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志 汪婉婷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中国诗学研究】
论梅尧臣诗歌的体裁选择*
胡传志 汪婉婷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梅尧臣;诗歌;体裁
梅尧臣诗歌的体裁分布极具特点:五言古诗最多,五言律诗次之。前期五律比例大,后期五古比例大。七言诗相对较少,仅占总量的四分之一,且多集中在后期。五律适合梅尧臣的才性,是其成功进军诗坛的体裁;五古更符合他的性格和兴趣,是其用力最多、赖以安身立命的体裁;七言诗是他成名之后用于酬唱的体裁,有利于他纠前期之偏,真正融入诗坛主流队伍之中。
梅尧臣(1002-1059)是宋诗的开山祖师,奠定其地位的要素,除了他的诗歌成就、诗歌风格、创作方式等等之外,还与他鲜明的体裁倾向有关。每种体裁各具传统,各具个性。梅尧臣通过艰苦的探索,在各种体裁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体裁,同时适当兼顾其他体裁,使得其创作既不脱离时代,又超越同侪,彰显其个性,开拓出新境界。
“一生憔悴为诗忙”[1]843,梅尧臣平生致力于诗歌创作,现存诗歌2878首。为便于研究,我们依据朱东润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对其30年间的诗歌体裁按年进行统计,列表1如下。
从表1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两方面信息:一是年均存诗量的变化。从现存诗歌来看,梅尧臣有诗传世的创作生涯约30年,自天圣九年(1031)至嘉祐五年(1060),以庆历四年(1044)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3年,累计存诗521首,年均40首。后期16年又4月,累计存诗2357首,年均约145首。其中皇祐元年至皇祐三年(1049-1051)在宣城守父孝,创作量骤降,皇祐五年 (1053),又丁母忧,期间创作量有所减少。后期创作量远大于前期,与其诗坛地位提升直接相关。二是诗歌体裁的分布。五言诗是梅诗的主导样式,包括五言律诗与五言古诗,五言古诗超过千首,可谓一枝独秀。七言诗是梅诗的补充样式,七言各体之和尚不及五律一体,约占总量四分之一。梅诗的体裁为什么呈现出这种状态?对梅诗及宋代诗歌有何意义?本文拟就其几种主要体裁的变化予以探讨。
表1 梅尧臣诗歌体裁分布表
从 《分布表》来看,五言律诗是梅尧臣仅次于五言古诗的重要体裁,也是梅尧臣始终坚持的一种体裁,平均每年存诗约27首,最少的一年是明道二年 (1033),该年不独五律少,其他各体诗歌存世量都少。总体上后期多于前期,前期为217首,年均16.7首,后期为576首,年均35.3首。五律的增长幅度小于总量的增长幅度,说明五律的重要性在后期呈下降趋势。
如果将五言律诗与五言古诗相比,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五律的总数明显少于五古,可在庆历四年之前,五律的总数反倒高于五古,五律为217首,五古仅为151首,二者颇悬殊,这说明在前期创作中,梅尧臣最重视的体裁是五律。尤其是刚入诗坛的天圣九年、明道元年,分别是27首、22首,更是引人注目,可以说,五律是梅尧臣进军诗坛的首选题材。这是为什么?其缘由大概有以下几点:
其一,梅尧臣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2]1093,因而,对科举之道,一定较为关注。当时科举主考官刘筠、钱惟演、晏殊等都是 “西昆派”领袖人物,他们主导着诗坛风向。五律、七律是西昆派唱和的主要样式,华靡富丽,穷愁不遇的诗人梅尧臣也有少量类似作品。比如 《无题》:“斗觉琼枝瘦,慵开宝鉴妆。临风恐仙去,倚扇怯歌长。绿桂熏轻服,灵符佩缥囊。西邻空自赋,不解到君傍。”[1]47该诗作于明道元年 (1032),应是梅尧臣刚任职河阳县 (今河南孟州)主簿之际,前六句香艳浓软,末两句似有寄托,“西邻”是诗人自指,河阳地处汴京之西。由此可知,梅尧臣早年也难免受到西昆体余风的影响。
