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普契尼歌剧中的悲剧爱情观对声乐演唱的指导性

2015-08-05 21:26刘可佳
艺术评鉴 2015年14期
关键词:蝴蝶夫人普契尼歌剧

刘可佳

摘要:普契尼的歌剧是极好的抒情作品,这和他“永恒”的爱情题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他常常将故事主线放在较能取得同情的女主角身上,以悲剧收场。此文通过对普契尼歌剧中的悲剧爱情观的研究,以《蝴蝶夫人》为例对普契尼式的悲剧写作手法的音乐进行剖析,为更好地完成普契尼咏叹调提出一些指导作用。

关键词:普契尼 歌剧 悲剧爱情观 真实主义 《蝴蝶夫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是普契尼。他作为威尔第的接班人,一直沿着意大利歌剧的传统路线,将意大利的歌剧推向了艺术的巅峰。普契尼歌剧的戏剧性更多是建立在普通人矛盾冲突中,他从朴素的人民生活入手,抓住激动人心的情节予以描绘。我们不难发现,在普契尼的歌剧作品中,大部分主要表现的是爱情的恩恩怨怨并且几乎都以悲剧结束,如咪咪最终病逝、托斯卡壮烈跳楼殉情、美丽的日本歌伎蝴蝶最终切腹而亡。尽管结果是凄悲的,却让观者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这也正是普契尼悲剧的魅力。

一、普契尼歌剧中悲剧色彩的缘由

(一)时代背景的影响

1858年12月22日,普契尼出生在意大利卢卡,正值意大利独立战争的第二战。他所经历的19世纪正是意大利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时期。作为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曲家,他被卷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战争,饱尝战争中的生活疾苦,看尽了人民的流离失所。这种意大利的社会现实影响着他的音乐创作,并一直贯穿在他整个创作过程当中,在其作品中也自然会得到鲜明的体现。

(二)文化大环境的熏陶

普契尼深受威尔第的影响。据载,普契尼成为卢卡教堂的风琴演奏家与唱诗班教师前后,一直被认为是个没有修养的粗俗学生,直到观赏了著名的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阿依达》之后才决定当一位歌剧作曲家。《阿依达》也实为一部爱情悲剧,我们可推断普契尼的歌剧启蒙正是悲剧的爱情题材。

同时,在当时社会的战乱背景下,欧洲艺术界开始整体向现实主义过渡。以绘画为首,19世纪出现新古典主义画派,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如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达维特,他的画作《马拉之死》画风极为写实,是一幅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作品。在文学方面,现实主义在19世纪中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欧洲各国文学家著写了众多长篇小说,如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英国拜伦的《唐璜》、俄国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等。他们用悲情来更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竭力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

在音乐领域,歌剧仍然占据主要地位。但音乐家大多引用名著小说为歌剧脚本素材,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古诺的《浮士德》等众多歌剧,这就奠定了歌剧领域的悲剧基调。而音乐与文学相关并不是这一时期的特有产物,追溯早期歌剧,脚本常以希腊神话和历史传说为基础,同期还存在以诗歌为体裁的歌剧,发展至19世纪中后期,歌剧剧情则是以小说为题材改编而来。综上可见,音乐与文学相结合已成为一种时代趋势,这样的趋势并非空穴来风,一个重要的原因:音乐与文学相结合本身就是一种完美的演绎。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而音乐性一直因也是文学作品中必须具备的重要品格。

歌剧的感情基调和剧情铺排取决于其改编的文学作品,而此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深刻地揭露批判现实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不难想象,歌剧领域的感情基调也基本定位于悲剧主题。普契尼作为19世纪后期的歌剧大师,自然也顺流于现实之河。

二、悲剧爱情观对声乐演唱的指导性在《蝴蝶夫人》中的体现

(一)以咏叹调《永别啦,爱恋的家》为例

《永别啦,爱恋的家》全曲的基调就是表现痛苦。尽管其中也不乏有写景和对巧巧桑的赞美之情,然而,平克尔顿越是看到撒满鲜花的家之美,感受到巧巧桑的天真与善良,越觉得对不起她,正是这种美和善与他的自私和卑鄙所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才造成了他的后悔、自责、几乎天地不容之痛苦。

全曲一气呵成,在这首咏叹调中一共出现了三次“Addio”的唱词,按照这三次“Addio”的出现,把它分为情绪发展的三个阶段,演唱时要在情绪上层层推进逐渐达到高潮,使得每一次出现都有所区别。第一次“Addio”的出现:下行音阶式的进行仿佛从心底里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演唱者在演唱时要充分理解作曲家的这种创作意图,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的内涵。在两个小节的间奏后第二次出现“Addio”。第三次“Addio”出现,在音乐上与第一次出现形成了首尾呼应,在情绪上,则更是将平克尔顿的痛苦推到了顶点,特别是在旋律音高上,三拍降A之后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降B把平克尔顿的无地自容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永别啦,爱恋的家》演唱时在情绪上应采用层层推进的手法,表现平克尔顿在强烈的自责中忍受不了的痛苦,以戏剧性的效果为主,情绪激动粗犷。

三、结语

普契尼的歌剧中,悲剧爱情贯穿始终,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在独立战争的时代背景及真实主义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必然现象。在真实主义歌剧作品中,主张反映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悲惨遭遇,而普契尼将推动剧情发展的动力设置在了可怜的女主角的身上,由此奠定歌剧的悲剧爱情基调,也使爱情成为了悲剧的载体。

然而,这些都将成为咏叹调演唱的基础。以《永别啦,爱恋的家》为例,演唱者首先要了解此曲所在的情境,才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味道。接着要熟悉此歌剧的大意及立意,拿捏好演唱时的情绪。在深入研究过普契尼的悲剧爱情观之后,才看清了隐藏在一支小小咏叹调中的秘密,它涵盖着作曲家的思想认识及个人修养,保留着作曲家对这个时代的倾诉,这也是悲剧往往扣人心弦的原因。在综上多层分析之后,悲剧爱情观才可对声乐演唱做出正确的指导,使演唱技巧与情感的表现达到更完美的结合。否则,只是皮毛。所以多多关注艺术作品背后所体现的艺术家的创作观念,着实会升华我们的艺术造诣。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德]克莱门斯·霍斯林格.普契尼[M].杨宏芹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3][法]戈蒂埃.普契尼画传[M].刘吉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李永铎.罗玉慧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J].音响技术,2007,(04).

[5]王燕丽.威尔第与普契尼歌剧中女性人物形象比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猜你喜欢
蝴蝶夫人普契尼歌剧
蝴蝶夫人的逗趣笔记
走进歌剧厅
论普契尼歌剧创作的艺术特征——以《艺术家的生涯》中唱段《漫步街上》为例
情报站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贾科莫·普契尼:歌剧界的泰斗
普契尼的自我评价
心跳歌剧团《蝴蝶》:解构《蝴蝶夫人》中的男性幻想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汉朝版的蝴蝶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