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素文
摘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课有效与否,我们应当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新知的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因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引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一节课有效与否,笔者认为,由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掌握新知的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因素决定。作为一线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呢?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及时了解学情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
在备课前,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个性差异、能力特征等因素,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闭门造车,即使创设的教学情境多么生动有趣,教学流程多么自然流畅,制作的课件多么新颖精美,其结果注定是一节无效或低效的课。例如,在教学《线的认识》时,笔者事先没有对本班学生进行调查而直接备课,创设情境认识直线、射线、线段,感知其特点,结果一上课有几个胆大的学生就叫嚷开了,把要学的内容一下子都讲出来了。原来设计的教学方案一下子就打乱了。为了扭转局面,笔者让学生先在黑板上画出这三种线,再说一说对这三种线的认识和理解。
师:大家认为他们画得对吗?
生1:我认为射线不需要画两个点,因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生2:我认为直线也画得不对,因为直线没有端点。
生3:我认为他们画得对,因为书上就是这样画的。
……
从学生对直线、射线模棱两可的认识中抓住契机,我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
由于有的学生提前预习了,有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些线有初步的认识,多数学生能说能画这三种线,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其特征。从后面的练习中就发现了问题,注定这是一节失败的课。因此,备课前了解学情很重要。首先,可以通过交谈、调查、预习或尝试练习等形式,弄清学生的知识起点,找到教学的“最近发展区”;然后,设计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预案;最后,还要预测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灵活驾驭课堂。
二、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的目标要有机结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考虑基础知识,又要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即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显性的知识点与隐性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获得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时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有三点:①学生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过程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能利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②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③讓学生在“失败实验”中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让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装沙子的过程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学生做的学具一般不准确。学生在练习时很容易把×1/3忘记,即使老师多次强调都无济于事。后来,笔者让学生随便准备一个圆柱和圆锥。课堂上,先让学生猜测圆锥和圆柱体积关系,再让学生使用教具验证猜测,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接着分组实验进一步验证结论,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自己的实验与刚才的结论差别很大,最后讨论“失败”的原因所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笔者发现学生印象特别深刻,很少有人把×1/3弄丢的。
三、预设精当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动力点
人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问题的预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备课中,预设的问题应该目标明确、简洁清楚、层次分明。例如,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课件演示了一组组漂亮美丽的风筝让学生欣赏,学生都被这些风筝吸引了。接着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生1:这些风筝都是三角形的。生2:这些风筝很漂亮,我特别喜欢。生3:风筝有三角形的,也有长方形的……教师这样提问就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学生的回答就是五花八门。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问题的实质,要问在有疑之处。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思考性
我们经常遇到让学生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样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是没有价值的,它不仅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而且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属于一种低效的提问。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参与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愿望,要有思考的价值。如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时,设计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猪八戒想吃西瓜,悟空拿出一个西瓜和四个分数: 1/4、1/8、1/10、1/16,让八戒选择其中的一个分数,然后悟空根据八戒选择的分数切西瓜,并提问:“请大家帮八戒选一个分数,让八戒吃到的西瓜最大?”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探究意识很浓,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