其二,梅尧臣学诗,从五言古诗入手,却以五言律诗登上诗坛。其 《依韵答吴安勖太祝》曰:“我于文字无一精,少学五言希李陵。当时巨公特推许,便将格律追西京。”[1]879从学习李陵五言古诗入手,进而因为进入西京诗人圈,在“巨公”的推许带动下,转向律诗创作。梅尧臣于天圣九年初入仕途,任河南县 (在今河南洛阳)主簿,恰巧前宰相钱惟演来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欧阳修担任留守推官,很快形成了西京文人圈。梅尧臣自然地加入其中,西京唱和成为一时盛事。相较于五古、七古等样式而言,五律的篇幅适中,能展示格律技巧,更适合酬唱,梅尧臣也就很自然地多用五律。 《邵氏闻见录》记载:“天圣明道中,钱文僖公自枢密留守西都,谢希深为通判,欧阳永叔为推官,尹师鲁为掌书记,梅圣俞为主簿,皆天下之士,钱相遇之甚厚。”[3]81核心成员有钱惟演、谢绛、欧阳修、尹洙、梅尧臣、张汝士、杨俞,其中钱惟演年龄最长、官职最高,是 “西昆派”的领导者,也是西京文人圈的领袖。因此,梅尧臣初入洛阳诗坛的诗歌自然不能不受到钱惟演的影响。梅尧臣 《缑山子晋祠》题下自注:“以下陪太尉钱相公游嵩山七章。”[1]15未言是唱和诗,但肯定是应景之作。《缑山子晋祠》与 《少林寺》《少姨庙》《天封观》《会善寺》《启母石》《辕道》,无一例外都是五言律诗。另一首 《留守相公新创双桂楼》是题钱家新居之作,也是一首五律,全诗如下:
藻栋起霄间,芳条俯可攀。晩云谈次改,高鸟坐中还。日映城边树,虹明雨外山。唯应谢池月,来照衮衣闲。[1]29-30
虽以写景为主,但高华富贵。他的 《太尉相公中伏日池亭宴会》是一首五言排律,风格与此相似。体裁与格调的选择,决非偶然,当与题诗对象直接相关。直到钱惟演去世后,梅尧臣的挽诗 《随州钱相公挽歌三首》仍然是五律。
其三,梅尧臣早期诗歌受到谢绛的影响最大。谢绛(994-1039)字希深,浙江富阳人。大中祥符八年 (1015)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太常侍奉礼郎、河南府判官、权开封府判官、汝阴县令等职。梅尧臣与谢绛的特殊关系在于,天圣五年 (1027),梅尧臣娶谢绛之妹为妻。谢绛比梅尧臣年长九岁,“年十五起家,试秘书省校书郎”[2]715,阅历丰富,对梅尧臣照顾甚多,因此梅尧臣与谢绛的酬唱就很频繁。仅天圣九年至明道二年(1031-1033)年间,他们交往的诗歌就有以下诸篇:
和谢希深会圣宫 (五排)
寒食前一日陪希深远游大字院 (五律)
依韵和希深游大字院 (五排)
秋日同希深昆仲游龙门香山,晚泛伊川,觞咏久之,席上各赋古诗,以极一时之娱 (五古)
依韵和希深雨后见过小池 (五律)
依韵和希深游府学 (五律)
依韵和希深游乐园怀主人登封令 (七绝)
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 (五律)①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二通判,其一当为谢希深,其一疑即孙祖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河南受代前一日希深示诗 (五古)
依韵和希深立春后祀风伯雨师毕过午桥庄(五律)
留题希深美桧亭 (五律)
和希深避暑香山寺 (五律)
和希深晩泛伊川 (五律)
希深所居官舍新得府相蔬圃以广西园 (五律)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 (五古)
联句 (古木含清吹,五古)
希深洛中冬夕道话有怀善慧大士,因探得江字韵联句 (五排)
希深本约游西溪,信马不觉行过,据鞍联句(五律)
同希深马上口占,送九舅入京成亲联句 (五律)
玉尘尾寄傅尉越石联句 (五古)
依韵和希深新秋会东堂 (五排)
以上21首诗中,五律11首,五言排律5首,五古4首,七绝1首。五律比例最大,不仅说明梅尧臣与谢绛志趣相同,还能说明梅尧臣受到谢绛的影响。在9首 “依韵”及 “和”作中,有5首为五律。谢绛的原唱已经全部不存,但可以得知,是谢绛带动了梅尧臣的五律创作。
第四,五言律诗具有的体裁个性比较适合梅尧臣。如前人所说:“五言律规模简重,即家数小者,结构易工。”[4]81“五言律,文意简洁,才雄力富者不能尽其施展。”[5]3319五言律诗长短适中,结构相对简单,不适合大开大合、纵横驰骋,不适合才华横溢的诗人,却适合普通诗人,适合初学者,便于操作。在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才华不及欧阳修、苏轼等人。景祐元年 (1034),比他年轻五岁的欧阳修作 《书怀感事寄梅圣俞》,将梅尧臣直接比喻为唐代的苦吟诗人贾岛,“圣俞善吟哦,共嘲为阆仙。”[2]1289而贾岛正是以五律见长的诗人。所以说,梅尧臣选择五律,是选择了正好适合自己才情的体裁。
