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P87—P88《常见的量》。本单元把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按照四大学习领域进行划分,常见的量属于第一领域数与代数的内容。复习常见的量,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整理常见的量”,二是“会进行计量单位的改写”。本节课重点解决第一项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各种量及其计量单位。巩固常用计量单位的表象,掌握所学单位间的进率。从而学会灵活运用有关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
让学生体验分类、归纳、整理这些系统复习的方法,经历从“个体思考到集体碰撞”的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教学重、难点
在这些目标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复习常见的量并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已有知识系统化。各种计量单位的特殊进率以及进一步建立计量单位的正确表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常见的量的内容,是分年段、分块进行学习的。在六年级的综合复习时,学生可能会出现知识遗忘、容易混淆、不能发现知识间的联系等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点明课题
课初,我的个人资料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整理和复习常见的量。
第二环节:整理交流 形成体系
复习的目的在于“连点成线”。找出“点”的过程应该完全放手给学生,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连成“线”的过程可以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合作完成。这样由个体思考到集体碰撞,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全过程,学会初步的整理方法,构建出简单的知识框架。学生会形成有相关内容的知识体系。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
1.找“点”:自主复习,明确复习内容。
首先,学生自主复习整理,我提供如下“复习提示”;
(1)先整体看,小学阶段有哪些常见的量?
(2)再部分看,每种量中常用的计量单位有哪些?
(3)怎样才能完整简洁地呈现出这部分知识?
对于第三个复习提示,我引导学生尽量全面考虑问题。能归纳为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进率、特殊进率和计量单位的实际表象等四个方面。
2.连“线”:小组合作,通过表格整理复习内容。
儿童认知的发生和发展是通过自己参加活动过程去实现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对比掌握各种量的计量单位及进率,寻找知识间横向间的联系。 同时,采用描述、比画、举例等方式,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实物,唤起学生大脑中这些计量单位的表象,突出本课的重点,提高学生自主复习的能力。
3.形成网络,汇报交流。
在学生相互补充与评价的过程中,我会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对计量单位有序排列进行汇报。
(2)对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进行特别的说明。
(3)通过比画、描述、举例等方式再现计量单位的表象时,请全体学生再一次共同体验和感受。
(4)在学生汇报时,针对关键处进行发问:“怎样区别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怎样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5)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容易对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使用混淆。所以在分组汇报结束后,请学生依据表格纵向对比(课件出示纵向对比色块),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所学知识,进一步清晰地建构知识间的联系。
第三环节: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四道有梯度的练习:
1.基本练习,为教科书第88页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境中的具体数量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旨在巩固量与计量单位的概念。
2.解决问题,为教科书第88页第四题,是体积单位的意义及其进率的灵活运用。
用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体积是1m3的大正方体,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如果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一个挨一个排成一行,长多少千米?
3.拓展练习
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从同学们的数学日记中,提炼出了错例。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越来越觉得滑稽可笑。其实是基于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正因为这段日记的内容,与他们已有的理解和掌握形成了矛盾,因而学生的笑就是会心而笑。在同学们纠错后,便会更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4.课后作业
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数学。我要求同学们回家搜集父母长辈的资料。运用量的计量知识,写成一篇数学日记。从而使学生将数学运用的生活中。
第四环节:全课总结 促进构建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顾全课的形式,要求学生不仅说出知识方面的收获,还引导学生说出学习方法上的收获。随即我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分类整理→寻找联系→构建网络。培养学生总结学法的能力。
总之,立足于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发展,通过一节课让学生体会复习一个体系中相关知识的基本方法,并有在后续学习中继续应用这种学习方法。
【作者单位:兰州市草场街小学 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