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东+黄国勇+张敏+余国新
摘 要:为了分析制约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因素,从三次产业发展角度出发,采用新疆17个边境贫困县市的调研数据以及自治区政府扶贫办数据,探讨了制约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对缓解农村贫困发生作用较显著;第二产业的增长率,削弱了农业增长的减贫效应;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成为减少农村贫困发生重要动力。
关键词:贫困;制约因素;新疆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5.08.021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使得经济增长与减贫效应之间的研究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于消减贫困的研究中,多数学者的研究结果都可以概括为“经济增长-收入差距-贫困变动”三角的分析框架,换句话说,就是把不同时点上的贫困状况变动分解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两个影响因素,并讨论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变动对于贫困变动所具有的不同效应。在新疆,减贫、扶贫、助贫工作,一直都被政府列为改善民生生活的重要内容。面对新疆农村突出复杂的特点,如何更好地缓解基层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从根本上解决新疆农村贫困问题,是未来一段时期内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巨大考验,也给政府的减贫、扶贫、助贫的工作方式给予启发。
1 文献回顾
经济的增长和收入的初始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困发生率。在World Bank[1]的研究认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区域农业发展的不平衡又影响各农村的贫困发生率。换句话说,农业发展越迅速,贫困发生率就越小。玛依拉·米吉提(2010)在其研究中也提出,新疆经济的增长对缓解农村贫困的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初次收入分配的恶化,又会抵消经济增长的减贫效用。在经济增长的减贫研究中,尤其针对三产业的结构与减贫贡献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刘修岩等[2]关于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的研究中,认为不同的产业对农村减贫的作用是不同的。他认为第一产业对农村减贫的作用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二、三产业的减贫效应差异不显著。在CSIS[3]、万广华[4]、章元等[5]等学者的研究,都有类似的研究结论。在对新疆的研究中,任婷[6]采用Shapley值法则来分析新疆三大产业贡献程度的路径依赖的问题,研究认为新疆第一产业的减贫效应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减贫效应最小。黄国勇[7]在研究新疆农业增长与农村减贫之间关系时,也有相似结论。基于对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学习,笔者在不区分新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来源前提下,选取人口素质、交通设施、劳动力素质、对外贸易、政府财政支出、城镇化等变量,构建研究新疆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发生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2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2.1 模型设置
根据文献,笔者建立如下经济增长和贫困发生的基本模型:
其中,Pit表示第i个样本县在t年份中的贫困发生率,而表示第i个样本县在t年份中的经济增长率,具体用样本县的人均GDP增长率表示,αi表示没有观察到与特定样本有关的因素,εit表示各估计误差,β系数表示经济发展对农村贫困率影响的参数估计系数。
为了估计农村经济增长产业构成变化对贫困率的影响,把农村经济增长分解成不同产业构成的增长,即:
式(2)中,P、S、T表示第一、二、三大产业结构。从对贫困发生产生不同的作用,Ravallion和Datt(1996)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时期和区域内,产业结构对贫困影响的大小还取决于产业间规模大小的相对衡量。根据Ravallion和Datt的研究方法引进产业规模大小的因素,把产业初期值引入到模型(2)中:
同时,令
把上式(4)带入到式(1)中,建立产业结构变化时经济增长和贫困发生之间发生作用的模型:
对农村贫困发生起作用除了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化内生变量外,笔者引进一系列外生控制变量X,最终建立如下模型:
2.2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笔者选择新疆17个边境重点贫困县市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新疆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以工代赈”横向课题2013年调研数据,主要研究新疆边境农村贫困县贫困的成因以及扶贫模式的创新,其余数据来自2007—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调查年鉴》县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以及自治区政府扶贫办。使用扩展模型式(6)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选择固定效应等5种模型对新疆17个边境重点贫困县数据来进行参数估计。
2.3 变量选择
笔者选取的变量有人口素质变量(RKSZ),根据新疆农村的多民族聚居的现状分析,采取民族人口比重来衡量;交通设施变量(JTSS),根据样本县地理位置分析,用每平方公里的公路里程比重来衡量;劳动力素质变量(RLZB),依据新疆农村劳动力素质情况分析,采用参加技能培训劳动力占总人口比重变量更加能衡量劳动力素质的实际水平;对外贸易变量(DWMY),对外贸易对农村贫困的作用,综合考虑采用样本地区贸易总值与GDP的比值进行模型估计;政府财政支出变量(ZFZC),从新疆农村反贫困工作的经验分析,采用样本地区财政支出与当地GDP的比值,分析该变量对农村贫困减少的影响;城镇化变量(CZSP),从该变量以样本地区非农产业人口的比重,分析该变量对农村居民贫困减少的影响作用。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模型估计结果
