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丽
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反复做各种习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课堂效率低,为了弥补,老师不得不利用课余时间或是技能课时间。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也厌烦了这种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前认真备课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备《葡萄沟》一课时发现好词佳句颇多,利于积累运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备课时在最后的练习中设计了出示文中好的词语,让学生先有声有色地读一读,然后用其中词语再来描述葡萄沟中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地方。这样的设计既使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好的词句,打开他们运用语言的思路,也能使老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反馈,提到课堂效率。每次备课,我们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更要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知识掌握的差异,透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努力尊重每个学生,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三、精准把握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说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想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立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生活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即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驰”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得,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是“慢动作”,提问后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是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
四、巧妙设计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有关专家测定显示:视觉的接受率为听觉的7倍多,对画面的接受能力是对有声语言接受能力的10倍多。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五、灵活运用教学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的理论核心内容是:学习是生动活泼的智力生活,学习是在游戏童话、美术、音乐和创造的世界里进行的,学习要成为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学生应是这个世界里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我们要通过我们的课堂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让他们以旅行者、发现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进入课堂学习,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做到“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沉。”教师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语言等传递自己所获得的情感,要将自己融入课堂,全身心的投入,对文本的理解要表现出最纯最浓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诚,学生才能真正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