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得苹
摘要:美国在1980年首先提出了“问题解决”一词。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活动的核心要素,它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到数学概念和技能,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其智慧、勇气、毅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在这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反思评价的能力都会得到增强,最后达到自我发展和实现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解题策略
一、增强教师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理论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师要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其自己必须要对问题解决能力的相关理论有较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无论是从教学观念及教学方式上都要得到彻底的改变。也就是说教师要培养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前提就是自己必须对问题解决的方法步骤以及思维方式等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否则教师也不知道如何去发展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只有教师站在了具有实践意义上的高度,才能科学合理的把数学内容后面的数学思想,数学分析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所以教师一定要懂得如何分析问题解决的各种情况,要多多地对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与教学进行研究。
此外,学校也可以相应地开设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学习活动等,这样就可以给教师普及关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让教育专家定期给教师培训一些关于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论方面的课程,这样可以给一线教师们补充一些数学方法论方面的理念知识。例如,可以介绍问题解决理念发展的经历过程及对学生未来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等,从而让教师深刻体会数学问题解决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
另外,要提高教师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除了要努力培养教师的理论水平外,还要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上面进行宣传普及。这样就可以突显好的教学观念的重要地位,使教师意识到好的教学观念与方式可以发展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因为数学问题解决非常注重观察、发现、提问、分析、合作,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一直运用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方式除了不能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外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学生回顾问题解决过程的意识,提高其反思评价的能力
反思评价是指学习者在解决完问题之后,又回过头来思考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策略、思路等是否正确,这是学习者抱着怀疑的态度对自己进行批评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始终以怀疑的态度和方法来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一次次理性的思考。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教育的重点不是给学生传授多少文化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即培养出具有自我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的学习者。但是要想达成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潜能的这一目标,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评价的能力,即让学生懂得对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路、方法、策略及结果进行有效地反思,从而养成良好的反思评价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身体验知识的发展过程,才能对知识有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对学生进行反思评价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得到提高。然而要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首先,教师必须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给学生创设能够让他们回顾反思的问题,让学生在足够的时间里对自己解决后的问题进行反思评价。其次,教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评价,调整自己的思维,找出解题的中心点,使学生的思路逐渐清晰有条理。最后,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的意识,鼓励同学之间进行互评,促使学生反思评价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突破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突破得到了大力的提倡。然而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要想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大力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在适合的问题情景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潜能。因为当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之后,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想要发挥出自己更大才能的心理,学生一旦拥有了这样的心理,有助于使其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得到大大提高。教师还可以通过调动學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去思考数学问题。教师如果长期为学生创设舒适的语言环境和能够调动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情景的话,学生的探究欲望就会得到大大的提高,从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学生面临问题情景时要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如果学生善于提出问题那就能说明其是一个爱思考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国教育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在低年段时所能提出的问题就越多,反之到了高年段时,学生的问题就越来越薄弱,以至于会出现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情况,很少提出疑问。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年级越高,他们的思维模式长期被传统的教育模式禁锢,缺乏创新的意识。而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因为应试教育给学生、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了对升学的期望上。即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取得高分数就成为了他们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应试教育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每天都机械的工作,完全没有精力与时间去创新与突发奇想。因此要想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情景抽离成为数学问题。如果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从而发现与数学问题密切相关的重要信息。例如,教师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研究问题图形,找出问题图形与其它相关图形的区别与联系。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问题情景的特点,从而分析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既可以丰富他们的感官,又可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来,从而体会问题解决中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他们的观察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提升。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我国对小学生数学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现实的教学中暴露出了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教师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刘久成.60年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比较与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4):35
[2]郭新春.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研究[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