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景
[摘 要]
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帮助学生建立了深入理解课文的视角。在教法上,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孔子课堂的特点;通过引读帮助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情感;通过入情的交流、身体语言来调控课堂、指导朗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王菘舟;《孔子游春》;比较;引读
特级教师王菘舟执教的《孔子游春》是一则脍炙人口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王老师把孔子的身份定位于老师,把泗水河边的景色视为“孔子的课堂”,把水视为孔子的课文,把孔子与弟子们的交谈看作是孔子的教学。整堂课以课文的深入理解为基础,以情感熏陶为重点,以朗读能力培养为核心,是一则循循善诱、情理交融的课堂教学精品。
笔者在此重点探讨本课泗水河边景色描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段的教学。通过这个教学片断,我们可以了解王菘舟老师引导学生解析课文的思路,体会他的教学风格以及朗读教学策略。
为了使评析更直观,笔者先将描写泗水河边景色一段的课文摘录如下: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他甜蜜的絮语……
一、定向概括课文内容,为“读出感受”做好铺垫
由于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王老师开课之后,就引导学生把孔子看作老师,把泗水河边的景色看作孔子的课堂,对课文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由此,王老师引导学生从孔子作为一名老师的视角,概括了全篇内容,形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接下来,王老师正式进入第二自然段的教学。王老师先指名读课文,群读课文,让学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再次熟悉课文。学生读完课文之后,王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你的眼前出现这样的课堂的时候,你的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王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停顿了一下,用目光询问学生,然后说:“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孔子的课堂。”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再读一遍这段课文。
这一环节的教学,王老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理解,再次感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将接下来的教学目标定位于读出感受、读出感情。
二、通过比较找出“孔子课堂”的特点,形成情感朗读的认知基础
读出感受、读出情感的前提是对课文的意思有一定的认知,形成对课文内容的评价。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课文描写泗水河边景色的文字,其表层意思是浅显易懂的。要让学生读出感受,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才能使学生读出韵味。为此,王老师采用了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将“孔子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进行对比,找出孔子课堂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学生带着感受读了课文后,王老师问学生:“这是课堂吗?……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跟我们平时的课堂比一比,孔子的课堂里没有什么?”在学生回答没有“黑板”“纸笔”“多媒体”等教室陈设与用具之后,王老师又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发现,在孔子的课堂里,有没有我们现在所没有的”。学生按照要求,找出了“阳光”“桃红柳绿”“森林”“习习的春风”等事物。这些事物原本是课文描写的自然景物,通过对比,学生从“自然景物”的表层,深入到“孔子的课堂”的深层。王老师总结道:“这就是孔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实在是太特别了。”概括地说出了孔子的课堂的特点。
将泗水河边的景物喻为课堂,使普通的事物有了特殊的意义,从而为学生读出语气与感情奠定了认知基础。
三、通过引读帮助学生读出语气
对孔子课堂特点的认识,为这个段落的教学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王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句子品赏的教学环节。这一段共有3句话,这3句话,王老师均采用提炼关键词和引读的策略。下面以第一句话为例。
第一句话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
针对这句话,王老师提炼了4个词组,用课件出示:
阳光普照
泗水欢腾
桃红柳绿
草色青青
在出示这些词组之后,王老师通过引读,带着学生把这几组词语读出语气。方式如下:
师引:孔子的课堂阳光——
生跟:普照。
师引:孔子的课堂桃——红——
生跟:柳绿。
师生依次又将媒体中“桃红柳绿”和“草色青青”两个词组读完。
在引读中,学生的跟读始终处于“孔子的课堂”这样一个语境中。另外,王老师用“孔子的课堂阳光——”来引出读的语气,学生跟读时,顺着老师的语气而读出语气。这种用“孔子的课堂……”来引读的方式是很必要的。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全篇故事还没有展开,如果学生仅就课文本身的表层意思,语气的把握就缺少依据,需要“孔子的课堂”这样在情感基调上照应全篇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读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
四、调动情绪,强化朗读中的情感体验
王老师通过引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情绪高涨起来,王老师便趁势进一步启发学生:“假如你就在那个课堂,你就在那个情境,请问,当时你的感受又会如何?”
