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甦++宋山梅
摘 要:基于现有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以热带农产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影响因素,运用多层次灰色关联法对各物流模式进行系统评价,探索客户服务水平、经济效益、物流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及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的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结果显示:第三方物流模式是热带农产品物流的最佳模式选择,其次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物流模式。
关键词: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评价体系;多层次灰色评价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12-06
一、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并提出农村合作社、学校、企业、社区、超市之间的对接,加大电商、物流、商贸间合作[1]。这为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也为热带农产品物流发展指明了方向。
热带农产品生产是促进热带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改善热带农产品物流状况、优化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以提高物流效率,对热带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热带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相应提高,这给热带农产品物流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产地气候和产品本身自然属性特征,加上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落后以及信息缺失,造成热带农产品物流成本高、损耗率高、产品经济价值低的现状。基于此,立足热带农产品物流实践,对国内农产品物流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的具体措施。
二、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相关理论
(一)热带农产品物流
热带农产品物流是以消费者为中心,以热带农产品(主要包括热带蔬菜、热带水果、鲜活水产品、畜禽和肉蛋奶等)为客体,实现热带农产品及其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经济活动[2]。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农产品产后的收购、装卸、加工、包装、储存、配送、分销、信息等一系列活动,在此过程中实现热带农产品增值目标。热带农产品产地气候优势使得产品的季节变动相对较小,但热带农产品自然属性、地区气候炎热以及现代物流技术和装备运用不够,造成热带农产品物流效率较低[3]。
(二)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
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是热带农产品物流的存在形式,是热带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所有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物流的各方主体通过协调合作,将产品和信息转化为经济价值[4]。科学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不仅可以使消费者能够及时消费到新鲜、健康的热带农产品,还能够降低损耗、节省费用、降低市场风险,从而提高物流效率[5]。
根据海南产区的实地调查,当前国内存在的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
该模式以产区区位优势形成批发市场或生鲜热带农产品交易中心,使生产者近距离接触市场需求,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连接桥梁[6]。因此,批发市场在专业化建设道路上必须建立健全市场规范、完善市场功能,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7]。
2.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物流模式
以海南罗牛山股份有限公司、海南春光食品有限公司、海南翔泰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充分发挥了企业的资源集中优势,提高了热带农产品附加值和信息化程度,有利于提高热带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8]。
3.以中介组织为中心的物流模式
以中介组织为中心的物流模式中,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纪人等作为中介,完成热带农产品收购、装卸、加工、包装仓储和市场销售等活动,提高生产者讨价还价的能力[9]。
4.第三方物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由第三方物流组织从事热带农产品的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反馈活动,它作为连接生产者和加工企业、批发商、中介组织、零售商和消费者的代理机构,既不拥有热带农产品,也不从事热带农产品交易[10]。
5.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
热带农产品物流园区内有多家物流组织和完善的物流设施,形成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的产品集散、检验检疫、报关、交易展示、装卸搬运、交易结算、信息服务以及教育科研的功能齐全的综合园区[12]。
三、热带农产品物流定位及模式选择原则
热带农产品物流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集贸市场、批发市场、沿街叫卖等形式依然占据较大比重,依托连锁超市、龙头企业、第三方物流组织和物流园区的物流模式较少,对移动互联网运营商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并不广泛。热带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成本高,资源整合效率不高,从而提高了产品价格,在增加了消费者的生活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3]。
热带农产品物流效率的重要性强调在模式选择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效率原则,即要求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时必须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成果最大化,物流过程中实现合理的专业分工、协调运作,提高市场反应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二是利益原则,利益是维持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纽带,只有满足热带农产品物流参与各方利益目标的物流模式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选择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时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还要将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在内。热带农产品相关的物流活动对自然环境、资源、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为此,物流模式的选择必须放眼全局,避免物流过程中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走集约型的绿色物流之路,实现热带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
四、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多层次评价模型构建
