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小兵 王明康 刘欢欢
摄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编辑:李素琴 青云 王雯雯
宜兴紫砂
作者:尹小兵 王明康 刘欢欢
摄影: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
编辑:李素琴 青云 王雯雯
紫砂,宜兴特有的一种陶土,用其制作的陶器,称紫砂陶,其中以紫砂壶最为著称。它发端于宋,明时结缘茶道,清代成熟,当今鼎盛,成为沏茶良器。千百年来,紫砂集约中国传统文化诸元素,传承陶文化,结缘茶文化,吸纳书画艺术,融入儒释道元素,为世界陶艺界所罕见,是宜兴地域标志性文化遗产。
紫砂,本体朴实无华,砂质鲜明,透气性好,其器沏茗,存香无限,经久抚之,珠圆玉润,为历代名流喜之,宫廷藏之,百姓爱之,乃中华传统工艺之瑰宝。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紫砂”一词作如下解释:“一种陶土,产于江苏宜兴,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烧制后呈赤褐、紫黑等色,多用来烧制茶具等。”
宜兴,位于江苏省的南端,紧邻浙江省的长兴,安徽省的广德,为三省交界之地。东濒太湖,港渎分歧,河川纵横。南依天目山脉,山峦起伏,竹木茂盛。西北则是大片平原,田畴阡陌,庐舍相望。水源从诸山顺势而下,有的流入河港,有的蓄于东、西两氿湖泊,池塘星罗棋布,物产丰饶,是江南的富庶水乡。
宜兴处于亚热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特别有利于陶瓷生产。这里有着丰富的陶土资源,以紫砂泥为例,就只有宜兴独有,它是上天对阳羡的特别赐予(注:宜兴,古称“阳羡”)。宜兴有着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地下蕴藏着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横亘在市内西南部的南山、大潮山、铜官山、父子岭、龙池山、国山等山脉,是天目山的支脉。铜官山风景宜人,而且蕴藏白泥、甲泥等多种陶土原料。与铜官山逶迤相接的龙池山、东接太湖的兰山、南山和均山等地,都是盛产白泥的山脉。丰富的紫砂陶土矿资源则出自丁蜀镇的青龙山、黄龙山一带。明清时期就有关于宜兴陶土矿产资源的探究,记述了“嫩泥出赵庄山”“天青泥出蠡墅”“老泥出团山”等矿产分布情况。民国时期则有紫泥产于南山、黄龙山,红泥产于黄龙山、南山,绿泥产自青山的结论。新中国成立后,对宜兴的矿产进行了一系列普查,发现甲泥矿、白泥矿、嫩泥矿、紫红泥和小红泥等各类陶土矿床,探明储量和保有储量丰富。
宜兴环山抱水,适宜龙窑依山而建。丰富的松林竹木,可供烧窑之需。濒临太湖,河网纵横,水路交通便捷,有利于运输。市内主要河道有荆溪、蠡河、武宜运河、芜申运河等,这些都是陶运的通衢,所以有着“蠡河弯弯通苏杭”的吟咏。
宜兴历代以来文人辈出,近代有“无宜不成校”(指大学的宜兴籍教授)之说,徐悲鸿、吴冠中、钱松喦、尹瘦石等一大批文化名流都是从宜兴走出来的。宜兴所处之地,蕴含吴越文化,历来是富裕之邦,农耕、制陶、商贾这三个封建社会时期的主要社会特性较为明显。同时,宜兴七千多年的制陶在这个富裕之邨、文化之地派生了令世人瞩目的紫砂陶。
紫砂的历史以传说开始,“相传古代宜兴丁山地方壶土出用时,有异僧行村路,日呼曰‘卖富贵土’。”在这位异僧的推动下,推出了富贵土,也就是当今的紫砂“五色土”。后世紫砂业者,称这位僧人为“始陶异僧”而供奉。
紫砂中的紫砂壶最为贵,史载紫砂壶发端于宋,成于明。紫砂壶的成熟与发展在于明初皇室下诏、罢贡团茶、推广散茶,紫砂壶应运而生,后逐渐成为沏茗良器。史载制壶第一人龚春所制供春壶,却是在宜兴金山寺一老僧处偷艺,很有传奇色彩。明万历年间,制壶大家时大彬承前启后,改制大壶之习惯为制小壶,紫砂壶逐由解渴扩展至品茗,完成了紫砂壶入雅的过程。
进入清代以后,紫砂工艺继续发展,清初杰出的紫砂艺人陈鸣远技艺精湛,雕镂兼长,在紫砂器造型,特别是“花器”方面有诸多创造,以致时人给予紫砂工艺以很高评价,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纶”,他制作的紫砂器极受人欢迎,在京城也有“海外多求鸣远碟”之誉。清代中期是紫砂壶发展的一个复潮,主要表现为工艺的不断完善,制作技艺的提高和文人墨客的大量介入。嘉道年间,宜兴邻县溧阳县令陈曼生为西泠八家之一,因爱紫砂,常与宜兴制壶高手合作,亲自设计壶款,提刀镌刻,将书法、绘画、金石融于壶,传世有“曼生十八式”,成为紫砂发展过程中的一段佳话。