梅尧臣携五言律诗成功进军诗坛之后,并没有放弃五言律诗。后期创作的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仅次于五言古诗的体裁。在保持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庆历八年 (1048)出现大幅增长,多达90首,几乎占全年诗歌的三分之一。庆历八年的诗作,得益三个方面:一是仕途向好。正月,梅尧臣在京授国子监博士,赐绯衣银鱼。喜悦之情,形之于五律 《赐绯鱼》,诗曰:“蹉跎四十七,腰间始悬鱼。茜袍虽可贵,发短齿已疏。儿女眼未识,竞来牵人裾。不知外朝众,君恩惭有余。”[1]429这期间写下了一些流连光景的五言律诗,如 《胧月》《泥》《未晴》《夜阴》《夜晴》等诗。尽管本年三月,出生才五个月的小女称称夭亡,令他一度陷入悲伤,但五月回乡,八月又得故人晏殊的赏识,辟为陈州 (河南淮阳)镇安军度判官,心情逐渐好转。二是得江山之助。该年五月,梅尧臣偕妻刁氏回宣城,往返乘船经汴水、淮河、运河、长江,中途停靠扬州、金陵等地,沿途风物激发其创作热情,写下了许多纪行诗,如 《长芦江口》《早发》《慈姥山石崖下竹鞭》《望夫石》等诗。三是得友人之助,往返宣城途中,都于扬州拜会欧阳修,与之唱和,抵达陈州之后,又与晏殊唱和,其实早在两年前,梅尧臣经颍州,拜见晏殊,就已经得到晏殊的称许①梅尧臣有首次韵五律,题作 《以近诗贽尚书晏相公,忽有酬赠之什,称之甚过,不敢辄有所叙,谨依韵缀前日坐末教诲之言以和》。《梅尧臣诗集编年校注》,第369页。。在与欧、晏的唱和诗中,梅尧臣有些五律。另外,梅尧臣还与其他朋友唱和,也写下一些五律,如 《夜泊虹县,同施景仁太博河上纳凉书事》《施景仁邀咏泗州普照王寺古桧》《舟次山阳呈王宗说寺丞》等等。
梅尧臣的五言律诗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方回甚至将之推到宋人五律第一的位置。方回评梅尧臣 《闲居》曰: “若论宋人诗,除陈、黄绝高,以格律独鸣外,须还梅老五言律第一可也。虽唐人亦只如此,而唐人工者太工,圣俞平淡有味。”[6]970在评价陈与义 《与大光同登封州小阁》诗时,方回再次有感而发:“若五言律诗,则唐之工者无数,宋人当以梅圣俞为第一,平淡而丰腴。”[6]42方回独具只眼,道出了梅尧臣五律获得成功的关键—— “平淡有味”“平淡而丰腴”,这也是其五律与五古相通之处。他的五律尽管有不少酬唱应景之作,但真正代表其水平和特点的还是那些写景之作,如他的名作 《鲁山山行》:
适与野兴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168
该诗写于康定元年 (1040),为其前期作品,直写途中所见,随意自得,安闲悠然,尾联借助鸡声引向杳远的人家,余味无穷。中间两联虽是工巧的对偶,却无勉强着力之态。方回将此诗与王安石比较,曰:“王介甫最工唐体,苦于对偶太精而不脱洒。圣俞此诗尾句自然,熊鹿一联,人皆称其工,然前联尤幽而有味。”[6]174他称赞梅诗对偶洒脱,幽而有味。后期所作的 《闲居》更臻平淡有味之境:
读易忘饥倦,东窗尽日开。庭花昏自敛,野蝶昼还来。谩数过篱笋,遥窥隔叶梅。唯愁车马入,门外起尘埃。[1]727
该诗作于至和元年 (1054),诗人丁母忧居于宣城。写闲居时所见所闻所感,内容极其普通,却散淡有味。
可见,五律不仅是梅尧臣的入门诗体,而且在数量上、质量上保证和提高了梅尧臣的诗坛地位。
汉代以后,直到初唐,五言古诗都是最主流的诗歌体裁,所谓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7]2。人自觉创作,从汉乐府到游仙诗、山水诗、田园诗,主体都是五言古诗。到了唐代,随着近体诗的兴起,五律、七古、七律创作的繁盛,五言古诗的重要性随之下降。尤其到了中唐以后,五言古诗不太受到诗人们的喜爱,正如赵翼所说:“中唐以后,诗人皆求工于七律,而古体不甚精诣;故阅者多喜律体,不喜古体。”[8]118这种下滑态势一直延续到北宋,直到“北宋诗文革新”之际,复古风起,诗人们才渐渐重视五言古诗。
在梅尧臣各体诗歌中,五言古诗数量最多,超过总数三分之一,成就也最高。宋荦 《漫堂说诗》有言:“五言古,汉、魏、晋、宋,名篇甚夥……余意历代五古,各有擅场,不第唐之王、孟、韦、柳,即宋之苏、黄、梅、陆,要是斐然。”[9]417宋代四位诗人中,梅尧臣是年代最早的诗人。钱锺书先生曾评价梅诗,“其古体优于近体,五言尤胜七言”[10]167,古诗足以自成一家。可以说五言古诗是梅尧臣得以安身立命的体裁。
梅尧臣为何如此喜欢五言古诗?为何能以五言古诗独树一帜、奠定北宋诗歌开山祖师的地位?