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模型构建需要把握农产品物流模式的内涵特征,并遵循效率、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由此,本文构建了以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其中:反映客户服务水平的指标有3项,物流可靠性、产品安全性、客户满意度;反映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有4项,农产品货运量、产品附加值、产业销售额和产业利润;反映物流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的指标有4项,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等基础设施使用,配送中心、物流园区使用,冷库、冷藏车、包装及流通加工设备使用,电子商务、公共信息交易平台使用;反映生态环境效益的指标有3项,污染排放处理水平、物流资源循环利用率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潜力(见表1)。
(一)用AHP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评价体系分为目标层(A)、准则层(B1,B2,B3,B4)和因素层B1(C11,C12,C13);B2(C21,C22,C23,C24);B3(C31,C32,C33,C34);B4(C41,C42,C43)。通过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对比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14,15]。
根据计算得出规范列平均后的wi值及特征向量:
计算得出:最大特征值l=4.157427,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CI=(l-n)/n-1=(4.157427-4)/3=0.052476,查表可得平均一致性指标RI=0.9,因此,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0.052476/0.9=0.058306<0.1,由此可得A-B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即准则层指标权重集合为WB(0.143649,0.461835,0.118562,0.275954)。同理可计算得出因素层各项指标权重:WB1(0.22986,0.647952,0.122183);WB2(0.078696,0.249357,0.136363,0.535584);WB3(0.061081,0.138474,0.245221,0.554958);WB4(0.177617,0.322383,0.5。各矩阵最大特征值l分别为3.003665、4.072986、4.070777和3.026129,一致性指标CI值分别为0.001833、0.024329、0.023592和0.013065,再根据查表、计算得出各随机一致性比率CR值分别为0.00316、0.027032、0.026214和0.022525,均小于0.1,各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得出因素层各指标总排序权重WCi(0.033030,0.093078,0.017751,0.036345,0.115162,0.062977,0.247351, 0.007242,0.016449,0.029074,0.065797,0.049014,0.088963,0.137977),对总排序进行一致性检验:
,
,
,通过一致性检验。
(二)求评价样本矩阵并确定评价灰类
针对现有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邀请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三位物流专业教授以及两位从事热带农产品物流工作的中层管理人员对各因素层指标进行评分(0-10分,分数越高表明该模式下指标表现越好),运用灰色评价法计算物流模式的综合评分(专家评分情况如表4所示)[16]。
五、结论
热带地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是需要重点考察的问题。对当前主要的热带农产品物流模式的综合分析来看,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最佳选择,其次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物流模式。尽管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综合评分略低于以中介组织为中心的物流模式,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前者在生态环境效益方面的贡献大于后者,是由于该项目在物流体系中的比重低于经济效率项目18个百分点的权重差造成的。但考虑行业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长远发展,从信息平台和先进物流设施的使用以及生态环境改善能力方面,以物流园区为中心的物流模式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应得到足够重视。从实际调查中发现,热带农产品发展还处于“重生产,轻物流”的阶段,区域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信息不充分、先进技术投入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物流效率的提高。对此,政府应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引导生产者提高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促进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要加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热带农产品物流整体水平,促进热带地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
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5-02-02(1).
[2]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3-48.
[3]刘燕群,方佳,李玉萍,等.热带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信息研
究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6):473-477.
[4]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4):49-53.
[5]孙红梅.依托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物流技术,
2013(1):83-86.
[6]贺峰.中国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基于批发市场的研究[J].
农业技术经济,2006(5):40-44.
[7]马增俊.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J].中
国流通经济,2014(9):8-12.
[8]刘德军,杨慧,尹朝华.农户与龙头企业的非合作行为影响
因素研究——局域江西省农户的调查数据[J].统计与信息
论坛,2014(12):63-69.
[9]刘滨,左琳,康小兰,等.关于农业中介组织的内涵与起因探
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9):49-51.
[10]杨怀珍,熊炜.基于ANP的农产品第三方物流服务商评价研
究[J].商业研究,2011(3):171-176.
[11]胡铭.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的农产品交易规制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2(3):99-105.
[12]李碧珍.农产品物流模式创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
学,2009:132-133.
[13]梁洪波.云物流和大数据对物流模式的变革[J].中国流通
经济,2014(6):41-45.
[14]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0:30-117.
[15]张成甦,宋山梅.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贵州农产品流通机制
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8):163-165.
[16]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修订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
学出版社,2002:179-226.
[17]刘思峰,郭天榜.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M].开封:河南大学
出版社,1991:125-138.
(责任编辑:肖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