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勇
物理是八年级才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对学生来说,对新学科有新鲜感、神秘感,也有畏惧感。之所以畏惧,是因为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物理不容易学,更不容易学好。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学习是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物理打下基础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师生也深知这一点,但是,为什么教师辛辛苦苦备好课、认认真真上了课,学生也在积极配合,其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这门课不感兴趣。如果学生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他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门课程,甚至对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推诿、拖沓,对教学过程敷衍、应付了事。这就使得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二是学生能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但是,学习方法不当,使学习效率事倍功半。三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引用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方法、实验环节的处理等不适合学生心理、知识、智力发展的特征。
根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创设出适合学生个体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物理、掌握物理知识和能力,以此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因此,教师在教与学的中要特别注重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来源。作为教师,要改变以前课堂沉闷的情况,使学生不再觉得物理学习枯燥无味,就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良好的物理情境,让学生愉快心情和浓厚兴趣去学习、探究和应用物理知识。例如,有的教师一进教室,拿着书就直奔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讲……”或“请同学们翻到教材××页,今天要讲的是……”学生对这样的引入方式觉得枯燥、乏味,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提不起一点兴致。如果我们在讲新课前先讲一个与该课知识相关的故事,看一段相关的视频或者一组图片,也可以听一段声音等,由此引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很多。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置一些实验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例如,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作小组实验;把一些教材中设置的实验延伸到生活中,把教材中的实验与学生生活、身边的物理知识和现象联系在一起等。如,在讲“惯性”时,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交通事故视频,从视频中学生不仅知道惯性有时给我们带来了危害,需要防范,学习物理知识有趣、有用,能解决身边一些物理现象,还给学生作了交通安全警示教育。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让学生越学越想学
古人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知识,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有趣、实用,不枯燥,而且在后续的学习中能越学越轻松,成绩能得到逐步提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课程中讲授的物理知识是身边常见的、可以活学活用的,在教与学中既有理论上的研究,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各种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理解物理规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学好物理的重要
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是学好物理的重要保障,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学习中习惯养成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维习惯的养成。物理学中部分知识很抽象,如电学中的电流和电压等,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与水流、水压进行类比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从而引导学生养成把抽象的、无形的物理知识与生活中具体的现实物体相结合来理解的思维模式,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二是养成用图像的方法解决运动物体中的位置、位移、路程(或距离)等问题。三是作图的规范性,不规范的作图可能会把学生的理解引向相反的方向。四是计算能力的培养。物理学中公式众多,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时也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检验。五是教会学生借助教材、资料等理解物理知识,但不能过分依赖,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授课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讲授方法等,都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知识、能力等素质方面的提升效果大小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启发因素,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大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力,勤动手,多动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牢牢把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是为学生掌握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素质服务的”这一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