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胃下垂是怎么回事?
答:胃下垂,顾名思义是指胃的正常位置下移了。正常人的胃在体内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在上腹腔,下缘应在体表的肚脐水平。可是患有胃下垂的人胃所在的位置就会明显下移,病情严重者的胃会从上腹部移至下腹部,下缘可达骨盆,甚至还可进入骨盆腔内。
健康人胃的上下两端与韧带相连接,并与腹膜后的十二指肠降部黏着固定,有膈肌悬吊,腹肌和腹内压支撑,因此比较固定。倘若固定胃的韧带松弛、腹肌力量减弱,膈肌悬吊力不足以及腹内压下降等因素存在时,胃下垂便可发生。比如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出现生理性衰退,与胃固定相关的韧带松弛等因素便可相继出现。在上述因素的基础上,如饮食丰厚不节、过度饱餐、食物冷热不拘以及劳累过度等,就更易诱发胃下垂,或加重原来的胃下垂。
胃下垂时胃的生理蠕动减慢或消失,食物排空时间延长,食物长时间在胃内滞留,以及胃分泌消化液的功能降低,均可导致消化食物的能力减弱,从而出现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上腹不适、隐痛或剧痛(无固定的疼痛点和节律性)、胃脘饱胀感、厌食、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打嗝)、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等。上述症状在餐后或长久站立时加重,餐后卧床则可减轻或不出现。其他伴随症状还有站立性昏厥、眩晕、乏力、心慌、失眠、多梦和直立性低血压等。
胃下垂好发于老年人、瘦长体型者、经产妇、因病长期卧床少活动者、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而体质虚弱以及先天性胃下垂者。胃下垂常与其他脏器如肝、脾,肾下垂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