在开课时,王老师通过孔子的课堂“没有什么”和“有什么”的对比,启发学生对孔子课堂独特性的认知,经过引读之后,王老师再一次问学生“感受又会如何”,是对这个独特的课堂所产生的情绪反应的认知。学生回答有“”开心“激动”“兴奋”等,说出了孔子课堂的独特性所带来的情绪反应。这样,基于学生将引读后的情绪反应的概念化,王老师情绪激动地提高了声音:“我们高兴、我们快乐、我们兴奋。孩子们,你得兴奋起来,你得高兴起来,来,让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孔子的课堂!”再一次对这段中的3句话进行全段引读,达到了对这一段的情感体验的高潮。
五、利用语气、身体语言等情绪表达手段调控课堂
这一段的教学在教学目标、内容上均是比较成功的,而考察整段的教学,对内容的处理与目标达成起到重要支持的,是王菘舟老师的教态、身体语言与朗读指导艺术。这些均充分体现了王菘舟的教学艺术风格。
王老师很善于通过他的语气与身体语言来调控课堂。开课时,学生把第二自然段读了一遍之后,王老师用低沉的、思考的语气向学生发问:“我很奇怪,(停顿片刻)很奇怪,这是课堂吗?”(略俯着身子面向学生,停顿着,用眼睛慢慢地巡视着学生)“这是课堂吗?”(再停顿)“嗯?”(问询学生)“跟我们现在的课堂比一比……”王老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而王老师疑问的语气、思考过程的停顿与重复,不仅将问题带给了学生,还将问题引来的情绪带给了学生,让学生的身心状态处在情境之中。
王老师的情绪状态在课堂上一直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而变化着。在学生说出一连串课堂里没有什么时,王老师带着戏谑的口吻大声地说:“这哪里是课堂呀……”他急促地说:“没有黑板、没有粉笔、没有椅子……甚至什么都没有,你说这叫课堂吗?”他一边说着,右手上下挥动了两下,来帮助他加深语气。当学生在回答了孔子的课堂中有什么后,王老师的情绪又转换成了惊异,他感叹道:“这就是孔子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实在是太——特——别了!”他拉长了声音,以示强调。“太特别”,王老师在引读了第一句后,又重复了一次。随着这种惊异与感叹,随之产生的是欣赏的喜悦。所以,王老师在引读第二句话时,便带着微笑来引导学生。所以,本段的教学,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到了调动和调控作用。
六、以音造境,将学生带入文本的语境
王老师善用语调与情绪感染学生的教学风格,也充分体现在朗读指导中。在第一句话的引读中,每一次引读的尾音都带有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孔子的课堂阳光——(等待的、邀请的语气,邀请学生跟读下面的词语)
第二次:孔子的课堂桃——红——(拉长声音,询问的语气)
第三次:孔子的课堂草色——(尾音较重,王老师右手从胸前向下挥了一下,一个心情愉悦的下意识动作,同时,他的脸上也泛起欢愉的微笑,以带动学生的情绪)
在整段引读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用“激动”“兴奋”快乐”等词语概念化自己的情绪体验,接着,王老师迅速地让学生来读整段的课文。在学生读之前,王老师打开多媒体音乐,用低沉而抒情的语言说:“看,孔子带着弟子们来了,来到了泗水河边,来到了大自然中,来到了让你开心、让你激动的课堂。阳光普照着大地……”这是一个入情入境的催眠式导引,带学生进入到情境之中。
《孔子游春》的第二自然段是一个描写景物的段落,这一段为孔子和弟子的游春营造了优美的环境。所以,王菘舟老师将这一段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读出语气,语出感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王老师从课文的全篇出发,从“孔子的课堂”这个角度来解释课文的自然景物,使自然景物有了人文含义与价值取向,形成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情感的认知基础。在教学方法上,王菘舟通过提炼关键词语、引读关键词语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的关键内容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通过声音、语气与体态语言来调控以引读为主的朗读指导过程,使学生在认知“入理”的基础上,“入情”且“入境”地体会到这段文字的优美与节奏。
总的来说,这个教学片断带给我们对朗读教学的四点启示:(1)理解课文的合适的角度;(2)形成对课文含义的认知;(3)情境的创设;(4)一定的朗读技巧。在情境创设方面,王菘舟老师通过声音、语气与体态语言来营造情境,这是一种独特的情境创设方式,从中我们也可看到王菘舟老师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侧面。
[参 考 文 献]
[1]王菘舟.追求语文教学的“三原色”——小学语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后记[J].教育科学论坛,2004(12).
[2]彭家文,晋良海.基于主体意识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4).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