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冼星海和他的《黄河怨》

2015-08-05 21:29梁袁媛
艺术评鉴 2015年14期
关键词:冼星海

梁袁媛

摘要:《黄河怨》选自《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具有重要的戏剧意义,此曲塑造了一个失子亡夫,惨遭蹂躏的中国妇女形象,深切的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恶性。从此曲的写作特点入手,希望能启发演唱者加深对该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诠释作品。

关键词:冼星海 《黄河怨》 写作特点

一、冼星海简介

冼星海,中国钢琴家,著名的现代作曲家,原名黄训,孔宇,被称为“人民音乐家”他创作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代表作《战歌》《救国歌》。同时期还为许多影片、话剧谱曲。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加入了上海戏剧界的战时演剧两队,后来剧团巡回演出,创作了抗日话剧保卫卢沟桥的主题曲。在同年10月抵达武汉,连同张曙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对广大群众教唱抗日歌曲,在动员民众的基础上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黄河大合唱》简介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与诗人光未然在1939年创作的一部大型合唱作品。1938年在武汉失陷之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撤退,途中亲眼目睹黄河船夫们格斗的情状,并且听到了沉重有力的船夫号子,这些所见所闻更加使他坚定信念,于是在第二年写出了《黄河吟》这首诗,冼星海有幸听到了《黄河吟》,之后半个月时间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大型合唱作品。

该作品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唤醒了人民的灵魂,深切地痛斥了侵略者的残暴,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画面。热情地赞扬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和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同时该作品也告知每一个炎黄子孙,无论在什么时期,都应该保卫我们的国家,守护我们的领土。

《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分别为: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男中音独唱)、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第四乐章《黄水谣》(女生合唱)、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第六乐章《黄河怨》(女生独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齐唱、轮唱)、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合唱)。

从这八个乐章的体裁来看,似乎形成了“合唱—独唱—其他—独唱—合唱”这一拱形对称特点。《黄河怨》作为整个套曲的最后一个独唱,它以个人的悲惨命运折射出了当时整个国家人民的悲惨遭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文化意义。

三、《黄河怨》的曲式特点

演绎一首好的声乐作品,不但要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结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该作品。《黄河怨》是一首四段体结构的歌,大小调的交错和写作风格的节奏变化,在整首歌中,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情感价值。同时作品演唱的陕西北部民间音乐,更加突出了主人公的婉转凄凉。

前奏:先是左手伴奏采用十六分节奏,给人以沉痛、悲惨、哭诉的感觉,仿佛描写了狂风暴雨来临时的情景,接着右手弹哀怨的主题旋律。左右手结合的音乐,为作品的主题拉开了帷幕,似乎把人带到了该曲的氛围中。

第一乐段,采用A大调。在歌曲的开头采用大调,符合该曲的写作动机。作者用“风”、“云”、“黄河”三个大自然的空间载物,更加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和中国人民饱受的痛苦冤屈。该乐段速度平稳进行,采用3/4拍节奏。这一段中歌词和音乐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为全曲的构造打下了基础。

第二乐段,由A大调转入升f小调,利用小调的特性,本乐段的音乐更加悲愤,情感更加惆怅,同时节奏也变得紧凑。从节奏和歌词上来看,作者将重要的词汇放在了强拍上,后两拍上为长音,以此更加表现出了主人公无奈和伤心欲绝的情感。其中,“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肝”一字,作者故意拖长,表现出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宝贝啊,你死的这样惨”,“惨”一字处作者故意渐慢,而且用了最低音,表现出了主人公失子心痛,悲痛欲绝的情感。

第三乐段,由升f小调转位A大调,根据大调的性质,为后面第四乐段的高潮埋下伏笔,同时节奏由之前的3/4拍转为6/4拍,速度变得紧凑。该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一乐段“风”“云”“黄河”三个音乐载体转变为“狂风”、“乌云”、“黄河水”,形象地描写出了世间万物都在为主人公的不幸叫嚣、打抱不平,与第一乐段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四乐段:由A大调转入升f小调,此段运用小调,更加突出了女主人翁的压抑和悲凉。这一段中运用了多种节拍,依次用了6/8、 3/8、 6/8、3/4拍,但始终不离三拍子的律动,为音乐的表达增添了魅力。最后两句重复的歌词为全曲的高潮,歌词为“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算。”在前一句中作者用了愤怒、坚决的表情记号,为后一句做了铺垫。第二个“债”为全曲的最高音,也是全曲的高潮,推动了该作品的情感表达,激起了全国人民奋起抗战的伟大决心!

四、结语

希望通过深入浅出的分析,演唱者能更深层地理解一个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女人,站在他们的悲惨命运的边缘,然后投入到黄河的悲惨命运,在《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一文中,冼星海曾说过:“《黄河怨》代表了中国女性受压迫的抗议和侮辱,以前的痛苦,悲伤,语气苍凉。演唱者演唱时要含着眼泪来表达,如若唱的人没有这种感觉,听众也肯定没有同样的响应。”

参考文献:

[1]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

[2]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A].《冼星海全集》编辑委员会.冼星海全集(一卷)[C].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孙继南,周柱铨,刘再生,黄砚如.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6]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冼星海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读《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有感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最好的学生——音乐大师李焕之素描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冼星海和钱韵玲
硬币事件成就冼星海
冼星海等人应该是“国立音专”的优秀学生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大众化、民族化、艺术化的统一艺术——冼星海的音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