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省援藏办公室
难忘在雪域高原的青春岁月
——记援藏医生、武汉大学退休校医李春兰
文/湖北省援藏办公室
青春,如诗如梦、如画如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而李春兰的青春是在西藏高原度过的,准确的说,是在西藏拉萨度过的。她1972年8月进藏,同年9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参加工作,1983年起先后任心血管科、干部病房、内科护士长。在西藏,李春兰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16个春秋。进入暮年的她,每每回首人生,总忘不了那段艰苦难忘的青春岁月。
1972年8月,刚满18岁的李春兰放弃保送重庆师范学院学习的机会,辞去家乡学校代课教师的岗位,随一批热血知识青年一起奔赴西藏,支援边疆建设。告别父母亲人,告别美丽富饶的家乡川西平原,一行年轻人意气风发地踏上了西去征程,踏上了一段人生的难忘旅程。
不走川藏路,就永远不会知道川藏路艰险。川藏公路是一条世界上最危险、灾害最频繁、行期乃至生命最难预测的公路。加之当地昼夜温差极大、天气变化无常,六月飞雪,一天四季,一日数更衣,冰火两煎熬。自打上路,李春兰就时时刻刻都在真实地体验着与灵魂、与大自然的对话。路途之遥远,川藏公路之艰险,是她们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人所始料未及的。西藏艰苦之考验,人生旅程之考验,从上路之日起就开始了。
车过雅安,便进入了川藏公路最凶险、最令人惊心动魄的路段。走在高高的二郎山上,看着悬空的半个轮子和车下的万丈深渊,李春兰一阵阵心惊肉跳。此情此景,让她不由地回想起那部歌颂当年解放大军修筑川藏公路电影里的一句著名歌词:二呀么二郎山呀,高呀么高万丈。曲子还是那么悠扬动听,只是心情别是滋味。
一路上,李春兰与同伴们高原反应强烈,时常有人呕吐哭泣。随着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进入眼帘,1972年8月中旬,历经13天约2500公里的艰苦行程,她们一行风尘仆仆地到达拉萨。
1972年9月初,经过严格考试审查和学习培训,李春兰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名青年男女一道,进入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从事医务工作。这一干,就是16年。16年间,参与过无数次重大病案的处置工作,但最让她难忘的,还是第一次下乡出诊。
1974年7月,她随自治区人民医院下乡医疗队来到山南地区贡嘎县驻诊。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在西藏工作16年间唯一的一次离开拉萨赴外地下乡出诊。
今日的贡嘎县因西藏唯一的国际航空港贡嘎机场坐落在那里而为人知晓。当年,西藏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基层更是缺医少药。李春兰下乡的贡嘎县人口数万,是西藏少数几个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之一,但县医院仅有几间简陋平房和十来张病床,既没有完备的医疗设施,也没有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为缓解基层民众求医看病的困难,自治区卫生主管部门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基层地区下派医疗队。像自治区人民医院这样的骨干医院,当仁不让地担负起基层巡诊和指导基层医务工作的责任。
自治区人民医院下派医疗队到贡嘎县,这在当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为此,西藏日报曾专门用藏汉两种文字发布消息。
李春兰所在的医疗队此行一共10人,除翻译外,其他人都是来自各科室的医疗技术骨干。赴山南地区贡嘎县医院驻诊3个月,除了给县驻地干部职工和群众送医送药外,医疗队还肩负着下农牧区巡诊、培训赤脚医生、采集中草药(供医院制作柴胡、板蓝根针剂与口服药)和支农劳动等任务。
刚到县驻地热麦村,大家还没来得及搬下行李,就见两名中年藏族汉子马不停蹄地赶到他们车前。翻身下马,气喘吁吁地拉着他们的手,一个劲地央求道:“阿门吉拉,阿门吉拉,求求你们救救我们大哥吧,他快不行了!”
随队翻译央宗告诉李春兰一行人,他们家有危急病人,请医疗队无论如何前去救治。事后得知,这两个藏族汉子是得到自治区人民医院医疗队要下乡巡诊的消息,早早便等候在公路边等到红十字救护车来后追随而来的。
情况紧急,来不及休整,队长当即安排李春兰和刚从上海来西藏不久的年轻内科医师蒋健 (后成长为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一同出诊。他俩二话不说,带上急救箱和氧气袋,骑上病者家属的马便出发了。
李春兰(右)与关爱西藏学子33年如一日的武汉大学退休教师杨昌林在一起
1986年,李春兰(前排中)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走进病人家中,躺在破旧昏暗屋角一个约40多岁的汉子进入李春兰的眼帘。患者脸色苍白,嘴唇发紫,双眼紧闭,脉象细弱,呼叫不应,已处于休克性昏迷状态,病情十分危急。来不及寒暄,她迅速组织人员将病人转移至光线、空气较好的屋外院子里开展抢救。
在医生确诊病人患重度肺结核,严重大咯血导致失血性休克后,遵照医嘱,李春兰立即给病人输氧、静脉注射止血和补充血溶量药液。实施一系列紧急抢救措施后,患者终于睁开了双眼,慢慢清醒过来。病人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她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土及且,土及且,阿门吉拉!”见到睁开眼的儿子,单膝跪地的老阿妈激动地泪流满面,一个劲地朝李春兰这些医护人员道谢,并双手恭恭敬敬地将酥油茶奉上头顶,请她们无论如何受礼喝茶。单膝跪地,将酒或茶双手高举头顶,是藏族群众对来访贵宾的最高礼节。面对一个年龄如同母亲的阿妈如此谢礼,年轻的李春兰既惶恐又感动,不知如何是好,觉得自己实在承受不起如此崇高的礼节。她接过茶一饮而尽,并暗下决心以后要更加用心地为藏区需要医护服务的人们提供帮助,绝不辜负藏区人民的一片诚意。
“神医来啦,神医来啦,顿珠被救活了!”一时间,消息轰动全村,惊叹不已的男女老少村民们纷纷涌进这小小的院子,黑压压的将医护人员围了个里外三层。他们一边举着大拇指向他们咂舌夸赞,一边虔诚地向他们求医诉诊。见此情景,大家也顾不上车马劳顿和抢救病人后的劳累与饥饿,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问诊、把脉、测血压、扎针灸、打针、发药的过程中,一直忙到天将黑。
眼见求医者依然络绎不绝,有增无减,驻村干部阿佳拉心疼地赶紧替他们解围:医疗队有各科医生,到县医院驻诊3个月,这期间大家可随时去问诊,不要着急。经阿佳拉一番耐心、诚恳的解释,村民们渐渐散去,累得精疲力竭的他们才得以休息。
收拾好急救箱,乘上村民主动牵来送行的马车,带上需要继续观察治疗的那位肺结核大咯血病人,她和蒋医生准备赶回县医院。村口处,全村男女老少流着眼泪,依依不舍地向他们挥手送行,直到他们的马车走远。
贡嘎出诊是李春兰到藏区的首次出诊,虽然已经过去很多年,但想起缺医少药的藏族群众对寻医治病的渴盼、对医务人员的盛情感激,以及为他们成功解除藏区群众病痛后获得的喜悦,至今李春兰仍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曾将热血青春奉献给了高原民众,她感到无悔而自豪。
如今已经退休的李春兰,仍然无时不刻地关注着第二故乡——西藏的发展,西藏的人和事。多年来,她积极参与武汉西藏老同志联谊会的活动策划、组织和服务工作,并主动担任武汉西藏老同志联谊会武汉大学联谊小组组长,积极热心投身于援藏老同志、全国民族团结模范杨昌林同志关于在汉就学藏族学生的各种联谊、文化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