其时,紫砂壶已步入神奇之途。在宜兴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谓“邵大亨赏壶偿命”。说的是清嘉道年间,制壶名家邵大亨为救摔坏地主老财之“大亨壶”丫环之命,以自己新壶换之,地主老财欲用重金求购邵大亨囊中其他壶,大亨道:“壶不过泥丸小料,我做壶作孽呀。”随即将壶摔得粉碎,扬长而去。
顾景舟
供春壶 顾景舟作
汪寅仙
秋韵壶 汪寅仙作
紫砂壶自民国因战乱而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先后成立了宜兴紫砂产销联合营业处。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门出文,任命任淦庭、朱可心、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顾景舟、蒋蓉等七人为技术辅导,省政府的任命在我国传统工艺品领域是罕见的,七位艺人代表了当时紫砂界的制作主流,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如今活跃在紫砂界一线的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无不出于“紫砂七老”之门。在七位艺人中,顾景舟为当代最为杰出的传统紫砂工艺大师,有“紫砂泰斗”“一代宗师”之称誉,20世纪30年代曾通过仿制历史上名家作品而锤炼技艺,掌握了一整套从选矿、泥料配制、成型到烧成的工艺知识,光货、花货技艺皆精,尤钟情于光货,部分作品成为国礼,一生致力于紫砂工艺遗产的研究,撰写紫砂论著多种。
进入21世纪,宜兴紫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复潮。2006年紫砂陶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宜兴市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宜兴紫砂保护和发展的议案》。2006年,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紫砂文化开始引领紫砂产业发展,继而紫砂产业又促进紫砂文化繁荣。紫砂陶艺名人纷纷成立陶艺工作室,形成陶艺创作团体,五六个紫砂专业村和上万个家庭紫砂作坊遍布镇区周围,全国各大中城市乃至县级市均见紫砂专营店开张,宜兴紫砂业形成数百人扬名国内外、数千人靠其发家致富、数万人赖以生存的局面,其境甚为壮观。
紫砂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以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综合体。它本身蕴藏着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农耕文化,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与书画文化有着广泛的交融,而且有着许多美丽的民间传说。
关于宜兴紫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诸于宋代的一些文学诗词中。如欧阳修的《和梅公议尝茶》诗:“溪山击鼓助雷惊,逗晓灵芽发翠茎。摘处两旗香可爱,贡来双凤品尤精。寒侵病骨惟思睡,花落春愁未解酲。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梅尧臣也在《依韵和杜相公谢君谟寄茶》中云:“天子岁尝龙焙茶,茶官催摘雨前芽。团香已入中都府,斗品争传太傅家。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吴中内史才多小,从此莼羹不足夸。”米芾的《满庭芳》词亦云:“雅燕飞觞,清谭挥麈,使君高会群贤。密云双凤,初破镂金团。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在宋代的文人骚客中,与宜兴及宜兴紫砂结缘最深的还数苏东坡。
苏东坡曾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先后4次到宜兴游历。他漫游到蜀山(原名独山),见此山一峰独立于蠡河之东,山势颇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便由衷感慨:“此山似蜀。”后来当地人为纪念这位大文豪,便把独山改名为蜀山,并在东坡当年买田种橘处修建祠堂、书院。经数百年岁月沧桑,东坡书院从宋代的“东坡草堂”,到明朝的“东坡祠堂”,再到清代的“东坡书院”,逐步发展扩大,并几经修葺,成为当地著名的学府和旅游胜景,学风永驻,声名远播。
