用的中药是葛根,占总处方的85.79%;其次是甘草,占总处方的76.32%。用药前15位中药为葛根、甘草、黄连、黄芩、白术、茯苓、藿香、麦芽、党参、白头翁、鸡内金、车前子、神曲、陈皮、黄柏,以清热利湿、补脾益气的药物居多,说明常用的治法为清热利湿、补脾益气。

3.4380例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例使用中药分类和分布情况见表4。

表4 380例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例使用中药分类和分布情况

由表4可知380例秋冬季病毒性腹泻患儿所用各类中药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湿药、解表药、消食药、收涩药、化湿药、化痰药、理气药、温里药、平肝药,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利湿药、解表药、消食药为主要使用的药物,5类中药占全部使用中药的83.32%;补虚药中以白术、党参、白芍、山药等补气药为主,清热药中以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药为主,利湿药中以茯苓、车前子、薏苡仁、泽泻、苍术、滑石等利水渗湿药为主,解表药中以葛根、桑叶、柴胡等发散风热的药为主,消食药中以山楂、神曲、麦芽为主。

4 讨论

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长期以来危害儿童健康,也是我国重点防治的疾病。WHO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3]。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为自限性疾病,故对其治疗研究不多,主要采用对症处理。而中医药疗法对腹泻病的治疗历史悠久,疗效确切,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本课题通过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15年380份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住院病案中患儿症状、体征、证型、方药等数据进行分析,以探求婴幼儿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的证治规律,以期为今后我院腹泻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为开发相关院内制剂和中药新药提供一定的依据。

本研究发现食欲减退、便溏、恶心呕吐、腹痛喜按、大便酸臭、大便色黄臭秽、发热、腹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为本院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症状,舌象指纹主要以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为主;证型分布以由实证居多,虚证次之,实证中又以湿热下注证为主,虚证中脾胃气虚证较多。由于小儿脏腑柔弱,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同时广西属于亚热带地区,夏秋季气候炎热潮湿,广西地区的小儿更易受湿热之邪的侵袭,故本院秋冬季病毒性腹泻病例以湿热下注证居多。

研究发现,本院治疗秋冬季病毒性腹泻常用补虚药、清热药、利湿药、解表药、消食药等药物,其中补虚药以白术、党参、白芍、山药等补气药为主,清热药以黄芩、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药为主,利湿药以茯苓、车前子、薏苡仁、泽泻、苍术、滑石等利水渗湿药为主,解表药以葛根、桑叶、柴胡等发散风热药为主,消食药以山楂、神曲、麦芽为主。根据所用中药构成分析,主要由葛根芩连汤、七味白术散、人参乌梅汤、参苓白术散、藿香正气散、保和丸、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方加减而成,尤其是葛根芩连汤加减应用最多,这与湿热下注证分布较多是相对应的。现代药理及临床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及其药效组分具有较好的解热、止泻、抗炎、抗菌、抗轮状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4-7];其中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可用于湿热泻、脾虚泻、外感风寒泻等多种证型,也是本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其有效成分大豆苷元抗菌活性显著,同时具有缓解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8];黄芩、黄连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炎及抗细菌作用;黄连具有明显抗腹泻、解热作用;甘草具有抗炎、抑制胃酸分泌、调节机体免疫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57-258.

[2]韩新民,汪受传,虞舜,等.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3):1-3.

[3]仝利兵,宋艳红,张秀英.小儿感染性腹泻病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6):11.

[4]杨蒙蒙,张琰,陈文,等.葛根芩连微丸体外抗轮状病毒作用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981-1983.

[5]毛莹,张贵君,梁玉鑫,等.葛根芩连汤药效组分抗腹泻药效学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7):1433-1435.

[6]朱石莲,罗佳波,谭晓梅,等.葛根芩连汤有效部位组方体内外抗轮状病毒作用研究[J].中药材,2010,33(5):785-786.

[7]黄伟强,金哲雄,张贵君,等.葛根抗腹泻药效组分试验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137-139.

[8]楚纪明,马树运,李海峰,等.葛根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15,17(2):142-146.

(编辑刘强)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441(2015)02-0036-04

收稿日期:2015-01-19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青年基金项目(编号:GZYQJ20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