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书祯
摘 要:在高三地理复习后期,学生很容易产生“高原现象”,应该正确认识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突破“高原现象”,才能指导学生及时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复习的效率,取得良好的高考成绩。
关键词:地理复习;高原现象;产生原因;对策
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种普遍现象:大多数学生在第一轮的系统复习和习题训练中,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厚,成绩提高也比较显著,甚至有的还能居中上水平。但是,当复习深入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在二轮复习后期,有的学生开始出现大脑疲劳和精力不足的现象,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也无法提升,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这使学生感到很困惑。其实,这种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不前,学生学习进入“低谷”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高原现象”。只有冲过“高原”这一关才能达到新的高度。
一、高三地理复习中“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1.心理压力大,心浮气躁
来自学校、家庭和高考升学的压力,加上高三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夜以继日,题海战术,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产生疲劳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高原现象”,大部分学生感觉越学越糊涂,知识越来越混乱,以至于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失去学习信心,从而制约了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
2.学习意志薄弱,怕苦怕累
一轮复习主要是以夯实基础为主,学生能很快掌握基础知识,学习的进步也显而易见,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复习得“差不多了”的错觉,对机械重复基础知识的复习感到厌烦。到了二轮、三轮复习后,教师转向注重解题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学生学习的意志力不够,生理上可能出现疲劳,心理上出现学习热情的衰退,再加上随着知识薄弱环节的逐渐凸现,“读死书”的学生就很容易出现“高原现象”。另外,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法如果不当,也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高原现象”。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兴趣降低
原有的学习习惯不能适应后一阶段的复习变化,缺乏根据复习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学习方法与策略的能力。有些学生对原有知识理解不够、解题技能较差,不能把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对知识缺少反省和归纳,学习兴趣就会下降。进而对系统知识的形成和运用产生干扰,起到了副作用。
“高原现象”已成为学生学习前进的“绊脚石”,要想顺利渡过“高原现象”这一难关,就必须找出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克服“高原现象”,才能从容面对高考,取得良好的成绩。
二、克服高三地理复习“高原现象”的主要对策
1.克服心理和生理疲劳,增强意志力
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疲劳感,表现为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对地理学习失去信心。因此,要让学生尽早走出“高原期”,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难、顽强拼搏的品质,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首先,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同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学会经常做深呼吸,克服心理和生理疲劳;其次,引导学生保持平和的心态,正确对待教师和家长对自己的期望,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排除干扰,化压力为动力;再者,引导学生重新确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兴趣,勇敢面对困难,树立充分的自信心,并学会科学用脑,保持旺盛的精力。
2.营造和谐氛围,激励学生学习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时刻运用语言和行动,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励和鼓舞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行。另外,师生多加强情感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取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和成功感。
3.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高三地理复习的不同阶段,复习内容侧重不同,学习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一轮复习侧重夯实基础,二轮复习侧重培养能力,三轮复习侧重挖掘潜力。在复习后期,重点是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拓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阐述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使地理知识系统化,力求把知识融会贯通,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要求学生根据复习的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地理认知能力,注重练后反思、规律总结、方法归纳,才能突破“高原”瓶颈,提高学习效率。
4.教师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在整个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做到:(1)深入研究考试大纲,确立复习目标,更新教学手段,把握教学节奏,合理安排复习时间;(2)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归纳总结,及时反馈,及时纠错,在心理上为高考做好准备;(3)结合学生实际,精选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训练题,做到精讲精练,避免“题海”战术;(4)注重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高原现象”在高三复习后期复习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并不可怕,只要学生正确认识,增强自信,排除干扰,消除急躁,沉着冷静,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克服,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走出“高原”,从容面对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