众所周知,五言古诗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品格。反映民生疾苦、穷愁不遇是五言古诗一以贯之的主题。汉乐府、阮籍 《咏怀诗》、陈子昂 《感遇》、杜甫 “三吏” “三别”组诗,都是五言古诗史上的名作。某种程度上,五言古诗具有接近下层民众的性质,更适合表现日常生活。
梅尧臣早年科场不顺,后来长期沉沦州县,毕生穷愁潦倒,是被公认的 “穷士”。欧阳修曾对别人说,“近时苏、梅,二穷士耳”[11]22,梅尧臣也只得以贫贱自持,以文字来抒怀。“微生守贱贫,文字出肝胆”[1]368,穷士的身份和阅历,使得他与高华富贵的诗歌渐行渐远,让他日益亲近五言古诗。康定元年 (1040),梅尧臣任襄城县令,适逢天灾人祸。西夏反叛,大举入侵,河水泛滥,襄城受灾,官方还大肆征兵,“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1]164“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1]165,梅尧臣亲眼目睹这场巨大灾难,写下了感人肺腑的 《田家语》《汝坟贫女》等诗,记录下层民众的心声。梅尧臣自觉地继承汉乐府至杜诗的传统,有意 “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1]164,有意运用五言古诗的形式,显然认识到五言古诗的传统优势。
五言古诗大量增加是在庆历四年,这一年是梅尧臣一生中极其艰难不幸的一年。年初,梅尧臣在湖州监税任上,生活已经相当窘迫,嗟叹“文章自是与时背,妻饿儿啼无一钱”[1]232;五月,解官回宣城;六月,渡江赴汴京;七月七日,妻子谢氏在舟中不幸病逝,年仅三十七岁,令他悲痛不已;同月之内,次子十十又去世,不啻雪上加霜。梅尧臣陆续写下许多悼妻伤子的诗歌,其 《悼亡三首》曰: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1]245-246
在他看来,谢氏是世间最美丽最贤淑 (“美且贤”)之人,是他无价的 “连城宝”,丧妻是他人生中遭受的最沉重最痛苦 (“最苦”)的打击。这三首诗延用潘岳 《悼亡诗三首》(五古)的体式,而非元稹 《遣悲怀三首》的七律新样,也没有采用五律的样式。他一定最认同五古的抒情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地用五古来抒写心中的伤痛。接下来的 《泪》《秋日舟中有感》《书哀》,稍后所作的 《书谢师厚至》《新冬伤逝呈李殿丞》,次年所作的 《悼子》《怀悲》《师厚与胥氏归来奠其姑》等诗都是五言古诗。《怀悲》以平常的话语,向妻子哭诉其锥心泣血之痛:
自尔归我家,未尝厌贫窭。夜缝每至子,朝饭辄过午。十日九食齑,一日傥有脯。东西十八年,相与同甘苦。本期百岁恩,岂料一夕去。尚念临终时,拊我不能语。此身今虽存,竟当共为土。[1]287
意思与元稹 “诚知此恨人人事,贫贱夫妻百事哀”相似,但用五言古诗写来,细节更加日常化,情绪更低缓。
上述五古诗歌,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已经有所发展。还有些诗歌,在表现日常生活方面走得更远,如 《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稺子获雀雏》以及 《秀叔头虱》《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之类不宜为诗的内容,也出现在五言古诗中。
在五言古诗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长于叙事的传统。相对于五律、七律的八句而言,相对于适合纵横铺叙的七言古诗而言,五言古诗具有长于叙事的优势。乐府诗 《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等诗都是五古名篇。宋人就已经指出,“圣俞诗长于叙事”[11]67,所以他的一些长篇几乎都是用五古写成。《伤白鸡》《潘歙州话庐山》《五月十三日大水》以及前文所论的 《田家语》《汝坟贫女》等诗都是叙事强很强的诗歌。他还喜欢根据别人的叙述,写作诗歌,如 《希深惠书,言与师鲁、永叔、子聪、几道游嵩,因诵而韵之》,作于明道元年 (1032),则是将谢绛的书信改写成长达500字的五言古诗,类似的还有 《子聪惠书,备言行路及游王屋物趣,因以答》《寄题滁州醉翁亭》《韵语答永叔内翰》《武陵行》等等都是改写他人之作的五古长诗。[12]138-140这些诗叙事委曲周详,具有欧阳修所说的 “闲肆”之态。
