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璐璐
【摘 要】《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德育的培养。本文围绕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具体措施等方面做一初探。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德育
当前,世界各国也都非常重视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优秀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感的熏陶。德育工作历来作为各学校教育工作总结中的永恒主题。但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几场讲座、几个活动就能看到效果的。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提出,要求各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领会新修订德育大纲,将德育工作创造性地融入到学校日常德育、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中去,实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措施的有机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地在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课程,不仅需要传播文化知识,还需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是十分必要且具有深远意义的。
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学校生源的需要。当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大部分来自于初中分流生。这部分学生学习习惯缺失,厌学情绪浓,有的还沾染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喜欢结交所谓“社会上的朋友”,个性强烈,行为较为叛逆。有的学生对未来充满迷茫,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古人云:“教之道,德为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指引,利用教材中富有爱国思想并能催人奋进、醍醐灌顶的文章教育学生做一个“四有”青年,课程育人,全体中职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中职生升学的需要。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推行,国家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沟通,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并要求“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招生考试评价制度……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因此,实现技能型和学术型“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改革应运而生,并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中职学生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已成为中职生另一个毕业走向。这对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教师在加强学生文化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在讲授知识时进行思想道德的逐步渗透,潜移默化,以滴水穿石的耐心、恒心,实现文化育人的新要求。
中职生就业的需要。在当前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中职学生就业具有较大压力。一方面是高职、高校毕业生大量涌进就业市场,给知识储备相对薄弱的中职毕业生增添了就业压力,一方面中职生的职业创造力和职业道德素质并不能完全适应大量企业缺失的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中,已经开展了相关教育工作,但作为最基本、最人文的学科,中职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教育学生敬业乐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具备高尚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
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可行性
从中职生认可、接受程度方面看,语文学科相较数学、英语等学科更易得到中职生的接受。而且,语文学科本身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学科特点,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职学生对语文学科认可、接受程度较高,这使语文教学具有较高的有效性,也让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具备较为充分的可行条件。
从语文学科特点方面看,语文教学是所有文化课科目中最具形象、感性、审美、人文特点的。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富仁教授认为语文教育改革“应当回归到人与语文的关系中思考,回归到语文教学对人成长和发展的作用中思考。”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材中的选文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助于教师授课中连接德育教学,自然而不露痕迹。语文教学形式不受拘束,课文不仅具有审美性,更具人文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理,思想火花随时在课堂闪现,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从中职语文教材选文方面看,虽然中职语文教材因学校的不同具而有多样化的特点,但教材选文都是以当代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为选编依据从而制定教学目标的。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多为文质兼美、经典不衰、经过历史沉淀依然熠熠生辉之佳作。这些作品可以滋润、净化学生的心灵,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们的道德素养,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教育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措施
通过理解文章作品的主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例如讲解课文《沁园春·长沙》,诗歌主要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改造旧中国的豪情以及坚定的革命理想。毛泽东主席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沁园春·长沙》并非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代表作,但它被安排到高中第一课,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诗歌的主题思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理想的教育,教材的情感教育目的显而易见。这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正确的引导作用。
通过文章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感受真挚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课文《陈情表》,文章里对国对家都处处饱含着真挚的感情。教师在讲解时重点强调李密对祖母深切真挚之爱,对国家尽忠之心,让学生感受拥有亲人的幸福與感动,学会珍惜和感恩,能够体会父母长辈的不易,能够理解孝顺的含义。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懂得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提高学生的美好品质和道德素质。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通过指导学生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刘和珍烈士身上优秀的道德品质,了解反动政府的残忍和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学会珍惜和平时代的幸福生活,能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努力的志向。
通过学习文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中职学生因为学习成绩较低等原因,多数在小、初中时期就产生了自卑感。在中职学习时,因为目标的缺失而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了自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远大理想作为教学中的思想教学目标。如课文《将进酒》的讲授,学生都十分熟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千古名句,但知道不等于懂得,教师可以将李白、杜甫、陆游、苏洵等名家的生平经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健全人格,从而达到语文教育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娟.浅谈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3
[2] 骆乃建.浅谈语文德育的作用[N].广西政法报,2003年
[3]向儒国.浅谈素质培养中语文教育的作用[N].黔西南日报,2010年
[4]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周全.搭建师生情感桥梁,共筑语文新课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6]李国丽.润物细无声——谈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