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庆明
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对“如何用好教材”思考得较少。用好教材的关键应该是理解好教材,只有理解好教材,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更好地把握、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2014年版)《整式的加减》教学内容为例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问题设置,引起学生学习意向
教材问题情境: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km/h,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20km/h,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略。
(2)在西宁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是通过冻土地段所需时间的2.1倍,如果通过冻土地段需要t小时,能用含t的式子表示这段铁路的全长吗?
教材问题解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整式的内容很容易就得出100t+252t。
教材提出问题:类比数的运算,我们应如何化简式子100t+252t呢?
教材数学思考:
探究:(1)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计算:
100×2+252×2=——;100×(-2) +252×(-2)=——。
(2)根据(1)中的方法完成下面的运算,并说明其中的道理:100t+252t=—— 。
教材通过实际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所学的整式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提出“类比数的运算,我们应如何化简式子100t+252t呢?”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对合并同类项的探究愿望;通过数学思考“探究”, 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体会“数式通性”,由数到式、由具体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并使学生学会用“类比数的运算”来进行“式的运算”。
教材通过“问题设置—问题解决—提出问题—数学思考”等活动过程,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的“数的运算”的基础上自我构建“式的运算”,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概念引入,确切明释概念内容
教材通过上述的探究,让学生找到了化简式子100t+252t的方法。实际上就是进行了合并同类项的运算,运算的依据是分配律。教材为了进一步突出同类项的本质及学习同类项的缘由,设置了数学思考“探究”。
教材数学思考:
填空:(1)100t-252t=( )t;
(2)3×2+2×2=( )×2;
(3)3ab2-4ab2=( )ab2。
上述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教材通过探究,让学生通过化简、观察、分析、总结,得出这些式子的组成有共同规律,每式的两项之所以能够合并,是由于它们含有“相同的字母”,同时“相同字母的次数也相同”,从而引入同类项的概念;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两项能够进行合并;让学生体会到进行“式的运算”时,遇到有同类项要进行合并;也让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要学习“同类项”的道理。
三、得出规律,获得问题解决方法
教材通过上述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了只有两项,它们是同类项,如何进行合并;同时教材中呈现了一个多项式中含有多个不同的同类项,此时又如何合并呢?教材明释:“因为多项式中的字母表示的是数,所以我们也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
教材实例:
例如,4×2+2x+7+3x-8×2-2
=4×2-8×2+2x+3x+7-2 (交换律)
=(4×2-8×2)+(2x+3x)+(7-2)(结合律)
=(4-8)×2+(2+3)x+(7-2) (分配律)
=-4×2+5x+5
教材引导学生运用“数的运算”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从而得出合并同类项的规律,并得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即:一是“字母部分不变”,既包括字母不变,也包括字母的指数不变;二是“系数相加”;在分步书写,标注理由进行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数式通性”。
四、例题解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教材中安排了3道例题,通过例题1,使学生更加熟悉同类项的概念,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通过例题2,使学生感受到将多项式化简后可以简化计算;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通过例题3,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整式的加减”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理解好教材,才能更好地用好教材,更好地把握、落实数学课程标准,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所以,教师要在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上下功夫,不能只停留在教什么、怎么教上;应该思考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果我们有这样的思考,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就会更深,对数学课程标准的把握就会更准,落实就会更到位,课程目标就会更好地实现;同时,这样还有利于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体验、思考、质疑,变“听懂了”为“会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