在诗歌风格方面,五言古诗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古澹浑融,自然平淡。由谢灵运、谢、陶渊明至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都体现了这一风格。梅尧臣自觉追求古淡之风,自然对五古情有独钟。庆历六年 (1046),他向晏殊报告自己的创作体会,说:“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苦辞未圆熟,刺口剧菱芡。”[1]368自信抒发真性情,接近平淡的境界,但又承认尚还不够纯熟,有些生硬。嘉祐元年 (1056),他告诉杜挺之等人:“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1]845这是他晚年纵览古今诗坛的深刻体识。无论对其“平淡”诗风作何理解,都不能否定与陶诗的渊源、与五言古诗传统的渊源。程杰指出,梅尧臣诗 “闲肆而时得隽永的内容多见于古体,主要是五古”[12]152。五言古诗是其平淡诗风的最佳载体,也是最主要载体。
五言古诗的上述题材、风格等传统,除了与梅尧臣的穷士身份、个人兴趣相一致外,还符合他的性格。同样是写作五言古诗,他的朋友苏舜钦的五言诗则不及他。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性格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尽管五言古诗也有韩诗奇豪一格,但并不是主调。古澹高浑的品性,不太适合苏舜钦豪放激宕的性格。庆历四年,欧阳修作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对苏、梅二人作出形象生动的比较:
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霶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文词愈清新,心意虽老大。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初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2]46
梅尧臣在 《偶书寄苏子美》诗中认同欧阳修的评价:“吾交有永叔,劲正语多要。尝评吾二人,放检不同调。”[1]251虽然表面上,欧阳修没有作出高下之分,但评价中暗含主次优劣之分的。梅尧臣的性格相对平和沉静中正,欧阳修 《梅圣俞墓志铭》给他的评价是:“圣俞为人仁厚乐易,未尝忤于物,至其穷愁感愤,有所骂讥笑谑,一发于诗,然用以为欢,而不怨怼,可谓君子者也。”[2]881“不戚其穷,不困其鸣,不踬于艰,不履于倾。养其和平,以发厥声。”[2]883梅尧臣的这种性格显然更适合五言古诗。
尽管五言古诗并不是北宋前期受人喜爱、被人看好的体裁,但适合梅尧臣的身份、才情、兴趣和个性。梅尧臣选择了五古,加以发展,赋予其新的个性,取得了超越同侪的成就,并且顺应了欧阳修的改革需求,从而推动了北宋诗歌的变革。
梅尧臣的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七言律诗、七言绝句、七言排律在内,共685首,数量不算很少,约占总量的24%。从 《分布表》来看,七言诗的分布却很有特点,略而言之,则是前期很少,后期显著增加。
从天圣九年至庆历七年(1031-1047)的17年间,梅尧臣的七言诗仅存七律13首,七古40首、七绝52首、七排5首,共110首,仅占他现存七言诗总数的16%,约占17年诗歌总量(1019首)的11%,而且分布很不均衡,有11年无七律传世,7年无七古、七绝传世。梅尧臣所处的时代,七言诗绝对没有如此冷落。前期七言诗如此之少,与时代风尚无关,只能说明梅尧臣前期对七言诗无甚兴趣,有意疏离七言诗。庆历五年 (1045),梅尧臣在 《答裴送序意》中说:“我欲之许子有赠,为我为学勿所偏,诚知子心苦爱我,欲我文字无不全。”[1]300夏敬观认为“裴”字后脱一字,朱东润考订裴当是梅尧臣的友人裴煜,所论甚是。裴煜(1013-1067),字汝晦,庆历六年进士,后知扬州、苏州①参见王秀云 《宋代裴煜生平事迹初考》,未刊稿。。从该诗来看,裴煜当时即提醒梅尧臣 “勿所偏”,建议他全面发展。裴煜是梅尧臣的至交,只有至交才能直言朋友的短处。裴序原文失传,所说之“偏”具体所指无从确考,但他指出了梅尧臣偏离了当时诗坛的主流,不排除包括偏离七言诗这一主流样式。
