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国
《学校,一个学习的地方》,这是江苏省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澎主持编撰的。拿到这本书的第一眼,我注意到的是封面右上方的四个字——学科发展。就是这四个字,让我感觉眼前一亮:这不正是我正在为之思考、为之焦虑、为之迷茫的问题吗?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这是唐江澎校长对学科建设问题的主张。市局对普通高中也提出了相似的工作要求 :“强化学科教研组建设,培育学校学术风气,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改变学校只有年级管理,缺少学科教研;只有备课活动,缺少教研活动,更缺少专业共同体建设的现状。”在现今学校教育中,教研组都去哪了呢?
国外判定学校规模是否合适,有个简单的标准——校长能不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这显然不合“中国国情”。在我国,3000至4000人的学校到处可见,6000人以上的学校也有很多,让这些校长能叫出每个学生的名字,简直是天方夜谭。
现在,学校把安全责任无限放大,带领学生去远足,不行;让学生去野外写生,不行;学生上晚自习,不行……这种现实造成学校过度注重学生的安全,只要不出安全事故,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没有提升都没有关系,这还是号称“培养人才的摇篮”的学校吗?
学校从什么时候开始由一个学习的地方变成了一个管理的地方了呢?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让教育还原本真,唐江澎校长指出:“与真正的现代教育相比,我们欠缺的不是大楼,而是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方法。”真正实现现代化教育,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唐校长对这个问题也给出一个答案:“建设高中,建设者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教育目标、现代化的教育结构和现代化的教育方法。”
为了细化管理,减少事故,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实施一种“级部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下移了管理重心,缩小了管理单元,减少了管理人数,学科主任和教研组长被强势的级部主任和学科组长所压制。这就显示出一个重大的弊端:学科建设被严重弱化,教研组长不复存在,教研活动名存实亡。一门学科竟然没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只有一年甚至半年的备课计划。翻转课堂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提出:“教师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让学生重拾学习的乐趣,让他们将对知识的追寻视作寻宝游戏,带着问题主动寻找答案。”我们正在实施的级部制管理能真正地做到这点吗?这就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发挥出学科组教科研的优势,如何才能发挥出级部式扁平化管理的优势呢?
办学条件较好的、规模较大的高等院校正在实行“分院”或“分校教学点”式办学,我常常思考:在中学阶段能不能也参照这种模式,实行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即“分校式”管理。希望与各位校长、专家、同行研究与探讨,使此模式日趋完善。
“分校式”管理,就是把一个大型的学校,以教研组和班级为基本单位,分成几个分校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每个分校有不同的年级,每个教研组有不同年级的教师,囊括了“级部式”重管理的特点,还弥补了学科建设的不足。让学校不单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也同样成为教师学习的地方;使教师超越“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
“分校式”管理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办学规模适当,益于教学
以我校为例,实行“分校式”管理后,每个分校的学生大约有1200人左右,与前些年整个学校的规模相当,甚至比现在一些小型学校的规模还要大一些。这既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又有利于各种教研活动的开展。此外,还可以让低年级的学生感受到高三毕业生紧张的学习气氛,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与动力,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优化教研环境,促进发展
“分校式”管理模式可以弥补级部管理的重管理轻教研的弊端,不同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在一个办公室里,便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同时,在彼此的合作与研究中,生成一些新的理念和知识,可以有效地支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真正带领本学科的发展和本学科教师成长,有效提升教研组长自身凝聚力和影响力,形成具有良好目标和师德追求的教研组作风,让教研组长成为教研的灵魂和学科领袖,达到“教研活动在教研组,不是在学校,更不在级部”的目的。
3.制订长远规划,利于成长
对于刚从事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没法制订,也不知道如何制订一个长远的专业化发展规划。如果不同年级的教师在一起,高三教师不可避免地要谈论一些如何备考及考纲的处理等问题。可以让年轻教师从高一开始就受到高考备考的感染,接触到高考考纲,让他们在高一授课时就有具体的目标,让他们对整个教育生活有一个具体的方向和目的,这有利于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打破现在一个办公室只是备课组的问题(他们的计划也只是一年甚至半年内如何备课,根本就涉及不到高考),让学校的教育追求成为教研组的教育共识和行动指南。
4.缩小管理单元,重心下移
此种管理模式,同“级部式”管理模式一样,同样是把一个大型学校管理单元缩小,管理重心下移,管理人数减少,同样易于管理,因此也同样具有“级部式”管理模式的优点。
5.引进竞争机制,提升质量
不同分校之间,各种因子都是相同的,包括师资配备、生源水平、教学设施、办公设备等,在领导、教师和学生之间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竞争心理。有竞争才有提高,从而带动整个学校的良性发展。
最后,以萨尔曼·可汗撰写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教育的本性就是尊重人自然天性的过程,教育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作为人的天性得到保护,一个有效的控制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