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选阳
摘 要:课堂教学中学生就是教学的核心,抓住学生的实际认知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然后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就能让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抓主要矛盾提升课堂效率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要矛盾;课前预习;关键问题;表达能力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可见,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我们就得抓住主要矛盾。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的主要矛盾呢?语文新课标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的抽象理论灌输式教学,指导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整合教学内容,让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的方式和过程,循序渐进地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有效提升课堂效率。鉴于此,我们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对如何抓主要矛盾以契合学生认知的流程谋求高效课堂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整合教学内容,设置预习导案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速率,我们就得有效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通常笔者为了尽量规避学生预习的盲目性,提高认知率,就针对教学内容重点设置预习导案,让孩子们在预习过程中有矩可循,有效提高预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之前,因为根据平时的教学经验知道许多学生对文言文感到畏惧,所以我就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课前预习导学案,让学生顺着导学案的启发进行初步学习,掌握基本字、词、句,圈点不懂的重、难点内容:(1)查询生词,熟读课文;(2)归纳出“数、发、直、兵、胜”等文言实词的意义,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文言句式的意义及翻译技巧;(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4)将预习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圈点出来,以备课堂有针对性地学习。
这样通过详细的导学案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的预习方法,便于他们在预习过程中抓住主要矛盾,掌握知识要点。
二、结合重点、难点,设置启发问题
学生经过预习后基本对学习内容有了系统的把握,对圈出的重、难点问题有了更高的注意力和思考动机。其实我们学习教材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他们通过分析和体验掌握基本的思考方式和探究方法。高中语文教学中,通常针对重、难点问题,我们可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让学生组成5人左右的合作小组,然后我们整合学生在预习中的难点知识,以问题为引导契机启发大家深入探索,迁移能力。承接上例,我们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因为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理解的程度也各有不同,笔者在总结了大家遇到的难点后,再融合教学大纲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2)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3)孟子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样结合教学重点设置启发性问题,便于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深入探索和学习,在掌握基本字、词、句的基础上登堂入室,深入文本思想的解读,体验了语文知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效提升了课堂效率。
三、挖掘课本素材,提升表达技能
高中语文教材汇集了许多名家名篇,里面还有丰富的写作技巧。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把写作技巧指导融入其中,然后启发学生学着名家的表达方式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整合生活素材为写作服务。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认真备课,从教材中挖掘写作训练材料,然后进行整合,再结合案例启发,最终让学生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只看表面,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巧妙的描物达情技巧。
如,人教版语文必修三选取的《宇宙的边疆》就是一篇解说词形式的说明文。因为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认为说明文枯燥,对说明文体没有兴趣,掌握不好。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们就要让说明文以活泼、灵动的方式展现出来,给学生眼前一亮的感觉:除了说明文必要的比较严谨、认真的数据考究以外,更有形象的比喻和启发性反问,还有对相关信息的拓展和补充。各个部分看似独立,其实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学习完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以模仿本文的写作技巧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写一篇例文。这样引导,就是以经典文本教材为例让学生从“描红”做起,通过分析体会,在学中思,从学中悟,一步步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作规范,实现提高写作水平的教学目的。
总之,我们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的本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学生是课堂的核心,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堂中一定要能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进行审定和整合,让知识以契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兴趣倾向的方式呈现出来,驱动学生通过体验和感悟完成知识内化、迁移,生成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乔建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践中的问题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