梅尧臣为何有所偏?在 《答裴送序意》中给出的解答是:“我于诗言岂徒尔,因事激风成小篇。辞虽浅陋颇克苦,未到二雅未忍捐。安取唐季二三子,区区物象磨穷年。”[1]300其中表现了三层意思:一是他的诗歌是有感而发;二是崇尚二雅之风;三是反对唐末诗人摹写物象之风。此处没有涉及到诗歌体裁,但 “唐季二三子”或许包括了长于七律的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这一观点在随后所作的 《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汝见赠述诗》中有了进一步的阐发:
圣人于诗言,曾不专其中。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自下而磨上,是之谓国风。雅章及颂篇,刺美亦道同。不独识鸟兽,而为文字工。屈原作离骚,自哀其志穷。愤世嫉邪意,寄在草木虫。迩来道颇丧,有作皆言空。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人事极谀谄,引古称辨雄。经营唯切偶,荣利因被蒙。遂使世上人,只曰一艺充。以巧比戏弈,以声喻鸣桐。嗟嗟一何陋,甘用无言终。然古有登歌,缘辞合征宫。辞由士大夫,不出于瞽蒙。予言与时辈,难用犹笃癃。虽唱谁能听,所遇辄瘖聋。诸君前有赠,爱我言过丰。君家好兄弟,响合如笙丛。虽欲一一报,强说恐非衷。[1]336-337
这段文字言辞激烈,主张继承雅颂传统,反对描摹物象、互相奉承、驰骋雄辩、讲究对偶等等,承认自己的观念不切时宜,不为别人所重。所论虽然没有涉及到诗歌体裁,但暗含体裁倾向。“谀谄”之类最易见于酬唱类诗歌,而最常用的酬唱体裁就是七律;“经营唯切偶”,当然包括五律与七律,而七律更甚,因为对偶难度大于五律;“引古称辨雄”,最适宜它的是七言古诗。
令人意外的是,庆历八年之后,梅尧臣的七言诗创作大有改观。从庆历八年至嘉祐五年的13年间,七言诗数量明显增加,达575首,其中七律218首,七古202首,七绝144首,七排11首,占其七言诗总数(685首)的84%,占13年诗歌总数(1859)的31%。可见他后期的七言诗创作数量大幅提高。而且,这13年中,除皇祐元年至皇祐三年在宣城守孝之外,分布相对均衡,年年都有七律、七古存世,仅有两年无七绝,其中有两个高峰,一是庆历八年,二是嘉祐元年至嘉祐四年。梅尧臣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欧阳修一语道破天机:“其应于人者多,故辞非一体。”[2]881因为随着诗坛名声的扩大,诗歌应酬的需要增加,导致其体裁、风格的多样化。
在前期,梅尧臣的诗歌应酬相对较少,应酬的体裁主要是五律,也有少量七律,如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依韵和武平别后见寄》。随着后期诗名的兴盛,交游圈的扩大,诗歌应酬自然增多。后期,梅诗的主导体裁五言古诗也承担着应酬的功能,如嘉祐四年,在61篇五言古诗中,以送友人赴任和唱和为内容的诗歌达50首,如 《次韵和永叔试诸葛高笔戏书》《送李信臣尉节县先归湖州》《寄题刘仲叟泽州园亭》等。尽管五言古诗的应酬性显著增加,但还不足以满足多方面的应酬需要。以七言诗大增的庆历八年为例,他先后多次欧阳修、晏殊唱和。一位是诗坛名流,扬州太守;一位是前宰相,现任上司。与他们的交往酬唱,诗歌体裁的选择性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永叔郡斋闻百舌》(七绝)、《依韵和欧阳永叔中秋邀许发运》(七律)、《和永叔中秋夜会不见月酬王舍人》(七律)等是欧诗的次韵之作,《咏欧阳永叔文石砚屏二首》(五古、七古)、《观永叔集古录》(七绝)、《观舞》(七绝)、《观永叔画真》(七绝)、《画真来嵩》 (七律)等都具有与欧阳修交往性质。到陈州之后,晏殊召集大家,或饮酒赏花,或投壶赛诗,现存 《郡合阅书投壶和呈相国晏公》(七律)就是记录,另外还有 《和十一月八日圃人献小桃花二絶》(七绝)、《和梅花》《和新晴》(七律)、《和腊前》(七律)、《和十二月十七日雪》(七律)、《和岁除日》(七律)等唱和对象不明的诗歌,当是与晏殊及其他同僚的唱和之作。