苏东坡在宜期间,十分讲究饮茶,也很重视茶壶的式样。据民间传说,他在蜀山讲学之余还设计过一种提梁紫砂壶,并留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后人就把这种款式的提梁紫砂壶称为“东坡提梁壶”,亦叫“东坡壶”。苏东坡仕途多舛,被贬后先后四次在宜兴与同窗相聚长居,留有“买田阳羡”“独山改名”“竹符调水”“自制砂壶”等故事。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对紫泥新品、紫瓯、提壶等紫砂茶具的题咏,都是对当时紫砂的宝贵记录。
“宜兴紫砂”先后获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等称号。2014年,经宜兴市人民政府、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联合申报,宜兴紫砂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陶瓷文化建设是宜兴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品牌建设的核心。为此,宜兴市政府大力营造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承办全国性陶艺展览、评比、学术交流,举办全国性、世界性陶艺节和国际研讨会,举办陶都宜兴陶艺双年展、陶都论坛、陶瓷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活跃陶瓷文化交流,让人一走进陶都,就感受到陶瓷文化冲击力,置身于陶瓷文化世界。
创造培育、熏陶艺术人才的文化氛围。加大陶瓷文化传播力度,充分挖掘与发挥本地媒体的作用。投入财力与人力加强对外宣传,在“陶都网”上建设网上陶瓷博物馆、网上陶瓷一条街、网上陶瓷信息交流与学术交流中心等,丰富网站宣传宜兴尤其是宜兴陶瓷的内容,实现“让世界了解宜兴”。充分利用强势媒体传播宜兴陶瓷文化,迅速提升城市品牌,如在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陶都——宜兴”城市形象广告等等。大力普及陶艺文化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增加陶瓷文化教育。把陶瓷文化教育列入小学、初中必修课;有意识地对紫砂陶设计人员进行西方陶瓷文化的普及。让所有陶瓷设计人员,熟悉西方雕塑、绘画、装璜等艺术与西方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业。通过陶瓷文化进一步彰显特色,形成品牌。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区和旅游景区,把陶瓷文化旅游作为发展宜兴旅游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加强文博旅游景点的建设,推出陶瓷游精品线路,推广“陶家乐”旅游模式,形成以陶瓷博物馆为龙头、各陶瓷文化园为基础、陶瓷作坊游为重点的陶瓷文化游体系。
宜兴陶瓷文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把宜兴建设成为陶瓷文化资源丰富、陶瓷文化设施完善、陶瓷文化人才荟萃、陶瓷文化氛围浓厚、陶瓷文化活动频繁、陶瓷文化信息集中、陶瓷文化产业发达的中心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辐射源之一。
紫砂之品赏
紫砂壶的把玩和品赏在中国陶瓷鉴赏界是一个复杂而深奥的话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品赏把玩紫砂,若没有丰富的阅历、文化的积累、艺术的审美、亲身的体验,也就谈不上对壶器的优劣界定。当然,紫砂壶的品赏也有一定的范围可以界定,并在此界定范围中去深入探究。
一是泥质之品赏。要了解宜兴紫砂泥的分布、紫砂泥的种类及各种紫砂泥的特点,重点在于砂的研究和各个时代的制泥方式所带来的变化。
二是壶形之品赏。紫砂壶形大体有圆器、方器、花塑器、筋纹器等。要分析历朝历代紫砂壶形主要流派,特别要重视传统壶形的研究,流传的即经典的,以此入手,事半功倍。
三是装饰之品赏。紫砂装饰大致有陶刻、泥绘、镶嵌、绞泥、调砂等,其中以书画陶刻最为丰富,涉及历代书画名人、陶刻高手、紫砂名器,如顾景舟石瓢壶连接沪上吴湖帆等一流书画名家,大有品赏研究价值。
总之,紫砂壶的品赏在把握以上界定范围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时代的特征,不断亲身体验,不断吸取相关知识,才能有所收获。
【产品概况】
产品名称:宜兴紫砂
国家公告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年第175号
保护范围:江苏省宜兴市现辖行政区域
产品标准编号:GB/T 10816—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