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岗位和毕业生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开发研究

2015-08-10 18:26周涛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职业岗位课程体系建设开发

周涛

【摘 要】开发了基于职业岗位和毕业生成长规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总结了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原则、流程和主要内容,提出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为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职业岗位 企业 用人规律 课程体系建设 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070-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一直处于摸索的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其发展规模已经大大超越了高职院校本身的教学能力,导致教学资源库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例如: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工作能力不足,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等。高职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意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虽然加强了职业针对性研究,但依附于理论教学来实施实践教学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其结果是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未能与市场需求接轨,导致“就业困难”或者是就业学生的专业对口率低,毕业生无法胜任专业技术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从行业分析、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做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建立职业岗位对应的能力训练模块,从而得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机电类专业应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设备、技术、“双师”素质教师还比较匮乏的情况下,唯有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设计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工学交融的教育教学过程,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项目主导”、“校企共育”、“工学交替”、“岗位直通”等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使学生具备全面素质和职业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在此,订单式培养成效较为显著,因为机电类企业的设备和技术千差万别,如钢铁、汽车制造、机床制造、轻工业等行业各有侧重点,而在校的学习只是基础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尽快达到企业上岗要求,有针对性的培养非常必要。

二、构建课程体系的具体过程

(一)调查研究

为了使研究工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广泛性,走访多家企业和人才市场,实地考察人才需求情况,了解企业给机电类高职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及具体要求,并对国内外高职教育现状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国情,准确地把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才能从我国实际出发得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开发方法。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是寻找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的第一步工作,而确定和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的基础。因此,需要反复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

(二)岗位分析

机电类专业包含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专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岗位能力要求和职业面向相近,因此调研走访的企业和目标都涉及了这些专业,调研结果同时为这些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依据。调查发现,机电类各专业的就业服务面向十分相近,大多数为机械制造业、电器产品制造业、制糖业、汽车制造业、机电设备使用行业等,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性质是机械制造、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机械产品售后服务、机械产品销售等,所适应的职业岗位有设备操作、设备维修、设备安装调试、质量管理、工艺设计、产品营销等。有了第一手资料,为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设计确定了方向。

(三)构建课程体系

1.根据企业用人规律设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呈多元化趋势,但是以学校推荐的为主要渠道。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岗位为机械加工的占35%,维护维修的占25%,设备安装调试的占20%,专业对口率达80%。经过1~2年的工作,在一线生产岗位从事生产加工岗位的人数变少,但在生产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数增加很快。在机械行业企业工作的机电类专业毕业生大多数是走机床操作、设备维护、工艺设计、技术主管、企业管理这样的发展路线,根据企业用人规律和毕业生成长规律来设计毕业生职业生涯,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以逆向顺序法开发课程,即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从岗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知识目标得到课程体系大致的内容,为课程设置把握方向。通过邀请实践专家根据自身的成长过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分析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使其更符合企业工作的实际,再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得到专业课程,课程的归类整合即可形成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根据企业用人规律设计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并融入职业资格证,能力与课程一一对应,贯彻多元整合的思想,以此简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因此,机电类专业从机械加工、设备维修、安装调试岗位,得到机械制造技术、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机电设备结构与安装调试、设备控制专业核心能力,由此扩展得到围绕核心能力形成所需要的制造类、维修类、控制类专业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从而形成与能力目标对应的课程体系。

三、构建课程体系要注意的问题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实践证明,高职教育的发展为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供了人力资源。然而,我国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是高考成绩居于中下的考生,他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他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思维模式与高职学生本身的思维模式是冲突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对高等职业教育是不合适的,老师拼命的讲理论,学生只会怨声载道,最终两败俱伤。要培养适销对路的高职毕业生,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遵循“以感性引导理性,从实践导入理论,从形象过渡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以能力为本位、课程项目化去开发专业课程,使教学过程更加适合于高职学生的智能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二)深化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非常活跃的思维,但是因为不爱学习、经常问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往往被老师们忽略了学生的闪光点,只是机械地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而且,因为学校没有意识到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内心对学习的另一种渴望,在校园生活中普遍以文体活动为主,缺少让学生发挥创造力、锻炼专业能力的一种与专业结合的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就逐渐忽略了所学专业,创新的意识逐渐被泯灭。实践证明,机电类学生在各级各类大学生设计、制作大赛中的热情和成绩是拔得头筹的。因此,高职教育培养过程要注重创新精神、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突出特色,拓宽学生的发展空间和职业迁移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构建课程体系

通过对毕业生服务岗位进行分类、对岗位群的职责分析并结合企业用人规律,以逆序法从主要服务的岗位能力要求开始,以某一类岗位上必须掌握的某一种技术或必须具备的某一种能力为具体内容来确定所需的知识结构,再确定需要支持的知识点、技能点;最后根据知识能力模块确定各岗位群需要开设的课程。例如,根据机电类专业近期的就业岗位,我们设计教学改革方案、构建了机电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即以专业基础为平台,按就业方向将专业能力分为设备操作、设备维修、设备安装、控制等模块,将专业课程按能力模块划分,各模块分别教学,学生可侧重某一模块的学习。专业课设置和安排在保证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的同时,围绕现代加工技术的应用,重点突出面向岗位的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和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知识结构的培养。

四、预期效果

第一,将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培养目标明确、培养过程针对性强,教学路线清晰;以企业岗位分析和用人规律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全面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教学方案,形成了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实施工学交融的教育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

第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便于将教学过程有机排列组合。在工学交替、项目化教学中,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独立,设备操作、维修、安装、控制所对应的基础和课程不重叠,在教学班级较多的时候,可根据学校教学资源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分班开展不同模块教学,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各种模式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没有一种成功的、固定的模式可以全面推广并在各地取得成效。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千差万别,因此,高职院校要因地制宜,根据所在区域特点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院校特点和专业根基选择教学模式,才能取得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效果。但是,根据企业岗位分析和用人规律设计学生的职业生涯、以逆序法构建课程体系的研究方法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规律,可以为高职教育各专业在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基于能力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建和等.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能力本位模块化教学的课程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9(4)

[2]钟建宁.推行“双证书”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5(7)

[3]黄国勋.特色办学以改革促发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赵新业,刘棣中.“目标产品+教学工厂”: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广西教育,2012(4)

[5]孟繁增,刘龙江,修学强.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与课程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2(6)

【作者简介】周 涛(1977- ),男,广西桂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水电站综合自动化。

(责编 吴 筱)

猜你喜欢
职业岗位课程体系建设开发
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探讨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基于职业分析的系统化构建高职烹饪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基于岗位需求的高职学生商务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