模型一,是新疆农村贫困县贫困发生率与三大产业增长率之间联系和作用的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回归分析;模型二,是控制新疆农村贫困县自身发展特质变量的参数估计;模型三,是在模型二的基础上,控制对外贸易变量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自身特征、外部经济联系间作用对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模型四,是控制外生变量财政支出比重,分析其对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模型五,是控制城镇化水平变量,分析其对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参数回归结果见表1。
3.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模型一的回归结果中,第一、三产业增长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减少有正向的显著影响,而第二产业的增长具有负向影响。在模型二中,考虑到农村和农民自身特质后,第二产业增长对新疆农村贫困的减少有负向显著影响,第一、三产业增长率以及人口素质、劳动力技能培训因素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模型三中,考虑对外贸易因素后,从估计参数看,与模型二的结果相比变化不显著。在模型四中,考察政府财政支出变量后,政府财政支出比重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他结果与模型三相比变化不显著。在模型五中,农村城镇化变量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作用影响显著。与模型四相比,第一产业增长率参数估计值下降,但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影响显著;第二产业增长变化率对农村的减贫效应不显著;第三产业增长率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素质变量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负向影响,人口素质变量在模型一中具有正向影响;劳动力技能的提高对农村贫困减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呈负向不显著影响,这可能是样本都是新疆边境贫困县市,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造成。
4 结 论
从实证结果分析,第一产业增长率变化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较为显著;第二产业增长率变化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负向不显著,这一结论可能与样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工业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可能舒缓第二产业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增长率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正向显著。
从社会、经济政策效应分析,农村自身特征因素中人口素质变化、劳动力生产技能的提高,对外贸易变量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的影响,从模型的参数估计上看,虽参数估计值逐渐增大,但整体表现出正向不显著;政府财政支出变量、城镇化变量在模型参数估计分析中,对减少新疆农村贫困发生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变量,在模型参数估计中呈负向较显著影响[8-13]。
参考文献:
[1] WCED(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Our Common Futur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刘修岩,章元,贺小海.教育与消除农村贫困:基于上海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7(10):61-68.
[3] CSIS. 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e divers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392-398.
[4] 万广华,张茵.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我国贫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6):112-123.
[5] 章元,许庆.农业增长对降低农村贫困真的更重要吗 ——对世界银行观点的反思[J].金融研究,2011(6):109-122.
[6] 任婷.经济发展视角下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9.
[7] 黄国勇,张敏.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减少效应分析——以新疆为例[J].农业经济,2013(12):84-85.
[8] Jalan J,Ravallion M.Behavioral responses to risk in rural China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1,66(5):23-49.
[9] 邢新宇,胡建,梁山,等. 环首都贫困县农产品品牌实施策略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5):112-115.
[10] 罗楚亮.农村贫困的动态变化[J].经济研究,2010(5):123-138.
[11] 雒佩丽. 河南省传统农区贫困问题调查与思考——以黄淮四市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10(6):143-145.
[12] 张辉,田建民,李长法,等. 河南省黄河滩区贫困问题成因与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2):110-112.
[13] 任红燕,申潞玲,秦作霞,等. 山西贫困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成因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2(2: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