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2015-08-07 01:20王爱芹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教与学文言文言文

王爱芹

王爱芹,教师,现居江苏泰州。

毋庸置疑,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了传承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提高我们民族个人的自身修养,教材编者对文言文都大加重视。就拿我们苏教版来说,文言文就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一共有26篇,此外,选修部分还有《史记》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整个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与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结果呢?

学生提起文言文就一个字——怕,认为文言文就是“晦涩难懂”、“单调乏味”的代名词。他们可能酷爱动漫、游戏、口袋小说,但能对“四书”、“五经”等传统的儒家经典脱口而出的不多;可能喜欢口中吟唱伤感歌曲,嘴上挂着“超女”、“宅男”这类流行词语,但却认为孔子、孟子这样的古圣人迂腐、呆板;可能对于肯德基、麦当劳这些洋玩意儿情有独钟,但对于粽子、汤圆这些传统食品却不以为意。

这也许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但是,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也不能不反省:这难道不是语文老师的失败和语文这门学科的悲哀吗?长期以来,学生不能领悟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和辉煌的人文精神,更别提发扬,而传承传统文化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吗?

根源到底何在?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太急功近利了。我们最热衷的就是考纲上对文言文的量化考查——常用的12 0个文言实词,15个(20 14年增加为18个)文言虚词,几种文言特殊句式和常见的活用现象,重要句子的翻译。从高一开始,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上就致力于死抠这些知识点,甚至不惜把一篇古典美文分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而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威逼下疲惫地记录着,无奈地背诵、默写着,哪还有“闲情逸致”去领悟民族情感,欣赏人格魅力,品味语言韵味?加上我们的考试制度和模式,目光短浅的学生甚至某些老师也没看出这样做有何弊端。不可否认,通过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讲解、背诵、默写、练习,就考试成绩来看,成功的并不在少数,可能有沾沾自喜的老师,也有对老师当初怨恨但后来心存感激的学生。

笔者想说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败的当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已经是当务之急,这非但不是浪费时间,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有很大的帮助。如果文言文的教与学仅仅是满足于得分,那恐怕就有悖于编者选编这些经典文言文的初衷了,就有悖于国家开设语文这门学科的初衷了。

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在实施文言文教学时要放慢脚步,引导学生多查多积累、多读多感悟、多联想多学习。

多查多积累。每一位作者都是一本书,都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独特的思想情操。所以预习时不能仅仅侧重于文章字面意思的疏通,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作者的有关情况,生平经历,所谓“知人论世”,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完整的把握,放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放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去解读文本,并查阅文中涉及到的有关文学文化场所,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并且,上课时要采取一定的检查措施以加强督促。

多读多感悟。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可悲的是,有的学生甚至在一篇文章学好之后都没有通读过,但也许重要实虚词的意思他能掌握。而要能理解一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必须多读多感悟。就拿《始得西山宴游记》这篇文章来说,如果学的时候老师就引导学生认真朗读,仔细揣摩柳宗元被贬到永州的情感,我们就会把“恒惴栗”、“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样的字眼铭记于心,就会理解柳宗元“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的行为,就会与他的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又怎么可能把这样的经典佳作相忘于时间的流逝中呢?

多联想多学习。我们学习经典作品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是要我们学生在课堂上对古人歌功颂德,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能传承。这才是我们文言文教学的最终教育目标。比如当今有的孩子被家长保护得太好,犹如温室中的花朵,不能经历任何风吹雨打,所以有因为受了一点小委屈小挫折就寻死觅活的,这时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让学生认识到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和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文言文是应该学,也必须学的,但我们都不应该仅仅把它看作是得分的工具,如此应试要不得。我们希望在看到新时代年轻人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能体悟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增加自身的文化积淀。这需要老师有心,学生用心。

猜你喜欢
教与学文言文言文
楷书的教与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