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教材的使用过程与教学环境、师资水平以及学生情况有关。如果脱离了当前的教育环境、学生和教师的实际使用教材,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而如何引领儿童也能积极参与教材的开发,我觉得营造开放的课堂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尊重学生,张扬个性,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成了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开放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一个充满希望与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更是一个时刻能闪烁智慧火花、让师生共同徜徉其间的课堂。在开放的课堂上,教师就能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自主地参与教材的开发。
一、选择生动的教学内容,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
语文源于“生活”,也就是语文知识的获取,不仅仅在课堂,更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社会实践中,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就是最开放、也是最生动的。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语文,从而发现语文的趣味性和巨大魅力,是树立大语文观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以拼音教学为例,我总是鼓励孩子从自己的生活语言中找到要学的拼音字母的音,让他们对陌生的字母一下子有了亲近感,在读拼音字母时,他们有了一份依托与自信,同时在你说我说的过程中,孩子们也获得了学习的快感,增强了参与学习的欲望。
还记得在教《汉语拼音bpmf》时“奖教具”的事。
那节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音节的拼读方法,在正确拼读方面有一定的难度,为此,在课前准备时,我自己制作教具:将白纸裁成长条,把有些音节按拼读方法用毛笔工整地写在卡片上;声母用红色,韵母用黑色(如:b—a—ba),再将一些必须掌握的音节独立地写在另外制成的方形卡片上,同样声、韵母用彩色粉笔给予区别(如:ba、mi)等。在结合b—a—ba教了音节的拼写方法后,我出示p—a—pa,准备让学生试读,一个小家伙马上站起来又响又准确地把pa拼读出来,我心中一乐,随即请他做个小老师上台拿卡片教大家拼读,他教得特别认真,学生读得也特带劲。在谢了他之后,他竟把我的教具拿了下去,我刚想阻止,但又迅速宣布:“王老师把这张卡片“奖”给你,请你在下课后也做一名小老师,考考其他小朋友,不会的请一定把他教会,好吗?”那小家伙一听,高兴地说了声“好”,乐滋滋地下位去了。看了有人奖到王老师用的卡片,还可以做小老师,小家伙拼读音节的劲头更大了,争先恐后,十分用心地拼读。到写音节前卡片便一张一张地都各有其主了,就连平常发音困难的孩子饶胜也得到我的奖赏,看着神采飞扬的小老师,看着迫切争“奖”的孩子,我只能用话语来表达我对他们的赞赏。
课间,我留心了一下,发现这些小老师还真够负责,个个拿着卡片拉同学读,有的还到我这里汇报谁会读了、谁是他教的。看着他们那热情专注的小脸,我深深地体会到“奖教具”的魅力。课堂上,教师灵活地发放了一个“奖”,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机地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学生间的互查互助,比起课后老师的“开小灶”有效得多。生教生,生生互动,这种课堂教学多维主体互动让教材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二、活用开放的教学语言,让学生与作者深度对话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夫曾说:“教育最主要的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时,在组织学生听完朗读后,突然一字一顿地说:“陆小军最投入。”学生们都愣住了,于老师又煞有介事地说:“我发现陆小军在边看边听的过程中,使劲咽过两次口水”。同学们这才回过神来,发出一阵轻松会意的笑声。于老师继续他的教学,可学生们仿佛都吃上了那酸甜诱人的杨梅。
我在教苏教版国标本小语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在组织学生通过诵读感悟的基础上,感受夏天畅想的美妙时,我发现不少孩子还意犹未尽,还想来说说自己的遐想,我便索性暂缓自己设计好的环节,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先说给同桌听一听,再指名说一说,老师指导点评一下,再让孩子写一写,最后一一展示优秀的作品,请孩子们一起来朗诵。结束,我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我的同学们,未来的大诗人,感谢你们让我欣赏了这么多美妙的画面与诗句!”我带头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与作者共同畅想夏天的美妙,将文本的内容拓展延伸,得到了深刻的体验。
《新课程》前言中的一句话: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诉说”,讲述一个昨天的故事,也是“发现”,发现学生可贵的品质,独特的智慧和丰富的潜能,更是“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着的主体意识、巨大的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让我们携起手来,给孩子们一个开放的课堂,给他们一个有弹性的空间,让老师引领学生一起在学习中尽情徜徉!展示学习中师生的无限活力,彰显教材内涵的无限魅力!
【作者单位:丹阳市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