梅尧臣七言诗创作的最高峰是在其晚年,即嘉祐元年至嘉祐四年间(1056-1059)。次年四月梅尧臣即去世,否则这一高峰状态还将延续。这四年间存世的七言诗274首,其中七律132首,七古76首,七绝57首,七排9首。特别是四年间七律的数量,占了七律总数的比例高达57%。其直接原因是这四年是梅尧臣最顺心的时期。至和二年 (1055)秋,梅尧臣结束丁忧,从宣城出发赴京城,所到之地,都与诸友酬唱。嘉祐元年五月抵达汴京,八月,在翰林学士赵概、欧阳修等十数人推荐下,梅尧臣出任国子监直讲,次年由太常博士迁屯田员外郎。欧阳修知贡举,推荐梅尧臣为礼部试官,嘉祐三年欧阳修又推荐他担任 《唐书》编修官,次年底,进都官员外郎。这一切顺遂之事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欧阳修等人的提携,因此,他与欧阳修等人的交往、唱酬则格外密切。一方面,是出于真心实感,另一方面,也是交游的需要。刚到京城时,已是翰林学士的欧阳修踏着泥泞主动登门拜访,让梅尧臣大为感动,写下七言长篇 《高车再过谢永叔内翰》。后来,欧阳修赠送他绢布二十匹,梅尧臣作七言长诗 《永叔赠绢二十匹》,称赞他的高情厚谊。秋社之日,欧阳修邀请他喝酒,他写下两首七古 《依韵奉和永叔社日》《社日饮永叔家》。欧阳修作 《白兔》诗 (七古),梅尧臣作《永叔白兔》《重赋白兔》。次年正月至三月,梅尧臣在试院五十日,与欧阳修、韩子华、梅挚、王禹玉、范景仁等人唱和,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详细记载其唱和盛况:“余六人者,欢然相得,群居终日,长篇险韵,众制交作。”“六人者相与唱和,为古律歌诗一百七十余篇,集为三卷。”[13]26-27诗歌唱和,是其试院生活的重要内容,梅尧臣积极投身于这场诗歌唱和月中。今检《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十七,自 《上元从主人登尚书省东楼》起,至 《上马和公仪》止,共40首诗,超过了六人唱和的平均数。《二月五日雪》末句自注:“闻永叔谓子华曰:明日圣俞若无诗,修输一杯酒。”梅尧臣作诗与否,居然成了欧阳修等人闲谈赌酒之资,由此可见梅尧臣的活跃程度。在这40首诗中,五言诗仅6首,七言诗多达34首,足以证明七言诗是集体酬唱的主要样式。
从试院酬唱来看,梅尧臣那些具有应酬性质的诗歌,包括次韵诗,不完全是被动的写作,其创作时,仍然具有很高的热情。他往返宣城沿途所作的许多应酬性质的诗歌,也是如此。这种创作状态,有利于提高酬唱类诗歌的水平。
在七言酬唱类诗歌中,尽管古朴、平淡、隽永的个性特征有所弱化,但没有完全失去平淡的本色,如 《和刘原甫复雨寄永叔》:
阶下青苔欲染衣,晴光才漏又霏微。冲风燕子衔泥去,隔树鹁鸪嗔妇归。乍冷乍阴将禁火,自开自掩不关扉。浑身酸削懒能出,莫怪与公还往稀。[1]1141
该诗作于嘉祐五年,从 “浑身酸削”来看,他已身染疾病。前三联全是写景,从容淡定,自具生机、活力和乐趣,毫无生病时的窘困不安之状。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七言诗并非都是应酬诗。七律大增的庆历八年,途中有 《小村》诗:
淮阔州多忽有村,棘篱疏败谩为门。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1]475
此诗关心民瘼,将生活琐事、贫寒之状、衰败之景写入七律,深得杜诗七律的精髓。另如著名的 《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1]772-773
车马劳顿之后,小坐溪畔,将目见之景拾掇入诗,安闲自得,加之写景如在目前,对偶工整自然,所以这首诗被胡仔视为梅诗 “工于平淡,自成一家”[14]175的代表。由此可见,包括七律在内的七言诗,也起到映衬梅诗特色的作用。
在梅尧臣各种体裁诗歌中,七言诗的地位类似于他成名之后的配套体裁,多用于酬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七言诗的创作有利于纠正前期的体裁偏向,使得他真正融入诗坛主流队伍之中,成为诗坛主将,从而更好地引导宋诗发展的走向。
[1] 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洪本健.欧阳修诗文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 胡以梅.唐诗贯珠笺释序凡例[M]∥陈伯海,主编.唐诗汇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6] 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7] 陈延杰.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8] 江守义,李成玉.