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导式课堂”学生体验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2015-08-11 12:34王建刚王红艳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学导式主体情感

王建刚+王红艳

体验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体验,则是学生以教材为载体,在教师引导点拨下,自主参与的一种阅读实践活动。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从珍视学生的体验入手,让学生的心灵在语言中穿行,让他们个性在放飞中张扬,让体验学习真正走进语文学习。学导式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学后导、以学定导、以导促学的过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语文学习任务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旨在构建“学导式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从其成功的案例中分析、归纳出系统的、可操作的、有成效的小学语文“学导式课堂”。学生体验学习的策略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形成高效课堂。

一、体验教学的基本特征

1.学生主体地位。体验具有主体性,是主体的一种自我感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习惯去选择、体察、感悟,是其形成自己的内心体验的必由路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引导、组织作用,但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的体验才有了凭借,有了扎实深入的土壤。

2.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教学将学生作为体验的主体,这就需要强调学生主体的亲身经历,这是体验的本质决定的,联系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验,主动学习体悟他人的种种感受和体验。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也是相辅相成的。

3.学生全程参与。体验是个性化的、不可传授的,学生的真实体验无法从他人处得到,始终离不开自己全过程的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学生参与这个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师只能预设学生体验的内容和方式,却无法规定学生体验的内容、方式和成果。

二、体验教学的实施意义

体验教学提供了一种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它具有以下几点实施意义: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验教学中,学生融入自我,积极参与感悟活动,这种体验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按照自己的方式、适应自己的特点去体察、感悟,获得与别人不同的感受与见解。这样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加速学生经验的转换

体验是学生建立在自我和所学知识这个认识客体之间的一个通道。由此,学生这个认识主体就能比较迅速融入认识对象中,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因此,体验教学加快了学生将已有知识与经验的转换,促使学生获得新的结果和感受。

3.促成学生情感的生成

情感的生成取决于人感受的积累和发展,体验是情感的生发剂。在体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鲜明的刺激;同时由于学生会运用多种感官去接触事物,因此会受到多感官的刺激。这些刺激会唤醒学生已有的背景经验,并与之融通,刺激生成真正的积极的情感。

三、体验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课堂呈现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亲和、融洽,课堂就充满了变化与灵动,充满了诗意与创造,变成了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成长的异彩。

1.在追问中体验深刻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是否让受教育者去“主动地发现现实”,是今天“日益突出的当代教育学的主要问题。”在体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在主动“追问”中触摸文本的内容、情感、思想,将体验不断推向纵深处,提升其整体素养。下面以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为例来具体阐述。

(1)紧扣文字,追问“写什么”。教学伊始,教者可紧扣题目,引导学生主动追问“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让宋庆龄同志舍不得搬家?”在充分阅读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联系课文,感知这是两棵“蓬蓬勃勃、有拒虫香气且持久保持”的樟树,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写了什么”,为学生学习、感知、体验文本打下扎实的基础

(2)关注章法,追问“怎么写”。在体会主要内容后,教者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4.5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两段文字是怎么写樟树的?学生与文字又一次亲密接触,不难发现作者写作的“秘密”:主动地追问,深入地触摸,深刻的发现是深度体验执着追寻的步伐。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与文本触摸的几个来回中,与文字背后的内容、情感、写法以及思想亲密接触间,走向了思想丰厚、素养提升、生命成长的美好境界!

2.在思辨中体验生成

体验教学中强调“生活体验”、“生活关系”、“情境建构”,也重视科学的理性思维。从表面看,体验似乎是瞬间完成的。实际上,其中蕴含着多次思维的冲突、修正和重建。因此,可积极尝试批判性、探究性阅读活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研究,关注价值取向,形成自我辨别的能力,促进积极体验的生成。

比如,三年级《剪枝的学问》一课的难点是体会文本背后蕴藏着的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多”。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植物生长,也适用于人生。面对三年级的学生,教学应做到深入浅出。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经验、认识出发,依靠学生的思考、辨别与探究,又回归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深度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体验探究学习的无穷快乐。

农村小学语文“学导式课堂”学生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教与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互动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意识、学习习惯的培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学习的创新者。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学习中习得知识,达到课堂高效。

【作者单位:灌南县孟兴庄镇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学导式主体情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学导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化学教学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学导式”教学法在中学短跑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