瓯北诗话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9] 宋荦.漫堂说诗[M]∥王夫之,等.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0]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 刘克庄.后村诗话[M].王秀梅,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2] 程杰.北宋诗文革新[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0.
[13] 欧阳修.归田录[M].韩谷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廖德明,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责任编辑:凤文学
Mei Yaochen's Choice of Poetic Style
HU Chuan-zhi,WANG Wan-ting(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Poetry,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Anhui 241000,China)
Mei Yaochen;poetry;style
The stylistic distribution featured heavily in Mei Yaochen's poetry:the ancient five-character poetry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and the five-character rhythm poetry comes second.The ancient fivecharacter poetry took large proportion at the earlier stage,while the five-character rhythm poetry at the later stage.The number of seven-character poems was relatively small,only accounting for a quarter of all his poems,written mostly at the later stage.The five-character rhythm poetry fitted Mei Yaochen's talent and characteristics,widely known as a style that successfully led him into the poetry world.The ancient fivecharacter poetry was more suitable for his personalities and interests,a style for which he made great effort,settled down and pursued for.The seven-character poetry was a style used to write responding poems for his friends when he became famous,which was beneficial for him to correct his partiality at his early stage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majority of poetry world.
I 207.22
A
1001-2435(2015)05-0646-09
10.14182/j.cnki.j.anu.2015.05.016
2015-05-05
胡传志(1964-),男,安徽庐江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宋辽金文学;汪婉婷(1990-),女,安徽宣城人,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唐宋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